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丽
摘要:作文一直是语文教学中最难以应对的领域,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让学生有兴趣地参与其中,注重从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出发,强调提升语文人文关照和文化底蕴。
关键词:语文教学;作文;兴趣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最难以从容应对的领域,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虽有多重原因,但与语文老师常常孤立地进行“作文”教学不无关系,也就是没有把“学和做”很好地结合起来,没有充分利用那一篇篇经典美文、名文的感染来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
新课标要求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不能教条地把学生束缚在一个循规蹈矩、死气沉沉的环境里“苦读书”。曾几何时,学生一听到要写作文,一个个便手托下巴苦思冥想,有的甚至急得抓耳挠腮,只好东凑一句西拼一句,这样堆砌出来的文章简直是没思想、没灵魂的“下脚料”,老师批阅不下去,学生的作文水平更谈不上提高。还有一些教师喜欢出一些笼统而含糊的题目,如一字题“罪”、半命题“我更喜爱”。这些题目模棱两可、含糊不清,学生一见不知所云, 猜测题意就得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样既干扰了通过作文来锻炼、考查学生写作能力的主导方向,又使学生产畏难情绪,从而丧失写作的信心与兴趣。那么,什么样的作文教学才能让学生有兴趣地参与其中呢?
一、比较美文,顺理成章出“随笔”
一般来说课本上的选文大都是名篇佳作美文典范,学生学习、欣赏美文的同时教师适时点拨,就会勾起其写作欲望,让其有不吐不快之感,自然有好文章涌出。例如:幼师课本第一册第二单元是一组写景散文:《故都的秋》《离太阳最近的树》《像山那样思考》《窗前的树》。前三篇是讲读课文,最后一篇是自读课文,这四篇文章各有不同的意境美。在具体学习了前三篇后,我让学生自己看后一篇,然后做比较,在四篇文章中选出最喜欢的一篇,挑出最喜欢的一段或二段有感情地朗读,然后说明喜欢的理由。学生兴趣浓烈,争相朗读,且理由说得有条有理,极富情感和感染力。在他们的要求下,我也说了自己最喜欢的文章是《故都的秋》,喜欢那里独特的景致,并说这里的景与经历过沧桑的中年心境是一致的。爱一个人,恋一座城,我儿子今年9月第一次离家前往北京读书,我对北京的思念和作者有很多契合之处:“我多想去悠闲惬意地走进这座城,走进他的民间小巷,能够聽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踩上槐树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种落蕊,听到京腔味极浓的都市闲人的雨后话凉,看得到枣树的奇景,然而今天的北京这些估计都很难再寻,但他一定还有我没想到、没听过、可供我探寻的地方,同学们觉得对吗?”说到这儿,学生都满怀期待地望着我,我紧接着说:“大家刚才说得都很不错,我可以看出你们是真心喜欢,所以才有那么多理由。下课后,你们把它补充、整理一下,写到周记上,行吗?”结果可想而知,篇篇小短文顺理成章地完成了。这样,不仅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而且使他们感受到写作文只是表达的需要。
二、品味名篇,感慨之余“续名文”
《项链》是一篇学生普遍喜爱的课文。造化弄人也好,咎由自取也罢,学完之后,学生总是对主人公的遭遇唏噓不已,对玛蒂尔德的感情也相当复杂,不免议论纷纷。此时不能听之任之置之不理,学生大发感慨之时,就是写作的契机所在。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1.注意学生议论的核心及观点。
2.让学生口头讲述对玛蒂尔德的评价,要求尽量用词准确、有条理,可不拘泥于教师的讲解,有同一观点的可以相互补充。于是学生的评述有批评,有同情,有赞扬。
3.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在当今社会中,有没有某些方面类似玛蒂尔德的人?举出一种人的表现实例。
4.进一步提出问题:假如玛蒂尔德的女友把买项链的钱如数退还给她,她当时的心情如何?以后会怎么做?(学生情绪再次高涨,或深思,或讨论)
5.在学生思考有一定结果后,要求他们再读《项链》,体会作者笔法,续写此文。提出写作要求:(1)充分发掘想象力,想象玛蒂尔德获知项链真伪时的表情变化、情绪起伏,拿到钱时的心情及以后的行为;(2)运用心理、语言、动作、肖像等描写手法;(3)语言准确、生动、形象。学生欣然接受。
当学生交上作文时,我不得不惊叹他们想象力之丰富、情节之生动。有的写玛蒂尔德得到钱后感到悲凉:青春已逝,美貌不再,要钱何用?愤怒之下,把钱撕得粉碎;有的写玛蒂尔德拿到钱后疯了,披头散发,整日在大街上游荡,嘴里不停地念叨:“我有钱了~”;有的写玛蒂尔德有钱后仍过着勤劳、朴实的生活,因为她经过十年的辛苦认识到只有靠自己的双手过日子才踏实,平平淡淡才是真;也有同学写玛蒂尔德有钱后拼命打扮自己,沉湎在舞会与花天酒地中,极力地补偿自己,等等,不一而足。情节多样、合理,叙述精彩。
三、欣赏名剧,兴趣勃发出“评论”
学生对戏剧都很感兴趣,《茶馆》揭示的世事百态,《雷雨》情节的离奇曲折,《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情感冲击,都使学生兴趣盎然、感慨万端。为此,我组织学生搜集材料:了解作者人生经历,作品产生背景,发掘作品思想内涵,分角色朗读课文,给学生创造揣摩、把握人物形象的机会;放电影,从直观上把握形象,理解主题。此时,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高涨,再引导他们看相关评论,如《好一个“早半天”——茶馆结构艺术浅谈》,《关于周朴园对侍萍感情态度的研究》,等等,使学生多方面了解了人们不同的思想见解及表达方式,从而使他们也不由自主地想一吐为快。于是,一篇篇评论脱颖而出。
四、针对点滴,水到渠成发“议论”
在《内蒙访古》一文的末尾部分,作者翦伯赞谈了自己对“昭君出塞”这一历史事件的看法,这一点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大家也纷纷发表见解:“王昭君的命运太悲惨了,由她我想到中国古代妇女的地位太低下,命运太不幸了”;“我很欣赏王昭君,其实她是在为国家做贡献,我还想到花木兰,她们都是在为国家牺牲自己”;“拿美女去换朝廷的安稳,太令人不齿,下一代呢,也用美女去换?”。我没想到学生的思路还挺开阔,历来人们都是从国家或民族角度谈王昭君,忽略了个人情感因素,而学生却从这些出发谈自己的看法,谈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老题出新意,并且还谈到妇女的地位、命运问题,大概和以前学的《孔雀东南飞》《祝福》之类的文章联系起来了,难能可贵。于是,我引导他们继续讨论,思路越来越明晰,观点越来越明确,思维的发散已发挥得淋漓尽致。我趁热打铁:“你们以‘昭君出塞所想到的——为题,把你们想的写出来。”这样,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
课文“无一处不可触发灵感,无一篇不可诱导写作”。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指导学生写作的方法很多,观察生活、阅读积累都是很不错的做法。我认为,除运用这些方法以外,紧扣课文,把课文做基地,随时随地引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或说明或议论,或记叙或抒情,这要比在作文课上教师郑重其事地布置作文、学生正儿八经端起架子写作文要轻松、自在得多,要有成效得多。这也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从学生主体出发,快乐学习、轻松写作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何博.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弊端与对策[J].网络导报·在线教育,2012,25:1.
[2]刘凤霞.浅议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3,09:5455.
[3]谢祖国.生活中的欧姆定律[J].作文成功之路,2018,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