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
摘 要:俗话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诚如此言,疑问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标志,是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其探究意识、质疑精神的重要途径,应引起教师的重视。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抓住学生的疑问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不断强化他们的问题意识,使他们在课堂中改变“看客者”和“旁观者”的身份,提高自己的主人翁意识,不仅敢问,还会问和想问,为其真正理解教学内容,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奠定扎实的基础。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策略进行了重点探究,希望为初中数学教学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培养;问题意识
一、转变观念,培养学生敢问的意识
教师观念是影响学生问题意识养成的关键,只有教师打破自己的观念,不再视教师权威、学生听话、考试成绩为教学目标,而是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数学核心素养列为教学目标时,才能给学生问题意识培养提供崭新的渠道。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可通过营造轻松、愉悦、民主、平等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不唯书”“不唯师”,不怕提问水平不高被同学嘲笑,使他们从倾听者向发问者方向转变,这对于转变学生学习态度具有积极意义;与此同时,教师还应积极转变观念,从课堂支配者向课堂组织者、学生学习引导者和启发者角色转变,以此来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激发他们的主人翁意识,提高他们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增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营造新型的师生关系,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正数和负数》一课时,在讲授了基础知识之后,我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0,让学生对0展开联想,并设计问题。这个任务下发后,学生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在点名让部分学生回答之后,我看一名“学困生”仍然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便让他来进行回答,他问了两个问题。问题一:“0是自然数吗?”问题二:“0可以表示特定的意义吗,如0 ℃?”这两个问题是其他学生没想到的问题,因此,在听到该名学生设计的问题之后,我先对他积极思考、踊跃回答进行了表扬,然后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重点分析。该名学生听到我的表扬后,开心地笑了起来,当我对他的问题进行点评时,听得格外认真,在后面的学习中,也始终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其他学生在听到我对学困生都给予了表扬,激发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在后续教学中,学生提问兴趣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想问的意识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多种教学方法开始在我国兴起,情境创设法以其独有的优势受到众多教师的青睐,将其运用到初中数学教学中,为传统的数学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不仅可以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角色,还能牢牢抓住他们的眼球,提高他们的注意力。教师在采用情境创设法时,往往重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这对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具有积极意义,只有学生具有了探究的欲望,他们才能深入走进数学世界,去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设情境的方法众多,数学教师可从教学大纲和学生实际出发,灵活采取创设情境的方法。如教师在教学中可联系学生实际生活来创设情境,使学生感知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改变他们对数学学科的看法,使他们感受数学的魅力和价值,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动力。
如在教授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正数和负数》一课时,我是这样为学生创设情境的:“同学们,今天一股北方的冷空气突然大规模侵袭我市,造成了我市大范围降温,部分地区降溫幅度达到了8 ℃,这样的降温幅度在我国所有城市中处于一个平均水平,南方有的地区温度达到了-2 ℃,北方有的地区温度为-27 ℃,这样的数字说明了什么问题呢?我们用什么样的数字表示零下呢?”这样的情境创设,从学生生活的城市出发,来讲授正数和负数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在学生进行回答之后,有的学生向我提出了问题。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丰富了教学形式,还提高了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传授方法,提高学生问问题的技巧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想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妨教给他们发问的方法,让学生会问。提问听起来貌似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实际里面蕴藏着大的学问。提出的问题过于肤浅或过于有难度,都不利于数学教学的顺利开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提高提问的艺术性,通过层次性问题、开放性问题、综合性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就一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后,可引导学生学习此方法来提高学生提问的技巧,使他们学会透过纷繁复杂的数学现象去探究数学的本质,来提出更有思维含量、更具价值的问题。
总之,教师想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不是一日之功,需要他们在教学中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生成,通过转变观念、创设情境、传授方法三个方面来转变学生观念,使他们在数学课堂中敢问、想问和会问,不断提高他们的问题意识。
参考文献:
[1]杨跃鸣.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育价值及若干策略[J].数学教育学报,2002(4):77-80.
[2]赵晓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J].数学教学通讯,2006(1):1-4.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