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凡
【摘要】如今,在初中英语阅读的课堂教学中运用任务教学法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秉承“以人为本”的思想和方针,在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中围绕某一教学任务展开,并让所有学生围绕某一任务进行思考和探究,以解决问题和实现教学目标为主,任务教学法能够让英语阅读课堂突出重点内容,目标明确,并能够提升自己对英语阅读的学习兴趣。对应用任务教学推动初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任务教学 初中英语 阅读
一、注重对阅读过程进行探究
对阅读过程进行探究是英语阅读课堂中任务教学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能够让学生明确本节阅读课程的任务点以及重点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英语文章,能够自行总结中心思想和主旨,并让学生在阅读后明白文章所讲的内容和道理。教师利用任务教学法进行英语阅读教学时,通常是先设定任务,让学生在内心对本节课的阅读文章有着一定的了解,并能够通过阅读引起学生的思考。教师为学生讲解英语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将班级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教师拟定一个任务,并让学生通过阅读英语课文后,根据文章内容,探索出教师提出的问题,实现英语阅读教学的意义。例如,教师在讲解到What would you do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根据文章内容给学生提出问题,再让所有学生以教师提出的问题为目标通读英语文章,最后教师再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想法,并与小组同学进行交流,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能够相互帮助,并查找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加以改正和完善,同时,学生会对英语阅读理解的更加深刻,从而达到英语阅读课堂教学的目的。
二、设计明确的任务目标
任务教学法摒弃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模式,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教师在教学前要设定明确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让所有学生都能在其原有的基础上有着更大程度的提升,在进行英语阅读课堂教学前,教师可以根据每名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明确的教学任务,并让学生阅读课文,对文章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从而解答出教师提出的问题,将英语阅读文章深深的印在学生心中。例如,教师在讲解到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一课时,教师可以先通过互动交流的方式询问学生都喜欢何种锻炼方式,多久锻炼一次等问题,学生用汉语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后,教师再让学生阅读文章,并对表示频率的词汇进行讲解,如often、usually、always等,并让学生在任务教学法中找到阅读的技巧,如可以通过寻找关键词“How often”和“exercise”两个词,去理解阅读的重点所在。这样学生在学会了本节课的知识点后,便可以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三、进行讨论性阅读训练
讨论是拓宽學生思维和视野的教学模式,而在初中英语教学课堂中应用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提升了学生对英语阅读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起到良好的作用。英语是一门以语言为基础的学科,而语言是通过人与人间的不断交流而实现其内在的价值和作用的。所以,英语阅读课堂上的教学并不是漫无目的的讨论,而是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和设置的悬念,并根据学生自己对英语阅读文章的理解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不要任由学生随意的讨论和发挥,要融入进学生的讨论中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帮助,并查找到学生身上所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地对其进行纠正。例如,在教师讲解到I want to be an actor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询问学生喜欢的职业,并让学生自行用英语进行讨论,在小组讨论后,教师选择小组代表将设定的任务和问题进行回答。
四、英语阅读后的反思阶段
学生在阅读英语课文后,要对自己在阅读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自己没有考虑到的问题点进行反思。学生在自主完成任务教学后仍然会存在着细微的问题,这时需要教师及时纠正学生在英语阅读中出现的错误并帮助学生加以改正。在学生完成英语阅读任务后,教师一定要及时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点评,并对学生给予鼓励和支持,学生完成的任务不尽人意时,教师要让学生查找到自身的不足,并进行弥补和反思,从而,使得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不断提高。例如,在教师讲解到I′m watching TV一课后,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在阅读中没有回答出的问题进行总结,并进行反思,从而达到英语阅读任务教学法的目的。任务教学法让学生对英语阅读学习充满了信心和兴趣,并能够掌握阅读技巧,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不仅对于考试来说有着极大的帮助,对于口语表达同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结语
初中的英语教学作为小学英语教学的提升和高中英语教学的铺垫,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而英语阅读又成为了初中考试的重点,因此教师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英语阅读的教学,并让学生在实现目标和任务中不断发挥自己的潜力和优势,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马丽.任务型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7,(90):75.
[2]张春霞.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阅读课中的应用[J].新课程导学,2017,(2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