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斯玮
摘要:基于熵值法构建了重庆生活必需品应急储备需求指数模型,测算出重庆各区县的生活必需品应急储备需求指数,根据各区县应急储备需求指数对重庆生活必需品应急储备需求进行了研究,基于此提出了重庆生活必需品应急储备点空间布局分布和储备品类的建议。
关键词:应急储备;储备需求指数;空间分布;重庆
一、生活必需品应急储备概述
应急物资指的是在紧急情况下社会可以动员使用的替代性资源。从广义的角度来讲,应急物资包括灾害防治、灾害救援以及灾后恢复等方面所需的各种应急物资。从狭义角度来讲,应急物资只是指灾害控制所需的物质支持[1-2]。可以看出,应急物资是救灾物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救灾物资、应急装备和设施。因此。应急救援物资储备是应急救援保障实施的基础。对救灾过程中安置灾民。特别是重大灾害,不仅范围广。破坏性的特点,而且还具有不确定性和突发性的特点。做各种救灾急救计划就显得很有必要。此时,应急物资储备就更加显得十分重要的。保证及时提供灾害技术、人力和物力支持。是提高灾害应急救援水平的关键之所在。但由于各种灾害的不同,对应急物资的类型需要比较多。但是应急时的重要基本生活物资,包括粮食、食用油、蔬菜、肉类、禽蛋、牛奶、食糖、食盐等生活必需品和成品油、液化石油等重要商品,这是应急储备必不可少的,在应急储备中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应急求援的好坏。
二、重庆生活必需品应急储备需求研究
(一)基于熵权法的重要生活必需品应急储备需求指数模型
应急物资储备点是指储存应急物资的地区和向受灾点输送应急物资的地区,储备应急救援物资的第一步就是确定应急物资储备点,选择适当的应急物资储备点是进行快速高效应急处理的重要保障。而由于各地区灾害种类、程度的不同,导致各储备点对应急物资需求也有所差异。称其为应急物资的需求指数,是对不同储备点之间应急物资需求的一种相对大小,在客观上为我们的储备能力评估、急救物资需求提供了一个技术指标,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储备的有效性[4]。根据重庆自然灾害的特点,重庆不同地区的自然灾害类型和强度不同。因此,为了研究重庆生活必需品应急储备空间布局,构建了基于熵权法的生活必需品应急物资储备需求指数模型。
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应急物资储备点的对应急物资的需求大小主要与该储备点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灾害发生强度有关,因此,从经济指数、人口指数、灾害强度指数等三个方面构建应急物资储备点的需求指数[5]。需求指数与储备点的储备量成正比,储备点需求指数越大表明该储备点就应该储备更多的物资。更需投入更多人力、物力、财力。基于此构建需求指数的其计算公式为:
Dj=b1Ej+b2Pj+b3Qj
其中E,表示第j个应急储备点的经济指数,只表示第j个应急储备点的人口指数,Qj表示第j个应急储备点的灾害强度指数;b1,b2,b3为各指数对应的权重系数,为了避免主管因素影響,利用熵值法确定。
(二)重庆各区县应急物资储备需求指数计算
根据前文构建重要生活必需品应急储备需求指数模型计算得出经济、人口、灾害强度指数,利用熵值法得到经济、人口、灾害强度指数的权重分别为b1=0.388,b2=0.201,b3=0.411,结合应急物资储备需求指数计算公式,计算得出重庆各区县的应急物资储备需求指数。具体见表1。
根据各区县的应急物资储备需求指数,可知重庆各区县对应急物资储备需求存在明显的差距,最高为江北区7.03。最低为城口县0.56。因此有必要对重庆应急物资储备点进行合理布局。
三、重庆生活必需品应急储备点空间分布以及储备品类研究
基于前文中所计算的重庆各区县的应急物质储备需求指数,可见各区县对应急物资储备需求程度是存在差距的。并不是每个区县都应该设立储备点。因此,结合重庆自然灾害特征以及重庆生活必需品应急储备需求的空间分异,对重庆应急物资储备点布局提出几点建议:一是建立长江沿岸重伏旱、洪涝、山地灾害应急物资储备区,该区域主要包括渝中、南岸、九龙坡、大渡口等区。二是建立渝西夏、伏旱应急物资储备区,该区域主要包括荣昌、大足全部,永川大部,以及璧山、铜梁、潼南的一部分区域。三是建立三江流域夏、伏旱、洪涝灾害应急物资储备区,该区域主要包括合川全部以及潼南、铜梁、璧山、北碚、渝北、沙坪坝等区县。四是建立渝南伏旱灾害应急物资储备区。该区域主要包括綦江、万盛的全部。五是建立渝东山地、洪涝灾害应急物资储备区,该区域主要包括城口、巫溪二县全部和开州、云阳、奉节、巫山四区县部分区域。六是建立渝东南山地灾害应急物资储备区,该区域主要包括武隆、彭水、黔江、酉阳、秀山五县全部。
参考文献:
[1]陈超.自然灾害应急物资需求分类及需求量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
[2]张永领.我国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完善研究[J].管理学刊,2010,23(06):54-57.
[3]孙海晨.灾灾害救援准备——国际趋势和我国的发展[J].灾害医学与救援(电子版),2012,1(01):61-64.
[4]刘宗熹,赵启兰.应急物资储备指数及储备量探讨[J].物流技术,2009,(07):124-126.
[5]杨文娟.区域应急物资储备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