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隐性教育

2018-09-10 07:22黄志敏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18年17期
关键词:隐性教育回归生活道德与法治

黄志敏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小学教学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不可替代的学科,它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文章主要介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隐性教育的内容和特点,并分析了实行的方法,即回归生活、注重体验以及遵循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

关键词:隐性教育 道德与法治 回归生活 注重体验

现阶段,我国各个学校主要是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进行德育教育。但是,由于某些原因,这门学科没有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收效甚微。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隐性教育的认识。文章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隐性教育进行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对隐性教育的基本认识

1.隱性教育

隐性教育这种新的思路,是由美国一个教育学家提出的隐性课程演变过来的。该教育学家指出,学生在学校不但能够获取各种各样的理论知识,还能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种不是主要教育目标的文化传递,就是我们所说的隐性教育。因此,隐性教育可以说是隐性课程的一个延伸性的理论,它真正打开了教育工作者进行教学研究的新思路,把教育的思路拓展到了课堂之外。

其实从根本上来说,隐性教育不是某种理论的传递,而是一种生活经验或者是思维方式的传达,不一定具有科学性。在现阶段,隐性教育正在突破过去知识教育、理论教育的禁锢,与学生的德育工作相结合,并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和关注。可以说,隐性教育是隐性课程的一种升华和突破,其特征往往都是十分明显的,内隐性和形象性突出。

这里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位母亲带着自己的女儿出门春游。女儿在欣赏风景时发现了一个小桥,不顾妈妈的劝阻和担心,执意要走到桥上去。在跑的过程中,女儿摔倒在了桥上。她一边哭,一边下意识地把目光转向了妈妈,希望妈妈能够扶自己起来。但妈妈却装作看风景,没有回应女儿的目光。过了一会儿,女儿停止了哭声,自己站了起来,冲着妈妈走过来,母女二人继续着快乐的春游。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母亲为了让女儿拥有责任意识和自立能力,将她的教育变成了一种隐性的、内化的实践行动。她没有长篇大论地给孩子讲道理,也没有苦口婆心地劝说,甚至没有回应女儿的请求,只是利用行动告诉女儿:如果你不自己站起来,就没有人会安慰你。在这种情况下,女儿的反应也非常具有代表性:在遇到挫折时先是寻求帮助,而后自己想通了,站了起来并停止哭泣。这个过程中,女儿始终是处在一种无意识的受教育状态,这使得教育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2.隐性道德教育课程的主要特点

(1)内隐性

隐性教育最为显著的一个特征就在于它往往是内隐性的,是一种教育人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受到的一种道德思维上的教育,往往没有固定的方法,也不是必须要学习的。这里的“群体道德无意识”和“不自觉”,指的就是人的一种最初始的思维模式和精神定式。这种定式的能量很多时候比意识层面更大,让受教育者在无意识状态下受到了影响和教育。相对于理论知识的强制性学习,这种内隐性的教育给受教育人员提供了更加广泛的选择面。想要让他们愿意接受,就需要安排更多的设计形式,不断提升信息含量,让受教育者真正从中得到提升。

(2)形象性

除了内隐性之外,隐性教育还有一种特征就是形象性。上文提到为了让受教育者能够无意识受到教育,一般来说,需要利用一些比较突出、生动形象的事物。这样一来,教育氛围就会变得十分和谐,学生也可从多个方面感受到这种隐性教育。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隐性教育

1.回归生活,重视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

众所周知,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中的绝大部分内容都来源于生活。所以,必须要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情况确定教学方法。教师应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将德育工作的目标隐藏起来,让学生意识不到受教育的情况,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法做好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

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公民相关内容时,如果我们依旧采用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照本宣科地把教学内容传达给学生,不和学生进行互动,也不结合实际生活进行讲解,学生往往很难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究其原因,这种理论式的教学方法并不适合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它脱离了学生最熟悉的日常生活。因此,可以利用生活化的隐性教育进行公民相关内容的传授。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家的户口本、父母的照片交上来供大家传阅,学生很快就会产生反感,不愿意上交,并对这种做法提出质疑。在这时,教师就可以借机会问他们为什么不愿意听从,这种情况该如何拒绝,公民的什么权利受到了侵犯等。学生很快反应过来,自己的隐私权受到了侵犯。

2.注重学生亲身体验

教育最好的方式就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亲自进行体验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效果,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质。在过去,我们让学生自己思考,并辅助他们进行分析,却并没有取得太高的教学质量。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让他们自主经历。具体来说,让学生亲自进行社会调查,或者拍摄、记录下来讨论的内容,都是不错的选择。

3.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客观规律

我们之所以要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就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并且拥有正确的道德观念。因此,老师需要考虑到案例的逻辑性和真实性,不能找一些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案例。否则,只能是适得其反,让学生陷入迷茫之中。全新的课程标准对这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单独列项,要求课程内容必须要以社会生活和学生的身心发展为基础,贴合生活实际。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可以说是实践和理论结合得最为紧密的一门课程,凸显了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态度。举个例子来说,我们在带领学生学习“说说我的家”这一部分内容时,就可以将学生在家里喜欢做的事情作为引导线索,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的表述和思考。爸爸妈妈在做什么?为什么家庭分工是这样的?自己能为爸爸妈妈做些什么?……这些都是学生进行自我分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的家庭生活进行了回顾,并且组织语言进行了表述,可以说是一种符合他们心理客观规律的隐性教育。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加入隐性教育是非常关键的,这是目前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点研究内容。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利用隐性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王换芳.发挥“隐性教育”作用改进学校德育教育[J]. 学周刊,2015(12).

[2]黄加贤.在隐性教育中培育学校精神[J].教学与管理,2004(14).

猜你喜欢
隐性教育回归生活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隐性教育视角下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研究
探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
隐性教育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让小学音乐教育融入自然回归生活
让幼儿教育回归自然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淡化教育痕迹,强化隐性教育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