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修义
(四川省自贡市沿滩区黄市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四川 自贡 643037)
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邓修义
(四川省自贡市沿滩区黄市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四川 自贡 643037)
本试验通过播期、育秧方式、栽插模式、促芽肥施用、头季稻不同收割时期、“九二0”喷施等再生稻高产关键技术要点试验,探究“中稻-再生稻”产量形成影响因素,以期建立一套完善的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促进水稻产量进一步提升。
中稻;再生稻;高产;技术
再生稻具有一种两收,省工、省肥、省力的特点,适于在温光资源种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的我区中稻种植区域推广和应用。但是,由于种植者对再生稻生长发育特性认识的局限,导致其培植技术整体性差,单产水平低而不稳。有鉴于此,旨在通过一系列试验示范,研究集成一套再生稻优质高产综合配套技术,以提高我区再生稻生产水平。
试验在沿滩区农技站试验基地、黄市镇光明村4组稻田进行,试验田为灰棕紫泥田,前作均为冬水田。试验内容为:
1.1 播种期试验
设2月15日、2月22日、3月1日、3月8日、3月15日和3月22日播种6个处理。
1.2 育秧方式
设双膜覆盖旱育秧、地膜水育秧和露地湿润育秧3处理。
1.3 栽植模式
设三围立体强化栽培、等行栽植、宽窄行栽植3处理。三围立体强化栽培规格为40cm×37.5cm,每窝3株,围成等边三角形,等边距离10cm;等行栽植规格为29.97cm×16.65cm;宽窄行栽植规格为(36.63+23.31)cm×16.65cm。
1.4 头季稻不同栽插密度
按每667m2种植0.6、0.9、1.2、1.5、1.8、2.1万窝设6个处理。
1.5 头季稻控苗时期
设头季稻苗数达到预定穗数80%、90%、100%控苗和不控苗4个处理,以不控苗处理为对照。
1.6 头季稻不同成熟度收割
设头季稻8成熟、9成熟和10成熟收割3处理。
1.7 促芽肥施用时期、施用量
1.7.1 施用时期 设头季稻齐穗期、齐穗后5d、齐穗后10d、齐穗后15d、齐穗后20d和收割当天施用促芽肥20kg/667m2尿素6处理。
1.7.2 施肥量 按667m2施0kg、5kg、10kg、15kg、20kg、25kg和30kg尿素设7个处理,促芽肥在头季稻齐穗后10d施用。小区间作埂,用薄膜包埂隔离肥水。
1.8 留桩高度
设留桩高度16.65cm、26.64cm、33.33cm、39.96cm、46.62cm和割穗6个处理。
1.9 “九二0”不同喷施时期
设头季稻收获后喷施、再生稻始穗期喷施、头季稻收获后加再生稻始穗期喷施、喷清水4处理,以清水为对照。
以上试验均采用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小区面积13.34m2。育秧方式双膜覆盖旱育秧,中苗4~5叶移栽,采用三围立体强化栽培,40cm×37.5cm(除试验1.3、1.4),再生稻促芽肥(除试验1.7)均在头季稻齐穗后10d施尿素20kg/667m2。试验结果均采用方差分析,SSR检验。
2.1 播种期
播种期决定了再生稻安全抽穗扬花期,因此,保证再生稻安全抽穗扬花是再生稻获得高产的重要保障「1」。从2月15日至3月22日播种期试验结果看出(见表1),随着播种期推迟,头季稻和再生稻抽穗扬花期推迟。播种期从3月上旬提早到2月下旬播种,头季稻抽穗扬花期可提早3~4d,再生稻抽穗扬花期提早4~5d,头季稻和再生稻产量水平随播期推迟呈抛物线变化。头季稻以3月1日播种产量最高,单产716.5kg/667m2,分别比2月22日、3月8日、2月15日、3月15日和3月22日播种增产2.59%、7.71%*、8.59%*、17.21%**和31.01%**。再生稻以2月22日播种产量最高,单产252.3kg/667m2,分别比3月1日、2月15日、3月8日、3月15日和3月22日播种增产6.55%*、11.29%*、17.62%**、46.18%**和92.16%**。中稻-再生稻两季单产以3月1日播种产量最高,达962.3kg/667m2,分别比2月22日、3月8日、2月15日、3月15日和3月22日播种增产1.33%、8.16%*、8.80%*、22.76%**和41.89%**。因此,在我区再生稻适宜播种期为2月20日至3月8日。
2.2 育秧方式
试验结果表明,在同期播种情况下,不同育秧方式对头季稻、再生稻生育期和产量均有重要影响(见表2)。头季稻生育期,双膜覆盖旱育秧比地膜水育秧缩短2d,比露地湿润育秧缩短6d;地膜水育秧生育期比露地湿润育秧缩短4d。头季稻产量,双膜覆盖旱育秧比地膜水育秧增产2.09%,比露地湿润育秧增产9.35%*;地膜水育秧比露地湿润育秧增产7.11%*。再生稻齐穗期,双膜覆盖旱育秧比地膜水育秧提早3d,比露地湿润育秧提早9d;地膜水育秧比露地湿润育秧提早6d。再生稻产量,双膜覆盖旱育秧比地膜水育秧增产3.16%,比露地湿润育秧增产47.85%**;地膜水育秧比露地湿润育秧增产 43.33 %**。中稻-再生稻产量,双膜覆盖旱育秧比地膜水育秧增产2.37%,比露地湿润育秧增产17.53%**,地膜水育秧比露地湿润育秧增产14.81%**。双膜覆盖旱育秧和地膜水育秧属保温育秧,播种早,移栽早,分蘖快,低位分蘖增加,头季稻、再生稻齐穗期、成熟期相应提早,为头季稻争大穗实现高产创造了条件,也为再生稻高产奠定了基础。因此,应采用双膜覆盖旱育秧或地膜水育秧。
表2 不同育秧方式试验结果 产量单位:kg/667m2
处理头季稻再生稻播种期(月/日)成熟期(月/日)全生育期(d)产量齐穗期(月/日)成熟期(月/日)全生育期(d)产量两季产量(kg/667m2)双膜覆盖旱育秧2/258/7162698.59/210/661254.9953.4地膜水育秧2/258/9164684.29/510/1163247.1931.3露地育秧2/258/13168638.89/1110/1664172.4811.2
2.3 栽植模式
从表3可以看出,在品种、育秧方式、栽植密度、施肥水平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三围立体强化栽培模式的中稻、再生稻单产水平均为最高,但3种不同栽植模式的头季稻和再生稻产量之间的差异不显著。三围立体强化栽培模式头季稻单产673.08kg/667m2,分别较宽窄行栽植、等行栽植增产0.99%和0.70%,再生稻单产258.46kg/667m2,分别较宽窄行栽植、等行栽植增产1.22%和1.93%,两季产量931.54kg/667m2,分别较宽窄行栽植、等行栽植增产1.06%和1.04%。因此,再生稻生产中,在品种、育秧方式、栽植密度、施肥水平等条件一致的情况下,规范化的三围立体强化栽培、宽窄行栽培、等行栽培模式均可达到头季稻和再生稻双高产的目标。
表3 不同栽植模式对中稻、再生稻产量的影响
2.4 适宜栽插密度
头季稻栽插密度不但对头季稻产量产生较大影响,而且对再生稻有效穗和产量影响极大。适度增加头季稻栽插密度,对增加头季稻、再生稻有效穗,提高单产具有重要作用「3」。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见表4),在种植0.6~2.1万窝/667m2范围内,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加,头季稻和再生稻产量呈抛物线变化。增加栽插密度,使头季稻和再生稻有足够的有效穗,增加单位面积总粒数。但若超过2.1万穴/667m2,易发生纹枯病,从而影响头季稻和再生稻产量。单从头季稻或再生稻考查,栽插密度(x)与头季稻产量(y) 的二次曲线方程为Y=193.0514+701.3905x-251.4286x2(单位: 产量y为kg/667m2, 密度x为万穴/667m2), 根椐该方程可导出头季稻最佳栽插密度为1.3948万穴/667m2, 相应产量为682.2kg/667m2。而栽插密度(x)与再生稻产量(y)的二次曲线方程为Y=-45.8171+355.7905x-110.0001x2, 导出再生稻最佳栽插密度为1.6172万穴/667m2, 相应产量为241.9kg/667m2。从中稻-再生稻两季考查,栽插密度(x)与两季产量(y) 的二次曲线方程为Y=147.2343+1057.1810x-361.4286x2, 导出中稻-再生稻最佳栽插密度为1.4625万穴/667m2, 相应产量为920.3kg/667m2。从本研究中不同栽插密度(0.6~2.1万穴/667m2)试验结果来看,要使中稻-再生稻两季均获得高产,栽插密度以种植1.2~1.5万穴/667m2为宜,比大面积生产上增加 0.4~0.8万穴/667m2。
表4 不同栽插密度对中稻、再生稻的产量影响
2.5 头季稻控苗时期
不同时期控苗对头季稻的控苗效果不同,对再生稻也产生重要影响「4」。当头季稻苗数达到预定穗数的80%~100%控苗时,随着苗数的增加,头季稻和再生稻最高苗、有效穗逐渐增加,成穗率、穗粒数、结实率逐渐减少。头季稻产量以达到预定穗数90%控苗最高,比对照不控苗增产38.4kg/667m2,增产6.02%;在达到预定穗数80%控苗,比不控苗增产5.04%;达到预定穗数100%控苗,比不控苗增产1.46%。再生稻产量以达到头季稻预定穗数90%控苗最高,比对照头季稻不控苗增产14.5kg/667m2,增产6.24%;达到头季稻预定穗数100%控苗,比头季稻不控苗增产4.13%,在达到头季稻预定穗数80%控苗,比头季稻不控苗减产1.03%。中稻-再生稻两季最高产量为头季稻预定穗数90%控苗,比对照头季稻不控苗增产52.9kg/667m2,增产6.08%;头季稻预定穗数80%控苗,比头季稻不控苗增产3.41%;头季稻预定穗数100%控苗,比头季稻不控苗增产2.17%。试验结果表明,头季稻在苗数达到预定穗数80%~90%时控苗,能有效地控制头季稻最高苗,提高成穗率,增加穗数,增加头季稻和再生稻穗粒数,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对中稻-再生稻两季高产具有重要作用。
2.6 头季稻不同成熟度收割
头季稻收割熟度对再生稻发苗和产量影响较大。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头季稻收割熟度增加,再生稻最高苗、有效穗和产量相应增加,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十成熟收割,再生稻最高苗、有效穗比成熟后5d收割分别增加4.93%和8.16%,增产7.73%*;比九成熟收割分别增加10.61%和10.26%,增产10.15%*;比八成熟收割分别增加32.43%和34.86%,增产31.80%**;九成熟收割最高苗和有效穗比八成熟收割分别增加19.73%和22.30%,增产19.65%**。由此可见,十成熟收割再生稻发苗多、有效穗足,产量高。成熟后5d收割大部分倒2节位再生芽因生长过长易被割掉,造成有效穗减少,产量降低。因此,在生产上蓄留再生稻,头季稻应以十成熟收割为宜。
2.7 促芽肥施用时期及施用量
施用促芽肥对再生稻腋芽生长、发苗和提高产量具有明显作用「5」。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在相同施肥量的情况下,再生稻促芽肥的施用时间,随着头季稻齐穗后的天数增加,施用效果明显降低,最高苗、有效穗和产量呈下降趋势。各施用时期间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以齐穗后5d、10d施用发苗多,有效穗足,穗大,产量高。齐穗后适时早施促芽肥,有利于头季稻保持足够的绿叶数,维持根系活力,延长功能叶光合时间,提高光合效能,不早衰,确保有充足的养分供给腋芽生长,对加速幼穗分化,减少枝梗和颖花退化,保花、增粒和扩大库容具有明显作用「2」。因此,生产上施用再生稻促芽肥的时间,以头季稻齐穗后5~10d施用最佳,比孙晓辉等研究的促芽肥施用时间提早12~17d「5」。
再生稻促芽肥施用多少,对再生稻发苗、有效穗及产量影响较大。从施尿素0~30kg/667m2范围内,随着促芽肥施肥量的增加,最高苗、有效穗、每穗实粒数相应增加(30kg处理除外),结实率逐渐降低,产量呈抛物线变化。施30kg/667m2促芽肥,田间表现施肥过量,头季稻抗倒力减弱(田间轻度倒伏),贪青晚熟,对再生稻发苗、有效穗和产量产生不良影响。对促芽肥施用量试验结果用二次方程拟合,其施肥量与产量关系的二次曲线方程为:y=68.9285+14.0462X-0.3148X2,促芽肥最大施用量为22.31kg/667m2尿素,相应的最高产量为225.59kg/667m2;单产200kg/667m2产量水平的施肥量为15.4kg//667m2尿素。因此,单产200kg/667m2以上产量水平,促芽肥适宜施肥量为尿素15.4~22.3kg/667m2。
2.8 留桩高度
从本试验可以看出,随着留桩高度的增加,倒2节位对产量的贡献率逐渐增加,倒3节位、倒4节位、倒5节位对产量的贡献率逐渐降低。留桩高度在26.64cm以上,基本能够保留倒2节位芽,发挥倒2节、倒3节位再生芽对产量的贡献作用。再生稻产量随留桩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到留桩39.96cm时产量最高(232.6kg),以后产量随留桩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值得注意的是,理论上讲留桩50cm以上或割穗全部保留了倒二节位芽,利用的节位最多,再生稻产量应该最高,但是,割穗产量低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我市地处四川盆地属低光照区,8月份高温多湿,纹枯病和三代螟虫发生危害严重,造成割穗的母茎大量死亡;另一方面我市地处四川盆地南部高温伏旱区,水稻收割期气温高、日照强度大,造成割穗植株很快失水,叶鞘干枯紧包再生芽不能伸长。因此,在我市再生稻留桩高度以33~40cm为宜。
2.9 “九二0” 不同喷施时期
头季稻收后不同时期喷施“九二0”,对再生芽发苗、出苗整齐度、提早抽穗、增加有效穗和减少包颈具有较大作用。试验结果证明,头季稻收割后第2d喷施“九二0”,能加速发苗速度,增加最高苗、有效穗,提早生育进程,减少包颈率,提高结实率,比对照喷施清水增产6.57%*。再生稻始穗期喷施“九二0”,能够提早生育进程,增加有效穗,减少包颈,增加粒重,比对照喷清水增产9.63%**。头季稻收后和再生稻始穗期各喷1次效果最好,表现为发苗速度快,最高苗比对照增加2.32万/667m2,有效穗增加0.89万/667m2,齐穗期提早4d,包颈减少14.13%,穗实粒增加4.5粒,千粒重增加0.57g,增产16.95%**。由此可见,在大面积生产上以采取头季稻收后和再生稻始穗初期各喷1次,或始穗初期单喷1次均可。每次施用“九二0”1~2g/667m2,对水50kg喷施,可减少包颈,增加产量,并提早齐穗3~4d。
3.1 关于再生稻的认识
再生稻是利用头季稻稻桩上的潜伏腋芽,在适宜环境下经过培育形成的一季短生育期庄稼「6」。它的生长发育依靠头季稻的稻根和母茎提供养分,对头季稻有极强的“依赖性”,特别是头季稻长势状况、穗数多少和茎秆健壮程度,对再生稻的生长发育及其产量会产生重大影响。在生产实际中,通过对头季稻和再生稻大量田间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头季稻和再生稻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即头季稻高产,再生稻亦高产「7」。因此,要使再生稻获得高产,必须从头季稻抓起,搞好头季稻健身栽培,为再生稻高产打下坚实基础。头季稻采取的各项技术措施都是再生稻栽培的有机整体,缺一不可。头季稻各技术环节应做到与再生季环环紧扣,狠抓落实。
3.2 再生稻高产栽培关键技术指标
高产栽培主要技术指标为:选用高产、再生力强的品种。适宜播种期为2月20至3月8日。育秧方式采用双膜覆盖旱育秧或地膜水育秧,其中双膜覆盖旱育秧以2月下旬播种为宜,地膜水育秧在3月上旬前期播种为佳。栽植模式应采用规范化的三围立体强化栽培、宽窄行栽培、等行栽培。适宜栽插密度为1.2~1.5万穴/667m2。促芽肥施用时期与施用量:促芽肥在头季稻齐穗后5~10d施用,单产200kg/667m2以上产量水平,促芽肥施肥量为尿素15.4~22.3kg/667m2。头季稻收割熟度:在头季稻十成熟时收割。头季稻有水层收割:无水田在晴天应灌7cm以上深水收割,收割后1~2d给稻桩泼水保湿。再生稻留桩高度:33~40cm。适时喷施“九二0”:头季稻收后和再生稻始穗初期各喷1次,或始穗初期单喷1次,每次施用“九二0”1~2g/667m2。
[1]孙晓辉,张景国,梁禹九.杂交中稻培育再生稻的研究[C].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杂交水稻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长沙:学术期刊出版社,1986: 223-228.
[2]吕泽林,钟顺清,等.再生稻高产稳产栽培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10,17: 8886-8888,8891.
[3]任昌褔,吴永兴,等.杂交水稻蓄留再生稻产量结构因素的相关分析[J].西南农学院学报,1982,2:17-20.
[4]吕泽林,易明权,王开.杂交水稻“一优两高”栽培高产原理与技术[J].杂交水稻,2001, 5: 38-40.
[5]孙晓辉,田彦华,任天举.促芽肥对杂交稻培育再生稻效果研究[J].四川农业科技,1982,3:1-4.
[6]杨开渠,刘成璧.毎穴苗数及行株距与稻秆上休眠芽之关系[J].中华农学会报,1938,169:1-16.
[7]易明权,贺平,吕泽林.四川盆地杂交中稻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1991, 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