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绪华
【摘 要】物理是一门自然学科,注重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物理规律,这就更加要求在课堂中进行探究式教学。如何在现有条件下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以新课程的理念指导和改进我们的教学,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探究学习机会,使他们能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自主地获取科学知识,是每位教学工作者应该探索和急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物理 探究性 活动开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07.041
初中物理教学中,探究性实验活动是最重要也是最为符合物理学科不断探索自然探索未知的学科特点的环节,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不断贯彻新课程精神的过程中,物理教学有必要将新课程自主学习的探究精神融汇到实验活动教学之中,使得学生的实验探究不再是走过场的“知识再现式”探究,而是真正在疑问中探究知识,在探究中解决问题,从而形成一定的科学素养。有的以观察为主,有的以测量为主,有的以推理分析为主,有的以调查为主,有的以科学探究为主,不同活动能力训练的内容有所区别,辅助学生从感性观察逐步增加理性分析。
一、探究性活动课的作用
(一)有利于塑造积极探究的氛围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对思维活动过程的展开,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实际水平和学生所能接受的活动方式出发,精心设计学生活动程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认知结构、个性品质在参与中都得到发展。物理课堂上,教师必须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为学生提供不同思维层次的探究空间。在制定活动时,要鼓励个别化学习及同学间的相互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作用和“群体效应”,创造一种个体和群体相互促进的活动氛围。
(二)有利于学生拓展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越贴近学生的日常经验的范畴,就越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知识的接纳度就越高。例如在学习了物态变化的相关物理原理之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人工制霜”的实验探究。操作性强的实验过程让学生对霜的形成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原来霜不是天上降下来的,而是在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就是这样一个有趣而又简单的小实验,让学生在欣喜自己实验成果的同时,突破了日常生活的惯性思维,更激发了对物理学科的热爱。这样,会使新知识与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很好地融合。
二、初中物理活动课教学中的三大要点
(一)问题的有效创设
初中物理探究实验活动课是以实验活动的方式展开的一种透过物理现象,发现客观规律的一种知识的重塑过程。它既联系了学生的日常经验世界,又连接着物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同时是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的重要环节。初中物理探究实验活动课要激发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必须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重视学生在活动中的所思、所想、所惑、所得,不断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预设中要有效创设问题情境。
(二)探究的情境創设
在物理学习中,因为知识的信息量大,一些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中表面的物理现象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时物理公式繁多、信息量大,对学生的物理学习也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此时,创设探究的情境,应当巧妙地将知识的重难点融入活动的设计之中,并能够通过设计的问题把整节课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三)积极进行激励评价拓展
学生在物理探究实验活动中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知识发现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探求未知、成败皆有可能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断给予肯定和激励,在激励中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使学生获得充分的自信和积极的成功体验,这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教师要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发现”延伸到生活运用上去。如在做了浮力的实验之后,布置学生研究抽水马桶水箱的工作原理,要求学生设计出更加省水的水箱设计。
三、初中物理活动课教学的难点
第一,注意知识学习与探究活动关系的处理。初中物理内容做了较大的改革,容易直接感受到教材对探究活动的重视,其中有些结论并没有直接给出,而是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和推理,自己归纳总结,那么,物理的基本知识是否就不重要呢?如何处理学科知识与探究活动的相互关系呢?本人认为:物理用语、物理概念、物理原理等知识固然可以系统性地教给学生,但是学生通过假设、观察、实验、交流、推理和归纳等过程所获得的知识更有“含金量”,学生经历了“发现知识”的过程,完成了知识的构建,将“是什么知识”和“如何获得这种知识”融为一体,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设计以实验为主的探究活动时应把物理基础知识的教学和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促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具体实现。离开知识为载体的探究活动,甚至是赶时髦的形式探究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重视科学探究也不是不要教师的讲解,关键是教师要研究“讲什么”“怎么讲”“何时讲”,真正在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上下功夫。
第二,探究式教学要针对不同学生,分层次教学。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因材施教,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和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使各类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在选题、猜想、实验设计等阶段都要围绕着“双基”进行;重视探究后学生对结论的认识;课后练习和训练要使基础知识和探究能力都得到加强。
第三,探究中要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在各阶段既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又要通过教师组织、指导使探究有效、有序。在探究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究者,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新事物。因此,必须正确处理教师的“引”和学生的“探”的关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让学生漫无边际去探究,也不能过多牵引。
总之,探究性活动课活动开展以来,保持了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增强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许多同学在活动中始终有一种兴奋感、满足感,激发了学生质疑和探究的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鹏.初中物理探究性活动课浅析[J].关爱明天,2015(7).
[2]赵丹苗.浅谈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策略[J].教师,2014(35).
[3]徐为娴.浅谈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J].学子(教育新理念),20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