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外语日语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创新

2018-09-10 10:27梁容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语言文化文化导入对比

梁容

摘 要:本文对第二外语教学(日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并结合教学现状和时代要求,提出以培养具有世界文化视野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为教学目标,探讨了以文化导入和语言文化对比等为主要方法的教学模式创新。

关键词:教学目标 文化导入 语言文化 对比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8-0016-02

1 引言

长期以来,日语都是第二外语外中最受欢迎、选课人数最多的课程,甚至是某些学校唯一的第二外语课程。作为第二外语的日语教学虽然有着数十年的发展历史和较为庞大的规模,但始终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对其教学目标、方法以及使用教材都缺乏系统性的深入研究。据教育部《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记载:在校生最不满意的课程是外语专业课之外的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满意率仅为32.3%和38.3%,这当中自然也包括作为第二外语课程的日语。另外,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也大量增加,对外语人才培养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必须深刻反思日语教学的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思考改进与创新的方法。笔者基于多年的教学经验,对上述问题发表一点个人的看法。

1978年我国颁布的英语专业四年制的教学计划中,要求各类高校的外语专业的学生都需初步掌握第二门外语。此后的近40年里,第二外语始终都是外语专业学生必须要学习的一门课程。以笔者所在的乐山师院为例,英语专业学生的第二外语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以日语为主,甚至是除日语之外别无选择。最近几年,可选修法语。本文拟以乐山师院为例,讨论第二外语(日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总结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以资共勉。

2 存在的问题

日语是本校约三分之二英语类专业学生(部分同学选修法语)需要学习的第二外语课程,对英语类专业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争强就业竞争力以及考研深造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日语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英语类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英语类专业的发展。笔者基于自身的日语教学实践和与其他任同门课程老师的沟通交流以及学生的信息反馈,认为目前的日语教学主要存在师生重视程度不够、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枯燥等问题。

该门课程虽是专业必修课,但很多同学在主观上认为是这只是第二外语,不是专业课,思想上对其重视程度不够,学习积极性不高。任课老师有也存在着对该门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的问题,在教学管理和课程考核上要求较低。其次,对第二外语缺乏明确的定位。为什么要学习第二外语,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应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没有一个具体的、明确的要求。致使多数学生学习日语只是为了通过考试拿到学分。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应用能力的培养、日语语言特点和日本文化常识的了解等没有具体的目标设定,教师和学生都无压力和紧迫感。教学内容方面,主要以教材为主,按照教材循序渐进,较少结合学生兴趣、社会时事和社会需求。不太重视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的训练以及语言文化知识的导入,使得课堂教学缺乏实用性,没有学术品味。教学形式也多以讲授为主,主要要求学生牢记单词、背诵课文和掌握语法知识。致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较少参与课堂活动,学习积极性不高。

3 改进的思路及内容

上述问题是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对此,笔者做出了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进与创新,并在任教的班级里进行了实践验证。

伏泉(2012)指出,第二外语不同于第二专业,也不同于大学外语,始终是面向外国语言文化类专业开设的,其出发点和定位应该在: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力和反应力,培养语言间的触类旁通,磨练学生的外语能力和素质。即第二外语教学不应该看重语言显在的实用功能,更应看重隐形的外语性格培养,扩展他们的世界文化视野[1]。笔者非常赞同这一定位,但作为一门外语类课程,也不可放弃语言基础知识的讲解与训练,也不能没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而本校第二外语(日语)在第五、第六学期开设,使用新版《中日交流 标准日本语》(初级 上)教材,每周四学时,共计128学时。按教学计划,课程结束时,学完15课左右的内容。相对国内多数其他多数院校来说,授课时间短、课时量较少。结合这一实际情况,本着符合学生需求、社会需要又切实可行的原则,制订出了如下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一定的日语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日语应用能力,具备自主再学习的能力,了解日语语言文化特点和日本人文常识。其具体内容为:熟练掌握教材中出现的常见重要单词(像“デュポン” 这样的外国人名, “スワトウ”这样不常用的地名,“寄木細工”这样的生僻词汇,可不必掌握);熟练运用日常生活中的寒暄语;牢固掌握简单、基础的语法知识,主要包括常见句型、用言的活用、时态和肯定否定等语法方面的知识。

在明确了教学目标之后,笔者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尝试了如下以下三个方面的改进与创新。

3.1 注重文化导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品味

第二外语(日语)的学习者以零基础为主,课堂教学须从语音开始。在语音学习阶段,很多同学的学习热情就会减少一半。在接触到用言的活用以后,很多同学又会因动词、形容词的各种复杂变形而觉得日语太难,从而变得兴趣全无。那么,如何提高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感到是在学习一门学问,而不是在上小学一年级的感觉,就显得非常关键。日本社会文化知识的导入,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手段。例如,在学习假名时速度可放慢一点,适当补充一些单词和课堂用语等,帮助学生记忆。在补充单词的过程中,可根据所学假名,循序渐进地补充寒暄语和日语语言文化知识。例如,在学习到拨音时,可补充出“さん”这个敬语表达,进而补充日语的亲属称谓,像“お母さん、お父さん”这些词都是既熟悉又陌生的,能很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初步学习以后,可通过观看影视作品如《ちびまる子ちゃん》直观地了解亲属称为的具体使用,让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看过以后,引导学生总结亲属称谓的使用原则。之后再看一遍,学生对亲属称谓就能有一个理性的認识,不仅能记住假名,记住这些词,并且知道怎么用,还了解了日本文化。另外,在初学阶段,学生往往很难记住片假名。这时,需要补充一些片假名外来语作为学习、巩固的素材。而外来语又多来自英语,英语专业的学生对掌握外来语具有明显的优势,可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同时,还可结合外来语的具体例子,简单介绍日语对外来词汇的吸收和不同历史时期日语中外来词汇的现状与发展。在语音学习阶段,将这些补充材料作为学生课后复习和听写的资料,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其效果远甚于背诵五十音图。另外,在学习授受动词的时候,引入“内”、“外”这一日本文化概念,就非常便于学生理解。这一概念的引入,可方便学生理解很多语言现象和文化现象,例如对敬语的理解和运用。日语的数词也非常复杂,结合传统节日文化、语言文化知识一起学习,就会乐趣无穷。例如“一日”(ついたち),初学者很难记住这个词,如果能告诉学生该词由“つき”(月)+“たち”(立ち)发生音变而来,即新月出现之日的意思,学生可能会较快记住这个词,并能在后来的学习中理解“立ち”这个词的含义。在学到“桜”(さくら)这个词时,可补充“サクラサク”(字面意思为“樱花开了”,用于含蓄表达“高考及第”)和“サクラチル”(字面意思为“樱花谢了”,用于含蓄表达“高考落榜”这一特别表达,让学生体会到日本人对樱花的喜爱,日语的风雅和含蓄。当然,文化导入的方式也多种多样。例如,设置实用有趣的会话场景,难度适中的翻译练习、文学作品的介绍等。总之,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适度地引入文化的内容,不仅能掌握语言知识,也有利于学生了解日本文化常识,体会日语之美,提高人文素养。

猜你喜欢
语言文化文化导入对比
基于中日语言文化对比对日语教学方法的研究
英语文学作品人名背后的语言文化分析
从“国学”看汉语言的软实力
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研究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
浅谈大学英语视听说课堂中的文化导入
巧用西方文化导入,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中英翻译中语言文化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