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霞
(武汉市黄陂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湖北 武汉 430300)
再生稻是指在头季稻收割后的稻桩上重新发苗、长穗、结实,再收获一季的稻作类型,也称作水稻“一种两收”。再生稻与一季中稻相比,具有生育期短、省种、省工、节水、生产成本低等优点。另外,再生稻消耗的农药和肥料与其他生产模式相比显著降低,可以减少污染,提高稻米品质。
湖北省大部分水稻种植区都适合种植再生稻,再生稻近几年在湖北的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但头季稻多采用手插及人工收割。由于现在农村劳动力短缺和人口老龄化的大环境矛盾,严重制约了再生稻生产的常态化发展。因此,开展再生稻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湖北省的高温天气一般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出现,为了避免开花期高温热害,要保证头季稻的抽穗期不能晚于7月15日。而对于湖北地区来说,“一种两收”的中稻在3月中下旬播种比较适宜,所以对于再生稻品种的生育期在135d以内是比较适宜的。根据湖北省多年的试验示范推广,证明杂交品种丰两优1号、两优6326、新两优223等杂交品种是比较适宜的再生稻品种,生育期均在135d以内。
采用秧盘育秧,用育秧播种机一次性完成装土、洒水、播种、盖土等流程,秧盘装土厚度以2~3cm为宜。
洒水时,要注意土壤表面不积水、底面不滴水,播种完成后将秧盘堆放整齐,同时在塑料大棚内或覆膜放置2~3d,待出苗后,将秧盘摆放整齐并且平铺于苗床上,使秧盘底面与苗床充分接触,在播种前要确保苗床浇足水。
出苗期要特别注意保温保湿,在棚内和覆盖膜下放置温度计,当大棚内或覆膜下温度超过32℃时,就要掀开大棚两侧塑料膜或覆膜以降温,在出苗后夜间温度为10℃以上时可以进行昼夜通风。当秧盘内土壤微微泛白时,要及时喷灌浇水,按照湿润灌溉的原则,浇水要少量多次,不能一次浇水过多,移栽前2~3d要控水,促进秧苗盘根。
要遵循田等秧的原则,移栽前必须将大田整理好,机插秧要求稻田熟土层耕透,以旋耕为主,深度为10~15cm,田间无残茬,地表平整,高低差不超过3cm,整平之后放置1~3d移栽,以提高机插秧质量。
在秧苗叶龄为3~3.5叶时进行移栽。机插株行距为14cm×30cm,每穴插3~4苗,每667m2插1.8万穴,插够5万苗。插秧机在作业时要注意减速直行,减少对秧苗的机械损伤。为增加低节位分蘖,要做到均匀浅插,秧苗不漂不倒,栽插深度控制在1.5cm以内。还要注意插秧轨迹规整,以减少收割时的碾损。
2.3.1 水分管理
为了使土壤能充分接触氧气,促进水稻根系的生长,除了对水分敏感时期和施肥打药时期采用间歇性浅水灌溉外,其他时期以湿润灌溉为主。除此之外,要准确把握两次晒田的时机和程度,第一次是在移栽后30d左右,当茎蘖数达24万株/667m2时晒田,晒至田面微裂,踩上去鞋不沾泥为宜;第二次晒田是齐穗后15d,此时施用促芽肥后,让田面自然落干,为了减少收割时的机械损伤,可适当加重晒田。
2.3.2 肥料管理
一般情况下,中等肥力的大田,施纯氮肥12kg/667m2,氮、磷、钾肥的施用比例为 1∶0.5∶1,其中 50%氮肥、100%磷肥、40%钾肥用作基肥,20%氮肥、30%钾肥用作分蘖肥,30%氮肥、30%钾肥用作穗肥。要根据大田的肥力高低,适当减少或增加肥料用量。为了发挥杂交中稻壮秆大穗的优势,往往将穗肥分为促花肥和保花肥两次施用,促花肥于颖花分化期施用,氮肥为穗肥的50%,钾肥为穗肥的100%;保花肥于剑叶开始抽出1/2时施用[2]。
为促进腋芽萌发,头季稻要尽量晚收,但为了减少籽粒脱落带来的损失,最迟也要在安全齐穗期25d以前,抢晴天进行收割。收割机会造成40%左右的稻桩损伤率,为了减少损伤率,采用后退单边掉头技术,可减少碾损率。为了保留倒2芽,提高水稻再生率,收割时要注意秸秆粉碎还田,防止稻草压倒稻桩,影响再生稻生长。
头季稻收割后,当天应灌上“跑马水”,田间保持湿润但不留水层。收割后2~3d灌1~2cm浅水,养根促芽。其他时期要干湿交替进行水分管理,切勿长期淹水。
促芽肥在头季稻收割前15d左右施用,施用尿素10~15kg/667m2。发苗肥在头季稻收割后2~3d结合灌水施用,为了促进抽穗整齐,增加穗粒数和结实率,再生稻抽穗70%左右时,可喷施0.15%磷酸二氢钾100kg/667m2。
再生季生育期短,抽穗参差不齐,可以在不影响下一季作物的前提下,全田成熟度达90%以上时收割。
病虫害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头季稻重点防治“两虫两病”,即稻飞虱、二化螟、纹枯病和稻瘟病。必须在头季稻勤调查,发现病虫及时防治。再生季叶片少,田间通风情况好,病虫害较轻,但也要根据病虫害实际动态,做好三化螟、稻瘟病等病虫害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