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晓 尹鹏
摘 要: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起着调控作用。文章从自我意识和健全人格的内涵切入,结合实际工作中跟踪调查的两批学生的心理情况,分析了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类型和诱因,从自我意识角度提出了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全的途径与方法,并构建了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不同年级的分层次人格教育体系。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意识;健全人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17-0173-03
Abstract: Self-consciousness is the core of personality, which plays a role in regulating people's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 connotation of self-consciousness and healthy personality. Then the types and causes of college students' common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re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psychological survey on two groups of students. Finally, the strategies for promote a healthy person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lf-consciousness are put forward, constructing a hierarchical personality education system of different grades with the core of self-consciousness.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 self-consciousness; healthy personality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关键要素是自我,只有具有理性且强大的自我才能平衡解决本我与超我的冲突、本我与现实的矛盾[1]。因此,正确的自我意识能促進学生塑造完善的人格,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大学阶段是学生自我意识逐渐确立和成熟的关键时期,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的外部环境,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使其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围绕自我意识发展,作者结合工作实际于2016年9月开始,同时各选取90名2016和2014级学生做了2年的成长跟踪调查,每隔半年做一次调查问卷或集中座谈,不定期访谈重点关注学生,重点在其各发展阶段可能出现的心理困惑及最终解决方式进行追踪。
一、自我意识及健全人格的内涵界定
(一)自我意识
国内外学者对于自我意识尚无统一的内涵界定,有学者综合国内外诸多观点认为自我意识是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发展的对于主体自身身心状态、活动及自己同客观世界关系的主观反映和由此引起的情感体验和行为意向,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综合型高级心理系统,是人格调控系统的核心,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起着调节作用,并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类: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分为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从内容上看,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从自我观念来看,分为现实自我、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2]。而在现实表现中,自我意识的真实内部结构是这三个不同层面的相互交叉、相互印证、相互促进和相互作用的复杂结合体,而非仅仅是其中某一方面的简单组合。
(二)健全人格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人格是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也是各种心理特征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3]。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变态在于自我不能有效的应对人格内部的各种冲突,导致人格的分裂[1]。因此,只有本我、自我、超我三者和谐统一的人格才是健全的人格。我国心理学家郑雪在对精神分析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等学派人格理论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统合人格的理论模式,他认为统合是健全人格的本质特征;人格统合包含三个方面,即自我内部的统合、自我与社会的统合,以及自我与自己实践活动的统合[1]。
需要说明的是,健全人格不仅仅是“正常人格”,没有人格障碍知识健全人格的一个最基本条件,并非全部[4]。健全人格是高于正常人格的高层次的心理健康水平。要实现人格健全,不仅要以上三者各自内部的协调统一,也需要三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只有通过各种教育途径和手段使学生达到这三者的统一,才能真正实现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类型及诱因
临床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分为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心理障碍三种状态[5]。健全人格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也是其核心,它能有效促进人全面发展。反之,人格不健全即是造成学生多种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类型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类型。在跟踪调查中,绝大多数(97%)的同学表示在遇到各类心理问题时可以自己进行调节或找亲朋好友师长等倾诉宣泄,最终可以很快恢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状态,仍有3%的同学在遇到问题时会发展成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结合调查结果,当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大体可分为两大类:1.成长性或发展性心理问题,有心理障碍倾向但并不严重,即心理活动相对失衡,产生了常形的心理冲突,如理想与现实、依赖与独立、自尊与自卑、情感与理智、求职与竞争、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冲突等[6]。这也是大学生普遍不同程度存在的问题,随着个人心态的调整或情绪的宣泄,一般对个人学习生活不会产生太大影响。2.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或障碍。两种原因:一是某种刺激导致先天性的心理疾病发作;二是常形心理冲突积累的量变引发的变形冲突,导致心理活动的异常。多由于学生没有掌握有效的自我调节方式,心理冲突得不到有效释放,反而越积越多,必然会导致心理障碍的出现。
结合调查,大学生心理问题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普遍性。大学阶段,学生的年龄、社会角色、文化程度、面临的发展问题等基本一致,学生容易出现相似或共同的心理问题与困惑。二是差异性。不同学生的心理问题类型也会受年级、性别、民族、生长环境的不同各显不同。因此,心理问题普遍性与差异性的关系也是人格特征共同性与独特性的关系。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出现的诱因
在追踪调查中,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不外乎以下几种原因:1.环境变迁导致的心理活动不平衡。多发生于大学低年级,在调查中,2016级的90名学生入学后的表现尤为明显,新环境带来的困惑和迷茫,使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评价、调整自我。2.学业或择业压力。被访者中学习成绩差或达不到自身要求产生的不自信大概占到的比例高达34.4%,而受访的25.5%的2014级高年级学生存在面临着学业与择业的双重压力,这使很多学生陷入迷茫。3.人际关系压力。当代大学生个性张扬,存在着自我中心化现象,尤其是低年级时人际交往能力比较弱,被调查的37.8%的2016级学生表示曾遭遇过造成来自宿舍、班级、社团学生组织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不和谐,从而产生自卑、嫉妒等不良情绪。4.受挫后的心理压力。很多学生独立能力较差,且由于家庭成长环境、自身条件等或多或少存在自负和自卑的心理,尤其是经济困难学生和思想个性独特的学生在遇到困境或挫折时会表现的更加无所适从。5.信息时代带来的新诱惑。信息时代带来的信息爆炸容易使得学生在茫茫网络世界中迷失自我。比如在调查中,只有2名学生使用的是非智能手机(此举是为了从外部断绝网络的诱惑从而专心学习),只有7名学生表示从来不玩游戏,而绝大多数学生表示睡前最后一件和醒来第一件事情就是手机上网或玩游戏。
因此,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多由于没有深刻认识自我、或在遇挫过程中自我释放、自我调节方式不当造成,使其失去了人格内在统一性,呈现出不协调的状态,即人格不健全。因此,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目标。
三、以自我意识为核心促进人格健全的途径与方法
(一)构建基层院系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自助组织
调查发现,80%以上的学生希望基层院系能够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与制度进行顶层设计规划与指导监督,并同时设置相关专门学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类活动。这类组织的领导者可由具备一定心理学知识的教師或辅导员担任,指导带领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自助与助人服务;下设辅助部门若干,负责教育理念的具体执行与落实;各班设立心理委员,了解班级成员存在的心理困惑,针对性开展活动。学生组织成员源于学生,对学生的心理困惑、体验感悟和情绪反应感触更加深刻,相互的影响和互动更为强烈。至此,就形成了既有组织领导又分散至各班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网络制度体系。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载体活动
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班级小型化活动在学生中反应较好,90%以上的受访者对这类活动效果较为满意,如趣味性、竞技类活动或探索性、启发式游戏,寓教育于活动中,使学生主动参与、自我探索,在活动中启示思考,获得心理体验与感悟,从而达到认知的改变、情感的迁移、新行为的建立和强化等。活动参与人数不固定,可以是整个班级,也可以是宿舍内、班级内任何一个有共同或相似的心理问题团体,但这些小团体又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割,他们的相互交织形成了更加广泛的情感体验和更加团结的班集体。
(三)开展专门系统的心理技能培训
心理技能培训是现阶段较为欠缺的部分,也几乎所有受访者都希望能有系统的知识普及与培训,增强心理自我调节能力。笔者认为,此类培训应分为两部分:一是专门针对学生组织成员及班级心理委员的培训。他们是教育理念的贯彻者和执行者,需深刻学习理解教育理念,并掌握一定的团体动力学、群体心理学等原理,增强活动开展效果。二是针对全体学生的心理技能培训,如情绪管理、人格心理学、幸福心理学等基础性心理健康技能学习或团体心理咨询辅导,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自我评价途径及情绪管理、意志控制技巧等。
而在大学发展不同时期,学生面临着不同阶段的困惑与问题,无论是教育引导、班级小型化活动还是心理技能培训都应有不同的针对性主题,只有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才能提升教育的效果。
四、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分层次人格教育体系的实践探索
教育具有层次性和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也应从大学不同阶段的人格特征和心理问题出发,侧重于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及人格发展特点,寓教育于生活、学习、活动的点点滴滴中,探索建立分层次人格培养教育体系。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和具体的调研数据,从大学各个阶段的教育重点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措施与途径。
(一)一年级--适应环境,开放自我
1. 教育重点:重点解决由于环境变迁引起的适应、养成和学涯规划问题,帮助学生渡过心理和生理上的适应期,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确立独立、自信的自我,确立奋斗的目的和努力的方向,着重进行适应性辅导、自我认知辅导、自我展示辅导、学涯规划指导以及正确对待使用网络指导。
2. 教育载体:(1)针对由于环境变迁引起的适应性问题,应在教育引导、纪律约束、生活帮助上多予以关注,培养学生独立型人格的塑造和良好习惯的养成。(2)针对自我认知问题,可开展自我描述性活动和准确自我定位等剖析性活动,使学生对自己有准确定位与认识。(3)针对人际交往问题,解决自我封闭与自我展示之间的矛盾,可开展包括人际关系团体辅导及趣味性活动,使学生相互认识、引发交流兴趣,增强团队意识、鼓励互相信任。(4)针对学涯规划问题,应以学风传承功能做辅助,发挥高年级学生的示范引领作用,使低年级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努力方向,掌握学习方法。(5)针对网络使用问题,结合学生由高中阶段的高强度学习转为大学阶段的自由自主自律学习特点和网络爆炸式信息对学生的冲击与诱惑等因素,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进行教育引导,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教育学生将重心放在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中,二是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不回避问题,培养学生自律能力。
(二)二年级——悦纳自我,解除困惑
1. 教育重点:二年级学生从关注环境逐渐转向关注自我,来自学习方面、人际交往方面以及情感方面的压力都给他们带来了不少心理困扰,部分同学甚至会对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产生质疑和否定,部分转而将这种不良情绪发泄到对他人、学校、社会等外界的不满。因此,二年级学生应着重进行自我认知辅导、快乐学业辅导、人际交往辅导。
2. 教育载体:(1)针对学生对自我的期望(理想自我)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现实自我)所产生的越来越大的差距,开展主题心理沙龙、交流会等,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2)对于学生普遍产生的人际关系,和将不良情绪随意对周围的他人、班级、学校甚至社会进行发泄的问题,开展各类团体辅导和重点学生的心理疏导,引导学生深度分析自我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并学会接纳、包容他人。(3)针对学生学业压力,应以课程辅导为重点,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同时做以压力疏导训练。
(三)三年级——自我控制,压力释放
1. 教育重点:三年级学生一方面学业压力大,另一方面面临着对考研、就业以及出国等的抉择,很多学生陷入迷茫,不知所措。部分学生可能会选择网络、游戏或者恋爱作为逃避和释放这些压力的方式,荒废了学业,断送了前途。因此,对三年级学生着重进行职业规划指导、自我控制辅导以及压力释放辅导。
2. 教育载体:(1)多数大三学生对未来的抉择产生的诸多压力迷茫和困惑以及对于求职、考研准备过程中产生的懈怠、逃避、多度紧张等不良心理,开展压力量表测验、情绪管理、压力释放方法讲座等培训,使学生客观的认识、管理、控制压力。(2)针对部分大三学生对于求职、考研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展开求职、考研经验分享会、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强化职业规划对个人发展的作用。
(四)四年级——心态致胜,完美谢幕
1. 教育重点:本学期四年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就业、毕业论文以及离校的相关事宜,但部分同学面临着考研失败的苦恼,面临着就业的压力,还有部分同学遭遇爱情分离的考验。需要引導学生调整好心态,敢于接受事实,合理抒发临近毕业的伤感情绪。因此,对四年级学生着重进行职业规划辅导、心态调试辅导以及情绪释放辅导。
2. 教育载体:(1)针对面临就业、考研压力过大而无从释放的同学,以及他们为努力实现个人目标而忽略相互间的沟通和帮助的情况,继续开展压力调适讲座、压力自评量表测验等技能培训及心理互助小组帮扶活动,使其调整自身心态,增强自信。(2)对于即将离开学校的大四学生来说,团体的培训和辅导不太现实,而应当通过组织活动为他们抒发感恩心怀以及对母校和校友离别情绪创造良好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郑雪.健康人格的理论探索[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41-147.
[2]孔读云.论大学生自我意识及其培养[J].现代经济信息,2008(12):144-145.
[3]郭念锋,等.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民族出版社,2011:85.
[4]卢艳媚,秦素琼.健康人格研究现状[A].广西心理学会第十五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12:202-207.
[5]郭念锋,等.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民族出版社,2011:327.
[6]李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人格教育问题初探[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7).
[7]卢丽明.“健康人格理论”观照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高教学刊,2015(19):23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