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琦
摘 要:《最后一句话》为日本近代文学代表作家森鸥外的一篇历史小说,作品中表现的主题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赞美孝道及展现封建大家长制度,反映出森鸥外思想中传统的一面;二是批判封建官僚体制,表达对官场及官府人员的不满;三是追求献身精神,反映出森鸥外近代思想的一面。
关键词:孝行 家庭制度 官僚制度 献身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8-0029-01
森鸥外是日本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代表作家,与夏目漱石并称为明治时期的两大文豪。他自幼学习儒家思想文化,青年时期又受到西方近代思想的影响,思想中既有积极进步的一面,又带有因循的一面。《最后一句话》发表于1915年,是森鸥外晚期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受到的关注甚少,相关研究也不多。
《最后一句话》主要内容为:船运业老板太郎兵卫派雇员新七运送大米,船只途中遇难,新七将剩下的大米变卖为现金带回;在新七的劝说下,原本安分守己的太郎兵卫因生活所迫产生贪念未将变卖大米所得的现金返还给货主大米商;之后,大米商得知真相,到官衙告状,新七逃跑,太郎兵卫被判死罪;两年后,在太郎兵卫被执行死刑前,他的子女向当地府衙递交了请愿书,愿意拿自己的性命救父亲;当地官府开庭审判此事的真假。审判后,太郎兵卫的死刑被改判日期,最终因与天皇大尝祭(日本天皇即位时的重要组成部分,首次举行的以献新谷为主的祭神活动。)日期相近,获得特赦,免除死罪。
1 孝道及封建家庭制度
《最后一句话》展现了愿为父亲而死的孝女孝子形象。太郎兵卫家的养子长太郎在不知详情,只听姐姐说要向上边人请求饶恕父亲时便表达出自己愿同兄弟姐妹们一起替爸爸去死的意愿。在没有大人指导下,阿市带着弟妹前去府衙请愿,面对刁难与打发毫不退缩,一定要将自己的意愿传达给大老爷。尚未成年的孩子,为救父亲表现出的超乎年龄的坚强与毅力,与她们心中对孝道的追求有着关系。森鸥外从小便学习儒家思想,其中孝道为儒家的重要思想,作品中涉及孝道这一思想也不难理解。
另外,在作品中也可发现日本封建大家族制度的踪迹。太郎兵卫的媳妇自遭遇不幸,便终日精神萎靡。另外,“自从前年太郎兵卫坐牢后,外孙们便不时会感到失望。因为好外婆总拿些过日子用的东西来,很少带玩具和果点了。”孩子们的反应中不难看出家庭的衰败。开头写道:“事件发生后,太郎兵卫一家过着几乎完全与世隔绝的生活,已整整两年”。自从丈夫即家庭里面的大家长出事后,媳妇失去依靠,家里生活落败,家庭陷入消沉的状态。文中有一句“不论如何,请别把长太郎也一起杀
掉……而且爸爸说过,让他继承家业,所以还是不杀他为好”,可见,一个家庭必须要由男性来继承家业,这也是封建家族中的一条制度。
2 官僚批判精神
这部作品创作完成前两个月,森鸥外做了一首题为《龆龀》的汉诗,其中一句“老来殊觉官情薄,题柱回头彼一时”直接表达了森鸥外对官场生活反感的心绪。在辞官引退即将到来之际,森鸥外创作发表了这一短篇小说《最后一句话》。在这一背景下,这部作品自然而然反映出森鸥外当时的心境。阿市带着弟妹前往府衙递交请愿,以下为阿市与门卫的对话:
“开门哪!请开门!”“吵死人啦!什么事?”“我们有事来求大老爷”,在阿市重申一遍后,门卫好像才听明白,回答道:“小孩子不能向大老爷提诉,让你家大人来吧。”(中略)门卫听闻阿市是明日要处死的太郎兵卫的孩子便说:“大老爷不会见你们的。回去,回去!”
上述对话中,门卫极其轻视前来请愿的阿市几人。得知阿市是为明日要处死的父亲而来时仍不予理会,将人命关天的事不放在心上,可以侧面反映出官府对民事民众的态度。关于太郎兵卫的案件,府衙大老爷佐佐的想法是“一直作为一件要案放在心上,如今终于完成了行刑手续,感到如释重负。”当听到有人前来请求饶命时,官员脑子冒出“司法程序刚刚办完,就有人来捣乱?”“是不是大人让她写的?”的想法。这几处可以看出,处理案件对官员来说是一件讨厌的任务,他们恨不得早点结束,不愿给自己增加麻烦与负担。
最能表现官僚批判精神的当属阿市对大老爷说的最后一句话:“我相信上邊决定的事不会有错的”,这句话表面上是对官府人员的高度认同,实际上是通过讽刺的语气表达对官员所作所为的不满与愤恨。潜台词可以理解为“上边决定即便错了也没人敢反对,错的也能变成对的”,强烈地批判了集权主义下专制的官僚制度。正如森鸥外本人对这句话的解释:“献身中隐藏着反抗的锋芒。”
3 献身精神
作为一个16岁的孩子,阿市在“小孩子不知道会不会真被杀掉”的情况下,为救父亲不害怕一切后果,哪怕是失去自己的生命。同时,面对大老爷的审讯,阿市没有表现出一丝害怕。当最后大老爷问到:“上边一旦答应你们替父亲死,你们马上就会被杀头的!就再也看不到父亲啦,即便这样也行吗?”时,阿市冷静地回答“行”。只要能救父亲,再见不到面也无碍。阿市的回答虽然简单,但她表现出的无悔的献身精神却是深刻的。
作品提到元文时代的德川幕府官员们不懂得“献身”这一洋词,词典中也无这一“译词”,说明当时的社会尚未提供培养这种精神的环境。阿市身上具备 “自我献身”精神更显可贵。事件最终的结局,阿市父亲因天皇大尝祭而获得特赦,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是阿市的功劳,可以说是对献身精神的一种鼓励与肯定。作品最后特意提及到大尝祭活动已中断了五十一个年头,却在太郎兵卫事件发生改判后再次举行,是否是献身精神出现的一种彰显呢?
《最后一句话》篇幅虽短,但作品中涉及的主题值得深究。对封建家庭制度、官僚体制的揭示,对孝道及献身精神的赞扬,可以反映出作者森鸥外的思想。通过对《最后一句话》的解读分析,增强对森鸥外的思想的了解,同时,希望学界能增强对森鸥外其他作品的研究,以便更加全面认识森鸥外及其文学。
参考文献:
[1] 高慧勤.森鸥外精选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
[2] 曾玉蓉.森鷗外の歴史小説『最後の一句』における官僚批判の心理[J].大学院教育改革支援项目,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