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DS相关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分析

2018-09-10 06:25宋玉霞杨豫新赛仁高娃艾尼瓦尔吾拉木
传染病信息 2018年4期
关键词:淋巴瘤淋巴细胞影像学

王 艳,刘 方,宋玉霞,杨豫新,郁 甜,赛仁高娃,艾尼瓦尔·吾拉木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是 HIV感 染人体后导致免疫功能受损的慢性疾病,伴随着CD4+T淋巴细胞数量不断减少,可造成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严重受损,发展到后期易导致各种机会性感染及相关肿瘤发生[1]。卡波西肉瘤、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 NHL)、鳞状细胞癌、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 lymphoma, HL)、浆细胞瘤等均是AIDS感染患者经常发生的肿瘤。其中,AIDS相关性淋巴瘤(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related lymphoma, ARL)已取代卡波西肉瘤成为与AIDS相关的最常见恶性肿瘤[2-3]。本研究收集27例ARL患者资料,对其病理结果、分布部位与影像学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进一步明确ARL分布部位及影像学特点,为其诊疗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研究对象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六人民医院2016年1月—2017年11月经病理结果诊断为ARL的27例患者,其中男性21例,女性6例,年龄23~63岁,平均年龄42.3岁。职业:大学生、大学职工、个体经营者及无业人员等。HIV传播途径以静脉注射吸毒感染为主,性传播感染次之。患者均无其他基础性疾病。

1.2 方法 采用64层螺旋CT及1.5T MRI(东软医疗系统有限公司)进行常规平扫及增强扫描。27例ARL患者中行CT平扫+增强检查16例,行MRI平扫+增强检查5例,2种检查均做6例。图像清晰可辨,均达到影像诊断的要求。

1.3 图像分析 所有病例的影像学资料均由2位高年资影像诊断医师进行分析评估,确定淋巴结结内及结外病变累及部位、病灶密度(信号)、范围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及强化方式[4]。

1.4 诊断标准

1.4.1 AIDS诊断标准 参照AIDS诊疗指南(2015版)[5];所有病例均经我院检验中心确认HIV抗体阳性。

1.4.2 淋巴瘤诊断标准 通过手术或穿刺活检选取病变部位组织,由我院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病理科进行病理组织学、细胞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确诊淋巴瘤及组织分型。

2 结 果

2.1 病理分型 未分型淋巴瘤6例;HL 3例,其中1例为混合细胞型HL;NHL 18例,其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5例、伯基特淋巴瘤5例、浆母细胞性淋巴瘤2例及高侵袭性B细胞性淋巴瘤2例,其余4例NHL未进一步分型。见表1。

表1 ARL分布部位及病理分型(例)Table 1 ARL distribution and pathological classification (case)

2.2 分布部位 27例病例中,全身多部位淋巴结肿大表现的结内淋巴瘤6例。结外淋巴瘤主要发生部位为:颅内淋巴瘤2例,颌面部淋巴瘤5例,咽部淋巴瘤3例,腋窝肿块淋巴瘤4例,腹股沟/腹膜后淋巴瘤2例,胃肠道淋巴瘤5例。患者以中青年为主,均在临床确认AIDS后发病,临床病变进程快。具体见表1。

2.3 影像学特点 ARL结内病变表现为多部位淋巴结肿大,部分呈肿块状,可融合,出现分叶状改变,最大者达182 mm×152 mm,密度及信号均匀,少见液化坏死,边界清晰,周围组织受推压,包埋血管,少数存在临近组织侵犯、远处转移情形。增强后多以中度均匀强化,病变内及周边多发增粗迂曲的血管影,较大肿块样病变内可见典型“血管漂浮征”[6](见图1A及图1B)。

ARL结外病变可发生在人体淋巴结外的任何部位,多表现为局部肿块样密实占位(见图1C),形态不规则,边界可辨,对周边软组织侵犯及骨质破坏较轻,增强后均匀强化,少数病变也可由于病变生长及增殖速度过快,导致中心缺血坏死,出现不均匀强化。对于少数中枢神经系统ARL,病变周围可出现水肿带成火焰状,增强后病变实质表现为花环状强化[7](见图1D)。

3 讨 论

目前,AIDS感染者数量明显增多并伴有年轻化趋势,其主要原因与现代人性观念开放有关。伴随AIDS治疗药物的推广使用,使AIDS患者存活期大大延长,从而一些AIDS相关肿瘤的发生率也不断提高,其中比较显著的就是AIDS相关性淋巴瘤,其发病率为非AIDS人群的60倍左右[8]。ARL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清楚,现已认为发生ARL的风险会随着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降低而增高[9]。1985年研究者证明,随着CD4+T淋巴细胞水平降低,HIV/AIDS合并淋巴瘤发生率显著增加,CD4+T淋巴细胞计数<50个/mm3发生淋巴瘤的概率是CD4+T淋巴细胞计数>350个/mm3的12倍[10]。ARL在临床上呈现多型性及非特异性,诊断较为困难。本文旨在总结其病理、临床及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ARL的诊疗认识。

ARL以NHL类型为主,其增殖极快,为严重侵袭性NHL[11],其中本研究又以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及伯基特淋巴瘤亚型为主,均占本组NHL的27.8%,这与其他研究中ARL单以伯基特淋巴瘤为主或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为主均略有不同[12-13],考虑样本量相对较少缘故,在以后的工作中须进一步扩大样本量。

在临床上,ARL患者多以中青年为主,该病可累及全身各个器官,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发热、肝功能异常、骨髓受累、肺部病变、胃肠道病变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应注意其流行病学史及既往史,以助于其诊断。

在影像学上,ARL分为淋巴结结内病变、结外病变及结内伴结外病变。其影像学特征主要由肿瘤的生长方式决定,除结内淋巴瘤表现为多部位淋巴结显著肿大外,结外淋巴瘤因其发生于实质脏器表面或间质内,决定了其影像表现的第一大共性,即淋巴瘤质地较软,沿脏器间质生长,而原有解剖结构(尤其血管)大多存留;淋巴组织恶性增殖时,通常以单一细胞密集堆积而构成,肿块内细胞密度较高,富含液体的细胞间质成分减少,这决定了其影像表现的第二大共性,即肿瘤组织密实,密度及信号均匀[14]。因而,可见ARL在MRI检查的T2加权序列成像(T2WI)多呈均匀等信号,比绝大部分恶性上皮源性肿瘤在T2WI成像信号低,弥散加权成像序列则呈明显扩散受限的高信号征象[15]。同时,病灶又易堆积融合呈巨大团块状,中央可出现缺血及坏死,但坏死区周围实质仍保留组织密实的特征。

在实际工作中,ARL须要与以下几种疾病进行鉴别: ①淋巴结结核。2者均表现为多发淋巴结肿大;不同的是淋巴结结核在临床上多有结核中毒症状(低热、盗汗、乏力等),影像学表现为淋巴结间相互融合,周围脂肪间隙模糊,中心易于液化坏死,增强后呈边缘性厚环状或多房样强化,周围炎性反应明显,恢复期可有蛋壳样钙化;而ARL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影像学表现为病灶间脂肪间隙清晰,不易液化坏死,增强后呈均匀强化。②淋巴结转移瘤。发病年龄多为中老年人,有原发肿瘤病史,增强后表现为均匀的薄环状、不规则或锯齿状强化,易于出现坏死[15];而ARL多为中、青年发病,病灶密实,呈均匀强化可鉴别,但是在少数情况下,当转移淋巴结病灶内未发生坏死时,影像学检查不易鉴别,此时须密切结合患者病史。③巨淋巴细胞增生症。多为单发淋巴结肿大,增强后明显强化[16],CT值常超过100 Hu;而ARL可单发,亦可多发,增强后呈中等均匀强化,CT值多低于100 Hu。

总体来说,伴随AIDS患者数量增加及存活期的延长,AIDS相关肿瘤的发生率也不断提高。通过对所有患者的病例分析反映出ARL的发生以NHL为主,病变进展快,侵袭度高。结合病理结果和CT及MRI的影像学特点为ARL的及时诊断和积极治疗可提供有利依据。

图1 影像学特点A. 双侧腋窝及纵膈内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均匀强化(见白箭头);B. 左侧腋窝非霍奇金淋巴瘤,内见“血管漂浮征”(见黑箭头),中度均匀强化(见白箭头);C. 右侧颌面部伯基特淋巴瘤,实性部分均匀强化,局部液化坏死(见白箭头);D. 右侧基底节区淋巴瘤,花环状强化(见白箭头)Figure 1 Imaging features

猜你喜欢
淋巴瘤淋巴细胞影像学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HIV相关淋巴瘤诊治进展
遗传性T淋巴细胞免疫缺陷在百草枯所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特殊部位结核影像学表现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不一致性淋巴瘤1例及病理分析
鼻咽部淋巴瘤的MRI表现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1例报道
探讨CD4+CD25+Foxp3+调节性T淋巴细胞在HCV早期感染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