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鼎
(朝阳市第二医院,辽宁 朝阳 122000)
小儿疝气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通常选择手术方法进行治疗,以达到改善临床症状的目的[1];我院为了探究腹横纹切口对比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效果,选取2016年11月1日至2018年2月10日收治的研究对象为98例疝气患儿,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本次选取研究对象为98例疝气患儿,于2016年11月1日至2018年2月10日收治,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给予腹腔镜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腹横纹切口手术治疗,每组各49例;且对两组患儿的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观察及评估。观察组49例疝气患儿的男女性别各占例数分别为25例、24例;平均年龄值(5.85±0.11)岁,年龄上限值11岁,下限值7个月;其中直疝20例、斜疝29例。对照组49例疝气患儿的男女性别各占例数分别为24例、25例;平均年龄值(5.89±0.14)岁,年龄上限值11岁,下限值8个月;其中直疝21例、斜疝28例。基本资料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方法:给予腹腔镜手术治疗,首先对患儿行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且协助其取仰卧位,于脐窝做一切口,进入腹腔,建立二氧化碳气腹(8~10 mm Hg),拔出气针后置入腹腔镜,且查找患侧内环口是否存在隐形鞘状突口未闭状况;其次于脐部5cm处再做一切口,置入持针器,采用4号丝线刺进腹腔,且在体外保留线尾,最后在腹腔镜监视下缝扎内口高位,即环绕内环口一圈,收紧,打结,取出缝合针,关闭切口。观察组方法:给予腹横纹切口手术治疗,先对患者静脉注射氯胺酮,以达到麻醉效果,于患侧腹横纹做一切口,逐渐分离皮下组织,后根据疝囊大小行不同治疗方法,如疝囊较大,则从近端剥离至颈部,且采用4号线结扎及缝扎;若疝囊较小,则将疝囊剥离至颈部高位行结扎操作。
1.3 观察指标:观察且评估98例疝气患儿的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腹胀、切口感染、阴囊肿胀)。
1.4 统计学分析:运用医学SPSS20.0版本软件分析及处理文中数据,计量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并发症发生率包括腹胀、切口感染、阴囊肿胀,以“百分比”表示),检验值为t/χ2;以P<0.05表示98例疝气患儿对比的资料存在差异。
2.1 对比手术指标:表1数据可看出,观察组49例疝气患儿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数据,P<0.05。
表1 两组疝气患儿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s)
表1 两组疝气患儿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s)
组别 例数(n)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住院时间(d)观察组 49 36.12±3.21 19.20±0.52 2.01±0.36对照组 49 47.65±5.02 28.45±1.23 4.02±1.32 t值 - 13.55 48.49 10.28 P值 - 0.01 0.01 0.01
2.2 对比并发症发生率:表2数据可看出,观察组49例疝气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2.04%(1/49)低于对照组数据14.29%(7/49),P<0.05。
疝气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又被称为脱肠、腹股沟疝,好发于小儿,可伴有哭泣、咳嗽、排尿不畅等一系列临床症状,若不实施有效方法进行治疗,能够严重影响患儿生活质量及身体健康[2]。临床上一般采用手术方法进行治疗,但是由于患儿存在生理结构薄弱、耐受性差等缺点,易在术中诱发并发症,继而影响手术治疗效果,故此在治疗中减少手术创伤十分重要,有利于提高手术治疗效果,且进一步降低手术风险[3-4]。
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广泛应用及推广,逐渐应用腹腔镜手术及腹横纹切口手术治疗小儿疝气,前者治疗方法效果显著,已在临床上得到较多实践,而后者治疗方法于国内报道较少,但是在国外应用较广,与腹腔镜手术相比较,具有手术切口更小、切口层次更少等优势[5-6];除此之外,能够大幅度的缩短手术治疗时间及减少术中出血量[7];而本次研究结果可证实以上说法,即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数据,P<0.05;与此同时该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数据,P<0.05,由此说明腹横纹切口手术应用于小儿疝气中具有重要意义。总而言之,腹横纹切口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效果优于腹腔镜手术治疗效果,且具有手术治疗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值得应用及推广。
表2 两组疝气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