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宣三贴近”原则指导下的翻译研究

2018-09-10 10:24张莉诗
校园英语·上旬 2018年8期
关键词:外宣翻译文化差异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际交流的加深,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日益广泛。要使其有效地传播,译者翻译时需从多方面考虑翻译策略及方法。本文以黄友义先生提出的“外宣三贴近”原则为指导,以《“跳菜”—— 南涧彝族的飨宴礼仪》一书的翻译为例,着重探讨了译者在翻译时须考虑翻译时要到贴近国外受众的习惯思维,才能更好地实现原文本的外宣功能。

【关键词】外宣翻译;外宣三贴近原则;《“跳菜”—— 南涧彝族的飨宴礼仪》;文化差异

【作者简介】张莉诗(1988.5- ),女,汉族,云南会泽人,研究生,云南农业大学外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翻译、英语教学。

【基金项目】云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中青年项目“云南少数民族农耕文化外宣翻译研究”,项目编号:2016SK31。

引言

“跳菜”,彝语称之“吾多哈”,顾名思义指“跳着舞上菜”。跳菜将上菜与舞蹈合二为一,既能满足人们的饮食之需,又能让人们赏心悦目。“跳菜”是彝族人民至今保留的一种古老的飨食之礼,是值得被更多人认识的民族文化。随着国家“一带一路”的提出,且云南作为“一带一路”的连接战略支点,需要把自己独有的少数民族文化推出去。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需要翻译的推波助澜,向世界展示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的翻译需要秉着对外宣传的目的,使文化准确、有效地被全世界认识。因此,对“跳菜”这一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代表之一,彝族文化最突出的象征之一的翻译需贴近及符合外宣翻译的要求。

一、何谓外宣翻译

很多翻译人员从事的翻译工作都是与对外宣传紧密相连的,但“‘外宣翻译作为学术研究来说尚属年轻,缺乏与该学科相应的系统理论支持和高屋建瓴 的宏观指导理论”。

顾名思义,外宣翻译就是对对外宣传材料的翻译工作,其中,“外宣”二字是其区别于其他的文学翻译的特殊性,张建(2013:19)指出,“‘外指的是外宣翻译活动的目的地,‘宣指的是外宣翻译活动的传播方式。”外宣翻译就是通过“外宣”二字来实现其对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翻译目的。“跳菜”一书的翻译就是属于外宣翻译,需要实现文化的交流。要有效地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必须遵循外宣翻译的原则。

二、“外宣三贴近”原则综述

黄友义先生在总结了自己多年的外宣翻译实践经验之后,提出了“外宣三贴近原则”。“外宣三贴近”的提出是因为翻译在从事大量的对外宣传翻译工作中,如图书,报纸,期刊等的对外翻译,不仅要遵从翻译的基本原则“信、达、雅”之外,还需熟练掌握“外宣三贴近”,即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

1.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翻译的材料一般都是贴近中国发展的素材,也是贴近国外受众的需求。从这一点看出,《“跳菜”—— 南涧彝族的飨宴礼仪》一书是符合这一点的,是值得被宣传给世界的。

2.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充分了解国外受众的需求是激起受众兴趣的关键,让受众主动想要汲取这些值得宣传的本土文化,让文化从“本土”走向“世界”。像“跳菜”这样的少数民族文化具有的鲜为人知、民族性和独特性正是国外受众需要了解的信息,能够引起受众的主动关注。

3.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前两个“贴近”都比较容易做到,最需要翻译人员注意的是要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而思维习惯又和一个国家的文化息息相关。就如黄友义先生所言,“对于从事外宣工作的翻译人员来说,最应该注意的是要潜心研究外国文化和外国人的心理思维模式,善于发现和分析中外文化的细微差异和特点,时刻不忘要按照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去把握翻译。最好的外宣翻译不是按中文逐字逐句机械地把中文转换为外文,而是根据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对中文原文进行适当的加工,有时要删减,有时要增加背景内容,有时要将原话直译,有时必须使用间接引语。”因此,外宣翻译的材料需要翻译人员灵活地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把信息有效地传达出去。同样,“跳菜”一书中的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信息需要翻译人员时时谨记看翻译的是外国人而不是中国人。换言之,需要译者发挥自己的的主观能动性,在翻译过程中作出自己的选择,运用不同的翻译方法,适当地增加或删减内容,使翻译达到其外宣的目的。

本文在黄友义先生提出的“外宣三贴近”原则的指导下,对《“跳菜”—— 南涧彝族的飨宴礼仪》一书的翻译策略要重点考虑的就是翻译时要到贴近国外受众的习惯思维。

三、“外宣三贴近”原则在翻译实践中的指导作用

在做“跳菜”一书的外宣翻译研究时,要遵从“外宣三贴近”,特别是贴近受众的文化差异和思维习惯。

以“跳菜”—— 南涧彝族的飨宴礼仪一书的翻译为例,在本书第四章第二节提到的“大东包(红烧肉)”、“吾切拔(上菜的人)”等词汇的翻译就应按照音译的方法,按照其发音方式翻译为“Da Dongbao”、“Wu Qieba”。从一方面,很大程度上地克服了部分彝族特色词汇的翻译难关,另一方面,用源语言的拼音形式让读者了解到彝语的读音,领会到彝族文化的独特性,达到传播彝族文化的目的。同时,还需在采用音译“Da Dongbao”、“Wu Qieba”、“Wu Xiaba”时,还需将其内涵意思表达出来,如“Da Dongbao”(stewed pork with brown sauce)、“Wu Qieba”(the person who serves dishes),这样清楚地做出解释说明,不仅保留了彝语的原汁原味,而且贴近了受众的文化差异。再如书中第10页提到“……路远的亲朋则留下来伴着夜幕围着篝火通宵地‘打歌,……”其中“打歌”一词同样是彝族特色词汇,也可以采取音译的方法翻译为“Da Ge”。“打歌”对于彝族人民来说是彝族民间普遍流行、载歌载舞的集体性歌舞。但是“打歌”这一艺术形式在读者的文化中未必存在,若直接音译为“Da Ge”而不加解释说明,读者很难了理解这一词汇,因此应加以如a traditional and folk dance of the Yi…这样的表达帮助受众理解原汁原味的彝族文化形式,填补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文化差异。

书中21页提到“火把节”这一节日,在翻译此节日时,需要了解的是此节日是彝族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彝族各村寨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为了驱除邪恶,祈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而读者在自己的文化中未必有相同或相似的这一节日庆祝形式,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应把这一因素考虑在内,在采用直译的方法按字面意思把“彝族火把节”翻译为 “the Firebrand Festival of the Yi”时,应将其内涵意思(如:the festival of eliminating evil and praying for harvest…)等描写做出解释性翻译。这样保证了彝族文化的民族特色,更重要的是还进一步做出了解释,让受众能够更彻底地了解与其不同的文化特色,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再如书中第19页提到的“跳菜前要拜總理,拜厨子、茶房等。”,其中“总理”这个词在文中的意思是“总管”的意思,若直接按字面意思翻译为“Premier”,读者阅读时就会引起歧义。因此这样的词在翻译时也需特别注意,要求译者认真研读原文,准确翻译原文意思,才能使读者不会有误解,达到国际交流的目的。

因此,不管是音译还是直译的方法来对“跳菜”一书进行翻译时,译文需考虑到作者、作品(原文)、译者及最重要的读者等各方面因素,恰当地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及策略来进行翻译,贴近黄友义先生的“外宣三贴近”原则。

四、结语

综上所述,黄友义先生提出的“外宣三贴近”让译者意识到受众与原文之间的文化差异及思维差异。要实现文化的有效交流,必须遵循“三贴近“原则,加强译者的文化意识,让我们特有的,像“跳菜”一样的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2004(6):27-28.

[2]秦莹.“跳菜”——南涧彝族的飨宴礼仪[M].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12).

[3]张健.全球化语境下的外宣翻译“变通”策略刍议[J].外国语言文学,2013(1).

猜你喜欢
外宣翻译文化差异
国际传播视阈下的外宣翻译特点探析
江西省高校门户网站外宣翻译现状研究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从《楚汉骄雄》和《勇敢的心》看中西悲剧英雄形象异同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英语实用翻译研究
跨文化意识下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研究
对外汉语教材出版的文化差异冲突与融通策略
汉英外宣翻译中的本土化顺应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