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
摘要:土木工程是工程性、技术性、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型学科。在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中,教学实践是专业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文章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以及目前在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土木工程专业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机制和运行模式进行了探索,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提出了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土木工程;教学实践;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615(2018)05-0087-03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8.05.017
土木工程是技术性、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型学科,工程实践经验和工程应用能力对土木工程从业者非常重要。教学实践是土木工程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其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实践能力,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而达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一、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实践的主要模式和现状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实践环节多,从大一到大四贯穿了学生自进校到毕业的教学全过程,包括了课程教学实习如测量实习、工程地质实习等;专业能力实习如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
课程教学实习主要针对学生专业基础和动手能力训练,多以任课教师指导的学生集中实习为主,比如测量实习、工程地质实习等。学校建设稳定的实习基地,学生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实习活动,实习完成后由教师进行考核。学校和教师起主导作用,学校尚能有效控制实习情况和实习效果。
专业能力实习主要对学生进行工程应用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训练,比如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学生需要分散进入企业进行现场实习,由企业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学校教师则不定期到现场进行检查和指导。目前很多高校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学校与企业共建校外教学实践基地。这类实习更多依赖于企业,实践基地的建设情况对实习质量的影响,显得尤其重要。
二、 实践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高校培养的人才,要满足社会和企业需要。而目前的培养体制,却存在着人才供需矛盾。
(1)作为注重绩效的企业,一方面,希望毕业生一上岗,就具备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很快为企业带来工作效能;而另一方面,企业又常常害怕实习生由于实际工作能力欠缺,影响单位的目标实现而不愿意接纳学生实习。这使得校方期望通过实习,让学生接受实操能力培养和企业文化熏陶的愿望产生了困境,造成培养环节的脱节,毕业生无法快速适应用人单位的环境需要。
(2)目前土木工程的人才市场需求较旺。业务产值较大的企业,尤其是人才竞争力相对较弱的中小企业,为了能够争取到毕业生到企业就业,也会主动与学校建立校企合作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企业期望通过学生在实习期间对行业实际环境的熏陶,和参与企业的一些岗位工作,让学生能及时了解行业中的新技术、新方法以及行业的发展前景。与此同时,学生与企业之间,相互了解和建立感情,达成就业意向。然而真正通过实习留下的学生并不多,尤其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大多数学生最后都选择离开了企业。对学生来说,企业仅仅是暂时的实习基地,企业往往是单向付出,所以企业参与学校教学实践的积极性不高。
(3)专业实习大多是将学生分散派驻现场,而无论是去到设计院还是施工工地,由于办公条件和环境的限制,每次所接纳的学生数量非常有限,多则4-5人,少则1-2人。这对目前学生数量较大的每届实习生来说,需要的实习单位数量较多,学校所建的实践基地往往无法满足。大多数情况,要通过教师自己的关系安排學生实习。这种情况最终会由于教师资源的有限和无法再利用,可提供实习的企业将逐年减少。再则,这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做法,实习内容随意性大,不能形成长效机制。
(4)为了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需要借助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目前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的主要模式是,与众多企业一起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但是校企合作的前提是双赢,企业也期望通过合作,获得校方对其的支持。但是往往由于校企双方缺乏多方位项目合作的支撑,联系不密切,合作关系淡薄,造成协议签得多,执行得少,基地挂牌多,落地少的现象。
(5)即使建立了合作关系的校外实践基地接纳学生去实习,但是由于土木工程专业的特点,建设项目建成一个,建设工地就会撤走一个,所以不可能将实践基地建设成为集吃住练为一体的固定教学点,造成教学实践基地管理困难。同样,校外实习指导教师也会随着建设项目的流动而更替,无法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指导教师队伍,校外实习指导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学生的实习质量难以保证。
(6)长期以来土木工程实践教学环节(尤其是现场实习)虽然占很大比重,但由于实践基地建设薄弱,企业安排学生实习实践积极性不高,多是老师联系好施工单位,由老师或现场技术人员对工程概况和施工技术进行讲解后学生自己参观。通常土木工程建设工程量大、工序多且较复杂、建设周期较长,如果短时间实习只能看到工程的某个局部或某个工序,很难了解工程的全过程。而且由于时间和经费限制,一次实习也不太可能到多个不同工地进行。学生动手参加生产实践机会少,使得学生对工程项目的具体内容及施工组织管理难有深入、全面的了解,毕业后工程实践能力差,难以独立承担工程任务。
三、土木工程专业实践基地建设机制探索
土木工程专业具有很强的工程性和技术性 ,必须重视实践教学。要根据本校土木工程专业特点和资源配置条件,积极探索实践基地建设机制,加强校内、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1)多方参与实践教学的运行管理。高校可邀请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尤其是挂牌校外实践基地企业)等的专家,共同组成教学管理委员会,对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的运行进行有效管理。教学管理委员会作为用人单位和高校共同合作实践教学的纽带,一方面由委员对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提出建设性意见,另一方面从制度上对在企业所开展的实践教学做出严格的规定。双管齐下,让高校培养的学生更符合用 人单位与社会的要求。
(2)将实践融入日常课程教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很多,除了集中性实践环节,比如地质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还有较多的课程实践,比如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设计、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实验、结构试验与检测课程实验等等。在这些课程实践的教学设计和内容安排上,除了验证性以外,还应尽量满足综合性和创新性。让学生在课程教学的实践中,完成基础动手能力训练、专项技术能力训练、工程应用能力训练以及专业综合能力训练,同时引导学生参与创新性实践,提升创新意识。
(3)充分利用虚拟仿真实验室与网络教学平台。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室,通过开放虚拟仿真实验,学生随时可以自己动手模拟各个施工过程,解决学生在短时间的实习期内不能参与施工全过程以及不能重复进行施工过程训练的问题。同时,将网络技术应用在实践性教学上,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书本教材形式转变为由文、图、声、像具备的动态教材。通过互联网络,还可以将最新的施工设备及技术最形象的表达,给学生更多直观的、感性的认识。实施虚拟仿真实验和网络化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实习兴趣,提高实习效率和成效。
(4)把校外实践基地打造成联合生产基地。转变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理念,把对企业的被动依赖转变为主动为企业服务。可以利用校园科技园等,把一些企业引进校园,让教师和学生参与企业项目,将以教学为主的实践基地打造成校企联合的生产基地,真正做到产教融合。借助校企合作的优势,有助于更好地开展实践教学工作;借力联合基地,加强专业教师与企业的紧密联系,建立一支以双师型教师为骨干、专兼职结合、具有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实践教师队伍。
(5)以项目和竞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充分利用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计划和各种科技项目基金,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从而提高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另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各种综合性的专业竞赛,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科研工作。一方面,学生协助老师查阅文献,进行相关试验,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试验目的 ,掌握试验方法;另一方,学生作为教师的助手,教师给予学生方向性的指导,学生协助进行试验,教师将有更多的精力进行理论研究。通过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的方式,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增长了学生的见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6)合理构建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首先,从组织和制度上保证实践教学的开展。根据学校的管理制度建立二级学院实践教学管理组织,并根据学院的规章制度,制定可操作的实施细则,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制定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通过校院两级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组织进行监控与评价,保证其监控质量。建立实践教学考核及评价机制,制定出对学生实践教学成绩评定的标准和考核方法,对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学习效果进行严格的评估和考核,把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结合起来,并用各种形式,通过答辩给出综合评价。
应用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具有很强的工程性、技术性和实践性,如果忽视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势必将不能有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后果较其他专业而言将更为严重。鉴于此,土木工程专业必须重视实践教学,树立实践是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成功之本的正确教育理念。学校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做好观念转变,抓好运行机制与管理体制,始终本着提升学校内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加强实验室基础教学实验训练平台和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在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找准高校和用人单位相互之间持续合作的激励点与利益平衡点,始终本着企业和学院共发展的思想,以做好服务的诚信态度,提高企业与高校合作的积极性,完善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形成共同培养人才的良性机制。
参考文献:
[1]胡建春土木工程专业校外实习基地“三位一体”建设及管理模式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5(4)
[2]金桂生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3)
[3]马瑞校企合作模式下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3)
[4]張明艳协同创新理论与校企合作实践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3(3)
(责任编辑:赵广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