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支教与大学生的核心素养教育

2018-09-10 20:00方冉赵珂心徐雯雅
环球市场 2018年4期
关键词:社会服务

方冉 赵珂心 徐雯雅

摘要:本研究主要采用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和文献资料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支教为例,探讨社会服务与大学生核心素养教育之间的关系。本研究有利于人们深刻认识支教等社会服务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大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的影响,能为大学生未来学习和发展指明方向,利于教育的改革、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暑期支教;社会服务;大学生核心素养教育

随着知识、经济的全球化,各国之间的人才竞争也日益激烈,国民核心素养一词也逐渐为人们所熟知重视。而社会服务是国民教育的一种形式,对提高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核心素养具有关键作用。本课题将以大学生支教为例,探讨如何通过该类型的社会服务,发展大学生的合作意识、责任意识创新实践能力以及自我身份认同等方面的核心素养。

本文采取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和文献资料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社会服务与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关系。问卷调查时间为2017年10月,调查对象为南京、扬州、镇江几所大学内的本科生,参考核心素养方面现有研究成果,探讨支教类社会服务与大学生合作意识、责任意识创新实践能力以及自我身份认同等指标方面的作用,即探讨社会服务与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关系。通过与南京、扬州、镇江几所高校比较有影响力的支教团队交流,了解他们的支教情况、支教给他们团队及团队成员带来的影响。之后,整理从各团队获取的信息、资料,并对从各个学校获取的信息进行比较和分析,更加准确、系统地研究支教类社会服务与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关系。

本研究调查对象中有80.2%的参与过社会实践活动,其中有46.2%的学生参与过三次及三次以上社会服务,并且有14.6%的学生亲身参与过暑期支教活动。这表明大学生对社会服务活动有着较高的积极性与参与度。

据调查,有96.2%的学生认为,支教类社会服务对大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其中,有92.3%的调查对象认为支教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意识,38.5%的调查对象认为可以促进实践创新能力,62.5%的调查对象认为合作能力获得提高,26.9%的学生认为在此过程中自我认同感显著提升。

参加支教类社会服务在客观上确实能促进大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调查显示,参与过支教类社会服务的学生有30.8%在班级中担任班长、团支书或者其他班委工作,69.2%的学生在校内部门、社团担任职务,65.4%的学生学习成绩在班级中达到良好和优秀。这些数据都表明,支教对大学生责任感、学习工作积极性以及合作能力等核心素养上都有积极作用。

一、支教与大学生合作意识的关系

合作意识是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合作意识的前提条件是尊重个人性格和处事方式的差异,核心是相互合作,最高境界是合作成员之间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合作意识反映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统一,保证了集体高效率地完成任务。

团队的力量能渗透到工作的每一环节,使之有条不紊的进行下去。但是,团队合作对于大学生而言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他们在经历了十几年的独立学习后,普遍认为实现自己的目标才是最重要的,往往忽视了与周围同学协作来促进学习或者生活。因此,团队合作精神是当代大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据此,高校开展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服务以全面提升大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据调查,有62.5%的大学生认为支教类社会服务对提升团队合作能力有较大的影响,有25.9%的大学生认为其对提升团队合作能力稍有影响,只有11.6%的大学生对支教等社会服务持冷漠态度,认为其对团队合作意识的促进效果帮助不大。由此可见,大多数大学生已经意识到支教等社会服务对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的积极作用。

而支教就是让大学生走出去,他们在社会环境中必须与不同的社会组织以及不同的人打交道,进行合作。在支教这一社会服务过程中,大学生会了解到很多问题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是难以解决的。例如,当他们进入一个新的支教环境时,首先面临的是安顿工作,他们需要寻求与当地居民的合作,解决吃住问题。支教过程中需要与队员合作,相互配合及时调整课表,顺利推进教学工作的进行。支教活动中需要与受教育的学生合作,创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建立浓浓的师生之情。通过支教,大学生能学会与社会组织合作,借助社会组织的力量顺利地开展实践工作。大学生也能学会与同学分工合作,将支教活动做到尽善尽美。除此之外,大学生还能学会和服务对象合作,为完成这一项任务朝共同的方向努力。

二、支教与大学生责任感的关系

所谓责任意识,就是明确什么是责任,并能自觉认真地履行对国家、集体、他人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

当代部分大学生崇尚自由,追求个性,过分注重自我,忽视与他人和社会的联系。对待自己不注重自身修养,对自己的人生没有规划,缺乏目标,这是自我责任意識缺失的体现。对待家人不懂得感恩,养成自私自利,好逸恶劳的品质,这是家庭责任意识缺失的体现。对待社会持事无关己的态度,社会主义价值观薄弱,这是社会责任意识缺失的体现。针对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的现状,高校应积极引导他们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坚定为社会服务的信念,并在支教等社会服务中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支教等社会服务是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的重要过程,注重自身责任感形成的同时注重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在支教过程中,大学生不仅肩负着传授知识的责任,为孩子们带去自己的成长感悟,还担当着宣传大学生良好形象,号召更多人支持公益的责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是作为教育者的基本任务,也是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通过支教,大学生学会对自己负责,不断提高自身去教育学生;大学生也学会了对学生负责,教书的同时注重育人;大学生也学会对社会负责,承担起传播文化知识、帮助弱势群体的责任。

在对进行支教的大学生的调查中,有95%的大学生参加支教的主要目的就是服务社会,超过以通过支教锻炼自己为目标的人数。可见支教能促进自身责任感提升为社会责任感,支教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能力、培养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支教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关系

实践能力,是指人的实际动手能力,即人们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它体现了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成长成才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暑期支教为大学生提供了社会实践的平台,促进了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支教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大学生去支教前,通常会参加急救培训、讲课培训等一系列培训活动,以获得授课经验、突发情况处理办法等,但这些只是经验仅停留于表层。只有当大学生真正站在讲台上,以教师的身份直接体验课堂,通过上课及一系列的课堂活动,与当地学生面对面地交流,他们才能将所学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支教过程中,大学生须协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支教队员之间的关系,协调影响教学的其他各方面因素,这为以后走向社会积累了实践经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据调查,38.4%的大学生认为支教提高了他们实践创新能力,96.15%的大学生认为支教提高了他们服务社会的能力。由此可见,支教对大学生的实践经验的积累有重要作用。

四、支教与大学生自我认同感的关系

自我身份认同,指主体在一定社会文化下,对自身的一种认知和肯定,是主体对自身的接纳程度。支教增加了大学生对自身的认同,促进大學生身心健康发展。

当今社会,“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及日益递增的社会压力,使很多大学生仅把满意的成绩或高薪的工作视为所追求的目标,若不能在这两方面有所成就,大学生往往丧失信心或产生自卑感,把自己视为失败者。支教作为一种公益性活动,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看到了自身的价值。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感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对集体生活方式的体验,二是自身的发展及贡献。大学生去支教时,往往会通过分工合作完成一些任务,例如,支教时举办趣味运动会时,支教老师出谋划策,当某位支教老师的建议被认可或采纳时,他就会发现自己在集体中的重要作用。这些大学生去支教时往往会穿统一的队服、佩戴统一的会徽和志愿者证等,有形的标志于无形之中增加了大学生对自己的肯定。此外,通过支教,大学生不仅提高了自己诸多方面的能力,而且还为教育落后地区的孩子带去了知识与乐趣,这使大学生对自己的心理认同增强。据调查,76.92%学生认为支教既满足了参与社会服务的愿望又实现了自身价值,11.54%学生无强烈的自我价值感,只有3.85%学生感觉未实现自身价值。所以,支教活动能够明显提升学生的自我认同感。

上述研究揭示出,支教活动对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学校应该尽力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及支教活动的积极性,响应国家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促进大学生核心素养教育。参考文献:

[1]肖磊.关于核心素养研制的几个基本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河南大学,2016.

[2]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杭州师范大学,2016.

[3]林崇德.构建中国化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猜你喜欢
社会服务
职业院校示范性特色专业群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档案馆社交媒体可持续性应用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探讨
养老社会服务体系与机制的完善
云南省高职示范院校服务社会能力现状研究
科研、教学与社会服务协同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从眼动实验看中原服饰文化传播与社会服务
浅谈高职院校经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探析应用心理学发展的实践路径
物联网系统集成实训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