段青青 汪朝惠
(云南省红河州开远市人民医院,云南 开远 661699)
反流性食管炎在临床上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在所有胃食管反流性临床疾病之中占据48%~79%,多数产生在男性群体中,临床症状表现主要是:烧心感、反酸、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重则吞咽疼痛。当前在反流性食管炎治疗中应用的药物为PPI(质子泵抑制剂),埃索美拉唑及奥美拉唑都是PPI,对胃酸分泌都起到抑制的作用,对食管愈合起到了促进作用[1]。为了对两种药物的疗效进行对比,我院选取在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所收治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共120例作为研究对比对象,分为两组,依次进行不同给药,以下为疗效的对比研究报道。
1.1 一般资料:本院选取在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所收治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共120例作为研究对比对象,将随机数字表法作为分组方式,对照组(60例)、观察组(60例)。在对照组中有32例为男性、28例为女性,年龄20~76岁,平均年龄为(43.5±7.7)岁,病程在3个月~4年,平均病程为(1.55±1.22)年;在观察组中有33例为男性、27例为女性,年龄18~78岁,平均年龄为(42.5±7.7)岁,病程在3个月~4.1年,平均病程为(1.22±0.88)年。对比120例反流性食管炎病历资料,经统计学软件的对比,组间数据差异不显著,同时P>0.05,故不存在统计学分析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在治疗前,所有患者进行对应的健康教育宣传与心理疏导,对良好心态的维持进行鼓励,以免过度疲劳,需要禁烟、禁酒、禁刺激性、辛辣类食物;对照组予以奥美拉唑进行治疗,在进行治疗中的前1个月口服给药,服用的剂量是20毫克/次且1次/天。在治疗1个月后减少该药物的使用剂量,10毫克/次且1次/天[2];观察组予以埃索美拉唑进行治疗,在治疗的前1个月口服,服用的剂量是40毫克/次且1次/天,而后将药物的服用剂量减少至20毫克/次且1次/天。两组在治疗之中都配合服用莫沙比利进行治疗,服用的剂量是5毫克/次且3次/天,都进行2个月的持续治疗[3],而后进行胃镜检查比较两组的疗效。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产生状况。患者的临床症状已经全部消失,经过内镜检查结果显示食管黏膜已经恢复至正常,视作治愈;经过内镜检查结果显示食管黏膜产生损伤的程度有显著的改善,有效缩小了黏膜范围,视作好转;患者所有临床症状没有任何变化,经过内镜检查,食管黏膜的受损程度显著加重,视作无效[4]。
1.4 统计学分析:临床分析的120例反流性食管炎病例数据在统计学之中的处理选取软件SPSS19.0,一般资料运用(±s)表示且予以t检验;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产生状况运用[n(%)]表示且予以χ2检验。经统计学软件对比组间统计数据,差异显著P<0.05,存在统计学分析意义。
2.1 对比两组治疗总有效率:见表1。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相较于对照组明显更高,予以统计学分析,差异显著P<0.05,存在统计学分析意义。
表1 对比两组治疗总有效率
2.2 对比两组不良反应的产生率:观察组产生轻度腹泻2例,不良反应产生率3.33%;对照组产生轻度腹泻2例,不良反应产生率3.33%。120例患者没有产生其他的不良反应,对比组间数据差异不显著,P>0.05,不存在统计学分析意义。
PPI成为当前临床经常使用的一种对酸类进行抑制的药物,在临床上具备较高的抑酸效果,较长的作用时间等特征,可以将患者的病症(反流性食管炎)显著改善,对炎症可以治愈,对病情复发有效控制,在以上几个方面有确切的临床效果[5]。此种应用优势针对Skinner和Belsey炎症分级法Ⅱ级病症、Ⅲ级病症都是治疗的首选药物。奥美拉唑是第一代PPI,把此种药物应用在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作用,然而埃索美拉唑是新一代的PPI,是奥美拉唑药物的S-异构体。此药物具备较高的利用度,能够运用肝脏细胞色素的P450酶具备的系统代谢作用,对机体内部可以保留较多的药物起到促使作用。具有良好的耐药性,和较低的不良反应。而莫沙必利属于新一代的促使胃动力有效药物,能够将胃动力有效增强,对食道括约肌的张力同样起到促进的作用[6]。临床患者在进行治疗之中,运用此种药物可以对胃内容物的反流进行防止,将胃以及十二指肠具备的收缩能力增强。
在本研究之中,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58例(96.67%)相较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48例(80.00%)明显更高,予以统计学检验,组间数据差异显著,且P<0.05;但是对比两组的不良反应产生率差异不显著,P>0.05,不存在统计学分析意义,上述研究成果和李洪德,孙鹤,黄体政等[7]文献存在相同的报道内容。证实:应用埃索美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疗效更理想,具备一定的可行性,也比较安全。
综上所述,在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治疗中,应用埃索美拉唑、奥美拉唑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埃索美拉唑的疗效更高,两种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较少,故比较安全,值得临床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