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祥
摘 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质疑不但可以使学生变被动學习为主动学习,而且有助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质疑中学习、成长。
关键词:学习;质疑;效率;能力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产生疑问并消除疑问的过程,授人以鱼,只供一食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教师必须“授学生以渔”。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目的是高效学习,教学中应当重视学生问题意识、质疑精神的培养,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呢?
一、营造和谐教学氛围
调动学生质疑的积极性,“亲其师,信其道”,首先在课堂教学中要想方设法营造民主、和谐温馨的教学氛围。教师在教学中要关爱每一位学生,尤其对后进生更要多一点关注,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信任老师,让学生在一种温馨的课堂氛围中,感受学习的快乐,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和学生达到情感和思想的和谐统一,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学习状态,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也是教师实现“教”是为了最终“不教”的关键所在。学生能主动学习,独立思考,钻研问题,这样为质疑创造了条件,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创设新颖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愉悦,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激发学生主动质疑的热情,有利于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最大程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乐于质疑
质疑往往是求知欲驱动的,而求知欲又是兴趣开始的,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兴趣也是最好的老师。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习就会用心主动,学得简单而有成效。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地学,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
的。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真实的让学生感到好奇、有趣的问题情境,满足学生活泼好奇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以趣生疑,使学生产生好奇,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使学生思考,例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展示计算机这个信息工具在学习生活方方面面的影响、应用,选取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实例,如电子板报、班级评比表、主题班会幻灯片、节日的贺卡、手机中的幽默动画等,这些都会用到信息技术,而这些也正是我们的教学内容,这样就能够给学生以亲切感,使他们在学中玩、玩中学,激发起学生乐问的兴趣。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使学生思考生疑。
三、不怕说错,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教学中鼓励学生“放下包袱,大胆质疑”,鼓励学生在课堂不怕说错,只怕不说,教师要帮助学生跨过心理障碍,大胆提问,启发学生勇于质疑。当后进生提出幼稚的问题或不够准确或价值不大,教师不要马上否定,要以真挚的情感予以热情的肯定,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勇于质疑的习惯。鼓励胆小不敢说话的学生敢于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就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要坚持不懈引导,鼓励学生主动质疑,敢于挑战权威,教师真诚的鼓励,让学生产生成就感,尝到质疑成功带来的甜头,教师一个亲切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肯定的手势都会对学生产生莫大的鼓舞,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敢于质疑。
四、科学引导训练学生掌握方法,善于质疑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习方法是一种学习经验,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质疑能力的培养才有可能。它可以对后继学习产生一种比较广泛的一般性迁移,鉴于学生思维、知识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所提的质疑切不中所学知识重点,缺乏典型性,不靠谱的质疑、不看时机的质疑有时会扰乱课堂的正常秩序,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这是由学生对知识不同的理解所决定的,所以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在知识的重难点处质疑,在知识关键处质疑,在知识的模糊处质疑等,加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更要重视概括方法、思维方法的传授,为学生质疑的培养提供必要的知识和能力的前提和基础。老师就必须花力气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还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通过教学中各环节的引导,让学生善于提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能从中发现其思维方法、分析问题和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师对教学任务不但要精选,更要挖掘和深化,注重反思环节的落实,结合教材特点,在关键处恰到好处地制造悬念,任学生自由想象,进而产生疑问知识的总结,对所学方法运用自如最终达到善于质疑。
古人云:“不疑不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有疑问是探究知识的起点,有疑问是学习的动力,有疑问才会深入探究,有探究就有收获,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他们自觉地在学习中质疑,在质疑中学习,在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的当今社会中,学会从质疑中获取知识这一学习方法,不断提升学习能力这比教给学生多少死板的知识结论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打造高效课堂,全面提升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冯忠良.学习心理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孙蒲远.美丽的教育[M].同心出版社,2004.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