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万华
对于公职人员来说,让“人生因民歌而精彩”的人并不多见。而年届七旬的退休干部樊光安却是一个特例——他把对民歌的痴爱之情,几十年如一日地融入公益文化活动中,把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押在地方文化发展繁荣的需要上。他获得的荣誉不胜枚举,而获得安康市公益文化活动突出贡献奖,便是他两次荣膺中央文明办、中国关工委授予的“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和紫阳县慈善协会荣获“中华慈善突出贡献奖”的精彩答卷。
樊光安生在紫阳,长在紫阳。回望他70年的人生历程,除四年部队生涯外,都是在紫阳这块盛产民歌的土地上生活与工作,与紫阳民歌结下了深深情愫。他在汉城小学上四年级时,因唱了一首《十唱总路线》的紫阳民歌,被县剧团录取。当他兴致勃勃地步行去县城报到时,被母亲追到半路上劝回。因为母亲要他继续上学而失去了机会,“没能成为专业歌手”成为他的终生遗憾。
为了填补那份遗憾,他参加工作后,不管在哪个岗位,都唱紫阳民歌。为此,他没少挨领导的批评,没少听旁人的嘲讽,更没少受父母的训斥。从那时起,他以双倍的精力付出,找到了一个工作、唱歌两不误的结合点。上世纪七十年代,他在紫阳县前河公社、中坝公社工作时,把下乡知识青年组织起来成立了文艺宣传队,到各个生产大队(现在的村)演出;发动知识青年创作紫阳民歌,并结合当时的政治形势编写歌曲。丰富的业余文化生活不仅留住了“知青”的心,而且让他们较好地接受到了“再教育”,成为全县各社知青工作的学习典型。
1976年,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后,他根据紫阳民歌《送饭调》的曲调,创编了一首《粉碎“四人帮”》的民歌,唱出了紫阳人民拥护党中央的快乐情怀。八十年代,他在县检察院工作期间,组织全院干警演唱紫阳民歌;九十年代在县委政法委工作时,坚持举办政法系统民歌演唱会;在担任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期间,他除了抓好自己分管的工作外,还积极支持县上的民歌发展工作。
他不论调在哪个岗位上,总是把工作“唱”得有声有色、把单位“唱”得朝气蓬勃。
2003年,樊光安从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退到县政府助理调研员岗位上。他不把“调研”视为“闲职”,而是把“二线”的主要精力和时间用在“紫阳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中的紫阳民歌现状”的调研上。他利用出外开会,包括之前在检察院办案的机会,走遍全国各省,调查了解各民族民歌与紫阳民歌的异同,借鉴外地民歌发展的经验来推动紫阳民歌的发展。
这一时期,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沟通协调能力,为成功申报和保护紫阳民歌文化遗产做了大量的抢救性工作。他协调文化、茶叶管理部门制作第一张《紫阳茶歌》光碟,在拍摄过程中,他总是以一个向导和后勤人员的身份忙前忙后,带领歌手跟随摄制组奔赴各乡镇,协助解决道具、生活方面的问题;他协调教育部门编印了第一本《紫阳民歌进校园教材》;他把即将报废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县文化馆用老式录音机录制的800多首原生态紫阳民歌转换成MP3,及时有效地保护了这批珍贵资料……
2005年,他代表紫阳县政府出席中国乡土艺术协会会员代表大会,会上为县政府赢得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县上的每一届茶文化节,都是由他负责《茶山对歌》组织工作,吸引来不少外地游客。2006年1月,市电视台举办的《腊月·正月》专栏,他组织几十名歌手演唱紫阳民歌,该节目在安康电视台播放了一个正月。
正式退下来的樊光安,一肩挑了县关工委主任、县慈善协会会长和县音协主席等3副担子。他利用这个平台,紫阳因他和民歌,对外产生积极的推介作用,换来的是对紫阳的声声赞美和一个个助弱济贫的项目。
他用紫阳民歌元素谱写《慈安桥颂》等爱心歌曲,得到了省慈善协会的肯定,省财政厅、省慈善协会把“全省慈安便民桥现场会”放到紫阳召开,并决定从省财政惠民资金中拿出2000万元用于陕南三市修慈安便民桥。省上每年分给紫阳两座桥的指标,增加到每年20座。截至2015年底,全县共修建慈安便民桥107座,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出行。
他鼓励县音协为省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尹维祖作词的《六一寄语》谱曲,在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经验交流会议上,他亲自演唱并印发书本、制成视频发到各市县,对关心下一代工作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2008年“5·12”汶川地震,紫阳县金川小学校舍遭受重创,他积极与有关部门联系和协调,争取省慈善协会和有关企业,共为该校争取善款607万元,建起了全县一流的小学校舍。近10年中,紫阳籍贫困学生经他联系享受资助的累计达2000多人,近1000万元。他兴奋地说:“没想到紫阳民歌对外有这么大的诱惑力。”
谁都知道开展一次或大或小的文化活动,从构想到实施,是要靠一定的经费、人力做支撑的。作为活动的引领者,我们没法计算樊老究竟付出了多少心血,只盘点他所做的大量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就足以让人惊叹了——
2004年,他组织成立的“茶乡乐民歌演唱团”在县文化馆正式挂牌。随后,演唱团到乡村、社区、企业、铁路工地演唱紫阳民歌,赢得了全社会的赞誉。2008年,经市音协批准成立的安康市音协紫阳会员组,于2010年注册登记为紫阳县音乐家协会,他被推选为县音乐家协会主席。县音协成立后,他从民歌演唱团队的成立,到活动场地的联系以及活动的开展;从民歌演唱人才的组织,到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再到向领导汇报、请示等各个环节,都集于一身,而且总是策划得周密细致,尽善尽美。
“我这才见识到谁是最忙的人。毕竟是六十好几的人了,什么报酬都不要,一心只为地方文化发展而忙。”县总工会主席李龙安感慨地说:“我们不支持这样的人,还支持谁?”县总工会把原来租赁出去、每年能收10多万元租金的工人俱乐部收回来,经过重新装修,配齐设备,全部作为县音协办公及各民歌演唱团队的活动场地,并为各团队购置音响等器材,为出外参赛的团队提供路费,每年度对获奖者给予精神及物质奖励;编印了《紫阳民歌“四进”课本》、开展新民歌创作有奖大赛。这些举措极大地激发了民歌爱好者的创作热情及演唱积极性。从2011年起,他在县总工会的鼎力支持下,把紫阳民歌的发展推向了一个高峰,群众性的演唱活动蓬勃兴起。
2007年,陕西电视台来紫阳拍摄《村里村外》节目,他不遗余力地鼓励民歌手参与。让本县歌手云集茶山,与陕西电视台主持人团队进行茶山对歌,其视频连续在陕台播放两月之久,对紫阳民歌起到了较好的宣传作用;紫阳县关工委坚持每年举办一次全县青少年民歌大赛,培养了一大批青少年歌手,有的被专业团体录用,有的成为一种与外地同学交流的资本;县音乐家协会与县总工会联合举办的“欢乐广场大家唱”活动,仅2016年上半年就达6期,让城区的文化气氛更加浓郁;与县总工会、县教育局联合举办民歌“四进”培训班达8期之多,参与培训的县直部门、学校、社区和企业,累计近1万人次,培养了一大批教唱力量;配合县文联、县总工会每年组织一次紫阳民歌广场舞大赛;为县音协各社团的队伍发展和开展活动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帮助;利用每年的重大节日,组织音协会员演唱紫阳民歌、配合县民政局和县慈善协会到全县各敬老院、学校、武警中队和消防大队慰问演出;组织音协会员赴湖北省恩施市、安康市石泉县、镇坪县进行民歌文化交流……
在县人大常委会期间,樊光安都要在每年人代会的晚会上演唱紫阳民歌;在省市县举办的陕南民歌大赛上,他总是以普通歌者的身份踊跃报名参赛,而且屡屡获奖;出外参加会议,他利用休息时间为参会人员演唱;在省慈善协会举办的爱心歌曲启动仪式和全省爱心歌曲演唱会上,他两次登台演唱紫阳县词曲作家创作的紫阳民歌《爱心永远》;他组织40余名慈善志愿者,代表安康市参加全省爱心歌曲大赛;2005年11月,他还在中国乡土艺术协会庆祝会上,把《郎在对门唱山歌》唱进了人民大会堂;2013年,他把自筹资金制作的3900盘紫阳民歌个人专集和筹措资金印刷的4000本《爱心歌曲大家唱》送到县城各机关、社区、各镇村、各学校,并利用赴省、市参加会议之际,将光碟和书本送给全省各市、县。
俗话说:“有钱难买老来闲,能闲不闲是痴汉。”我以为“退而不休”是国家干部的一大境界,而因民歌让自己一生精彩的国家干部,就不是普通的修为了。樊光安却二者兼具,当了一名老有所为的退休代表。他是公益文化活动的组织者,他是人民群众需要的“痴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