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中国特色 自由贸易港的政策建议

2018-09-10 03:22元利兴田栋
全球化 2018年12期
关键词:自由贸易港中国特色政策建议

元利兴 田栋

摘要: 本文在借鉴国际上自由贸易港(区)和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重点分析研究新时期我国建设自由贸易港应该坚持的方向目标、应该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论述了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目标和功能定位,应处理好几个关键关系,提出了我国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中国特色 自由贸易港 发展经验 政策建议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2017年11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现任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同志在《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文章中提出,“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的自由贸易港,打造开放层次更高、营商环境更优、辐射作用更强的开放新高地”。2018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全面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经验,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2018年4月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当前,我国多地已编制完成多个版本的自由贸易港规划建设方案并报送国家相关主管部门,自由贸易港规划建设将进入快速通道。

一、我国建设自由贸易港(区)的实践探索和国际发展趋势

( 一 )   我国自由贸易港区建设的长期探索和实践

我国已初步形成多层次、多类型、多功能的自由经济区对外开放格局。我国从改革开放就开始了对于自由贸易港区的探索,随着我国发展阶段和全球经济贸易格局变化,我国推出了不同的区域开放战略。1979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同意在广东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厦门市四市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改称为经济特区,这实际上是我国最初建设的自由贸易港形式。随后,我国对经济特区进一步拓展,1984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首批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增加营口市,1988年增加威海市,统称为沿海开放城市,此后又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以及辽东半岛、胶东半岛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90年开始建设保税区;2001年11月,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2006年海关总署定义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跨境工业园区、保税港区和综合保税区等六类为海关特殊监管区;2008年国务院开始对这六类区域进行整合,进行统一监管,将具备条件的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逐步转型为保税港区或综合保税区。

我国进入由自由贸易区和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发展新阶段。2013年开始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目前已经先后批准建设“1+3+7+2”共计13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当前,我国已初步形成多层次、多类型、多功能的自由经济区开放格局,未来将建立适应当前和未来我国对外开放战略和全球经济发展格局的自由贸易港。2018年4月13日,在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分步骤、分阶段建立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2018年4月14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提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線,赋予海南经济特区改革开放新使命,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确定了海南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目标、功能定位、产业及政策举措等方面的主要原则,我国自由贸易港进入实际建设阶段。

( 二 )   国际上著名自由贸易港(区)发展演进趋势

现代自由贸易港诞生于16世纪的欧洲,其演化发展伴随着世界政治经济秩序变化、科技发展和贸易关税制度变迁而变化,在每个发展阶段自由贸易港具有不同的功能特点,从纵向角度分析世界著名自由贸易港的主要演进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总结如下:

第一,功能上由单一低层次功能向复杂高层次功能演进。世界上最早建立的自由贸易港雏形是欧洲泰尔自由贸易港,其以扩大贸易往来为主要功能,后来雷格恒自由贸易港将功能拓展到促进自由贸易。随着欧洲强国通过殖民扩张开辟世界市场,它们在殖民地建立了国际自由贸易港,例如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等。一战后美国为提高其国际贸易地位建立了自由贸易港,二战后美国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和WTO,建立了新的国际贸易体制,极大地推动了国际贸易发展。发达国家建立了多个自由贸易港,同时也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积极建立出口加工型自由贸易港。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全球范围内的商品流通、产业转移、资本流动、技术转移变得日益频繁,自由贸易港功能进一步强化和拓展,有些已经成为全球贸易信息、物流信息和多种资源配置中心。可见,自由贸易港由早期单一转口贸易功能,进一步发展为工商型功能,到目前形成集贸易、工业制造、科技研发、服务于一体的多元综合功能,世界著名自由贸易港也成为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科技中心、国际产业集聚中心。

第二,产业上沿贸易→贸易+工业制造→贸易+工业制造+科技→贸易+工业制造+科技+服务链条拓展。对自由贸易港功能需求增加的不断提升催生了许多产业。最初自由贸易港只提供货物储运、交易和转运业务;到20世纪40至80年代,增加了加工制造业务,在自由贸易港内对货物进行简单再加工,再以工业品形式转运出口,这又进一步促进了加工设备贸易、增加了当地就业、带来了制造技术等;20世纪80年代至今,由于信息技术迅速发展,自由贸易港工业和商业实现逐步融合,随着货物贸易和工业制造业务的不断拓展,为其提供服务的科技、金融、保险、信息、劳务、旅游文娱等服务产业得到发展,多元产业聚集的态势逐步形成,即由贸易业态为主转向贸易、工业、科技及服务业态并存的多元产业形态,产业也由附加值低的低端产业向以高端、高附加值的科技、制造、服务业转变。未来,随着自由贸易港空间拓展及其与所在国之间人员往来规模增大和更加频繁,为这些人员生产生活服务的产业将会逐步扩大,范围也将更为广泛,即使是封闭性自由贸易港也将内生成为一个集生产与生活于一体的自由贸易城市,即港城一体化。

第三,要素上由货物→货物+人才+技术→货物+人才+资本+技术→货物+人才+资本+技术+信息+服务上不断拓展。最初的自由贸易港主要以商品运输、储存、交易为主,要素以货物为主;后来拓展了加工制造后,人才和技术资源成为自由贸易港的重要要素;再后来随着科技研发进入和金融、保险等服务业的进入,资本、技术、人才、信息、服务等要素逐步成为自由贸易港重要的流动要素,尤其是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对自由贸易港的贸易、加工制造、科技研发、资源配置、服务等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自由贸易港的最为重要的要素之一。

第四,区位上由沿海(海运)港口→海河港口+公铁枢纽+空港的内陆逐步延伸。自由贸易港最初设在沿海港口,是大航海时代的产物,如荷兰鹿特丹、德国汉堡、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等自由贸易港。后来随着铁路和航空时代的到来,自由贸易港建设由沿海港口向内陆腹地延伸, 出现陆港、空港、陆空综合港,如瑞士的20多个内陆自由贸易港,爱尔兰香农自由贸易港等,美国在内陆各州建立了多个自由贸易区。可见,随着科技发展,沿海港口不再是建设自由贸易港的必需条件,自由贸易港空间分布将会得到极大拓展。

第五,未来世界自由贸易港将呈现区域转移、信息化、网络化和港城一体化发展趋势。一是随着近年来美欧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级、全球多边机制功能减弱、区域贸易摩擦频繁,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将成为推动全球化的主要力量,自由贸易港建设将向这些国家转移,这些国家建立自由贸易港步伐将会加速。二是信息港建设将成为自由贸易港的重要内容。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全球定位系统、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应用,自由贸易港运营效率、资源集聚和配置能力都将高度依赖于信息化智能港口的建设,高度信息化、智能化能够使自由贸易港实现“物理空间上分离但通过公共经营者或者管理部门相连接”,这也将成为未来自由贸易港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三是全球自由贸易港网络逐步形成。未来,自由贸易港与全球自由贸易港、自由贸易区等形成以自由港城市为节点的全球化网络。四是自由贸易港城融合发展程度将进一步提升,由于更多功能和产业在自由贸易港的拓展,自由贸易港不但承担经济发展功能,还将承担社会生活功能,这会导致自由贸易港成为集生产生活于一体的自由贸易港城市。

( 三 )   国际著名自由贸易港建设实践启示

建立服务于国家总体战略目标的自由贸易港。从国际著名自由贸易港发展经验看,无论是美国为提高其国际贸易地位而建的内陆型自由贸易区,还是当初欧洲国家为开拓国际市场在国外建立的殖民型自由贸易港;无论是发展中国国家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参与国际分工,还是引进国外资本技术实现产业创新升级而建立的自由贸易港,其核心目标依然是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总目标。

从发展眼光、全球视野、全域角度看待和建设自由贸易港。自由贸易港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具有不同的功能定位。自由贸易港作为对外开放的一种政策工具,一定要从全球经济发展格局着眼自由贸易港建设,重视利用自由贸易港构建有利于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全球贸易网络体系、全球供应链网络、全球生产网络和全球价值网络体系,提升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价值。从全产业链、全国范围、全方位角度认识和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真正做到为我所用。

建设以新科技、新模式、新内涵为重点的新型自由贸易港。从国际著名自由贸易港发展历程看,从最初的海港型自由贸易港到集空港、陆港于一体的自由贸易港,从最初的储运功能自由贸易港到通过信息网络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功能的自由贸易港,从最初的贸易功能拓展到集贸易、加工、科技、服务于一体的自由贸易港,自由贸易港随着新科技发展,其模式和内涵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我国自由贸易港建设应基于当前和未来新科技、新形势的发展进行创新和发展。

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应充分发挥制度、市场、资源、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突出优势。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在对外开放制度创新、市场化建设、资源配置、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已经积累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和优势。一是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會主义制度创新优势。中国40年的改革开放实践已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发展道路、模式和制度,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二是充分发挥中国庞大市场的比较优势。中国人口多,市场规模大,具有庞大经济腹地支撑。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 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家,第二大服务贸易和对外投资国,为建设自由贸易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是充分发挥好中国资本、技术和信息等方面的资源优势。改革开放40年,我国在资本、技术、信息等资源方面进行了丰富的积累,有利于更好地建设自由贸易港。四是充分发挥好中国良好的区位交通和完善的基础设施优势。当前世界十大港口中,我国港口有六个,港口基础设施条件良好,配套设施完善,通航等级高,毗邻国际航道,多个港口成为国际航运枢纽,具备良好的内陆河、公路、铁路交通集疏网络。因此,在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过程中,要通过政策制度设计充分释放和发挥这些中国特色优势。

二、建设服务于国家总体战略目标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

( 一 )   我国自由贸易港必须服务于国家总体战略目标

党的十九大明确了到21 世纪中叶的我国奋斗目标: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应紧紧围绕实现这个总目标,有利于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实现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清楚认识自由贸易港是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目标的政策工具和手段,通过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由贸易港,推动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创新大国向创新强国、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金融大国到金融强国的转变,促进国家总体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 二 )   我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总体战略目标定位

基于服务于国家战略总目标这个根本出发点,我国自由贸易港建设应聚焦于通过推动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大力引进资本、技术、高端设备,加强信息交流与沟通, 借鉴国外优良的制度经验,促进我国产品拓展国际市场,使之成为比较优势和自由开放度更高的特殊自由经济功能区。构建我国全面开放新格局新高地和新平台、全球大宗商品国际贸易与资源配置新中心、链接内外开放合作的新通道、我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新支点。

( 三 )   建设自由贸易港应具备的主要功能

当前我国自由贸易港建设应紧紧服务于上述国家战略总目标,按照目标功能匹配原则,我国建设自由贸易港应重点具有三个方面的重要功能:一是吸引外部资本、技术、人才、信息、服务等要素聚集功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产业创新和结构转型升级,进一步调整供给和消费结构,在更高层面逐步实现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方式逐步转变。二是提升原油、天然气、矿石等战略资源配置功能,保障国家战略资源安全,为我国经济健康平稳发展提供资源保障。三是积极参与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参与制定全球经济治理的国际贸易新规则,引领新一轮全球化,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

三、加快破除理论、思想、政策及区划等方面的制约

当前我国规划建设自由贸易港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除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批复海南省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外,全国多地也已规划筹划建设自由贸易港,多地已编制规划方案,并报送国家相关部门。就目前了解的情况看,这些地方的自由贸易港规划建设方案存在的问题:一是对当前建设自由贸易港概念、内涵、目标及定位方面认识模糊,容易受到思想理论限制。二是有些规划建设方案的地方性较强、全局性和战略性较弱,与国家战略总目标和重大战略衔接性不够。三是受行政区划制约比较严重,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带动作用有限。四是功能和产业定位不够准确,功能和产业匹配性不强,产业不够聚焦。五是政策创新不够,或者政策可操作性不强。另外,有些地区建设自由贸易港的硬件基础设施和软件条件难以适应自由贸易港建设。这些突出的问题在规划建设自由贸易港过程中应重点关注。我国自由贸易港建设应坚持创新、开放、发展思路,破除思想、功能产业、政策、行政区划的禁锢和限制。

( 一 )   破除概念上的思想制约

当前关于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港、自由口岸、对外贸易区等各方面的概念定义纷繁复杂,类别和定义也非常多,在国际上这些称呼的实际内涵有所差异,但其实质上就是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总目标服务的特殊自由经济功能区。认识到这一点就可以破除国内外现有理论概念的禁锢,不必纠缠已有的概念定义,紧紧抓住打造具有全球比较优势、能够服务国家总体战略的自由政策高地,为国家吸引外资、促进高端产业发展、 创造就业机会、增加财政收入等发展目标服务,从中国战略总目标和国情出发,规划建设能更大程度地发挥中国市场、制造和资源的比较优势,为我所用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

( 二 )   破除功能产业上的制约

一方面,从全球自由贸易港(区)发展历程看,复杂型、多功能、多产业的自由贸易港是当前全球发展主流,未来自由贸易港功能将会进一步演进和拓展,尤其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而言更应如此。因此,从功能上讲,我国应建设复杂多功能的自由贸易港,但可以分阶段、按照优先次序建设,优先抓住主要功能,后发展次要功能。另一方面,破除只发展贸易,不发展制造业、科技和服务业的禁锢。只要国家战略需要,就可规划布局贸易、制造、科技、服务等多功能和多产业,实现协同发展。

( 三 )   破除政策上的制约

自由贸易港(区)实质是规范性的相对自由政策,是一种政策工具和手段,使资本、人才、技术、信息、货物等要素相对其他国家能够更加自由地进出流动,从而产生比较优势,实现要素集聚,产生规模经济收益。因此,如果不能突破政策对要素自由流动的阻碍,就无法创造这种比较优势,即使有资源优势也无法有效发挥,无法创造更大的收益。因此,自由政策是自由贸易港的核心。

( 四 )   破除行政区划制约

自由贸易港是我国的重大战略决策,必须根据国家总体战略需要进行总体统筹规划布局。因此,在需要的情况下,必须能够突破省市区行政区划界限、中東西部区域界限,甚至可以突破国内国外的界限,在国外建立自由贸易港,例如我国港口企业已在巴基斯坦瓜达尔港进行过建设“自由区”的实践探索。从全球自由贸易港(区)发展经验看,沿海港口区域是比较理想的自由贸易港区位,但是从美国内陆型自由贸易区(也称美式自由贸易港)和爱尔兰香农航空港自由贸易港来看,内陆地区只要具备空港和陆港的良好条件,再加上科学定位、合理的发展路径、政策设计,建立内陆型自由贸易港也是可行的。因此,中西部建设自由贸易港也并非是不可能的事情。另外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在陆上丝绸之路沿线具备条件的地区建立内陆型自由贸易港,能够更有利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陆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全方位开放合作。

四、加快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应处理好五个方面的重要关系

( 一 )   处理好自由贸易港目标与国家战略总目标之间的关系

第一,自由贸易港建设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事关国家发展大局,在任何一个地区建设自由贸易港,都应为促进国家整体发展提供巨大动力,否则就起不到“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新功能和作用。因此,未来选择任何一个地区建设自由贸易港,也不仅仅是一个地方或区域的发展问题,而是要促进更大区域范围,甚至整个国家的发展,这就要求自由贸易港除了有对全球资源要素强有力的集聚配置能力外,还要有对内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因此,自由贸易港建设必须放在国家战略高度,由中央统筹规划建设。第二,要处理好自由贸易港建设与我国金融、汇率、贸易、投资、关税、出入境等各项改革开放工作的协调推进,不可操之过急。第三,处理好自由贸易港目标和功能之间的关系。在服务于国家战略总目标的前提下,坚持功能服务于目标的原则下,进一步明确自由贸易港建设思路、目标、定位、功能、产业、政策、实施举措等重要内容。第四,自由贸易港要与当前国家实施“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对内对外重大战略相结合,协同推进,形成合力。

( 二 )   处理好自由贸易港建设短期与长期之间的关系

当前,我国从2013年7月批准通过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始,到2018年4月,已批准13个地区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形成了“1+3+7+2”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格局。通过几年建设,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数量不断增多、功能进一步完善、管理不断加强、已取得初步成效,并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但是,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与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的自由贸易区差距依然较大,存在开放程度尚需提高、部分领域改革深度和广度尚需提升、法治建设尚需加强、风险管控体系尚需完善提升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在建设自由贸易港过程中充分考虑。同时,从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历程看,自由贸易港建设不是短期内能够一蹴而就的,是长期的过程,需要十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因此,我国自由贸易港建设应处理好自由贸易港建设短期与长期的关系,制定实施与国家总体发展目标相适应的阶段性目标、重点任务、路径、时间路线图和具体举措。

( 三 )   处理好实物与非实物要素资源配置之间的关系

从世界各国自由贸易港发展历程看,二战前自由贸易港主要集中在以货物为主体的实物运输贸易,功能上较为单一;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虽然货物运输贸易仍占主体,但是增加了非实物形态的旅游、物流、金融等服务业态,产业也从贸易拓展到制造加工、科技及服务等产业,功能进一步完善提升;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除了实物形态的货物外,非实物形态的资本、技术、信息、服务成为自由贸易港重要的资源配置内容,并且所占比重进一步提升,未来这些资源聚集配置功能在自由贸易港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前,除了实物形态的原油、天然气、矿石大宗商品等战略性资源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强有力的稳定支撑作用外,资本、技术、信息等非实物形态资源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新时期我国自由贸易港建设应重点提升实物和非实物资源聚集配置功能和能力,进一步发挥原油、天然气、矿石大宗商品等战略资源对我 国经济社会发展强有力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充分发挥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动作用。

( 四 )   处理好自由贸易港硬件与软件建设之间的关系

我国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和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已非常完备,尤其在获批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地区,有些地区在全球范围内区位交通优势非常明显。可以看到,我国多个地区的区位优势、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可以与世界著名的自由贸易港地区相媲美。但是,与世界著名的自由贸易港相比,制度、体制机制、政策、管理等软件尚存在较大差距,还不能更好地充分发挥硬件优势。因此,在我国自由贸易港规划建设中,应强化包括政策、法律、制度、管理、服务等方面的软件建设内容,加快软件建设步伐,实现软硬匹配,这一点事关自由贸易港建设成功与否。同时,应该看到未来中国经济及全球经济对于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依赖将会越来越大。因此,应加快我国自由贸易港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建设,提升信息技术对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基础支撑作用。

( 五 )   处理好自由贸易港内与外、进与出之间的关系

建设自由贸易港应采取的有限自由进出政策,把握处理好内部发展与外部发展、对外自由与对内保护的平衡、要素内外进出的关键关系。第一,由于2017年中国又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服务贸易和对外投资排名世界第二,未来中国极有可能会成为最大的跨境对外投资国。因此,自由贸易港建设要能够进一步促进对外出口和跨国投资。第二,自由贸易港建设既要能够推动中国内部由出口导向性发展方式向国内消费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平稳过渡,同时实现由投资主导增长的经济体向以技术和服务为主导的经济体平稳转型。第三,处理好自由贸易港内外进出之间的关系。平衡好对外出口和内部产业保护、外部高端要素流入与对外自由贸易的关系。我国自由贸易港除了考虑促进我国制造品出口,还要促进资本、技术、人员和信息等高端要素能够规范进入到国内市场,从而推动国内产业创新转型升级,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四,明确内外进出的内容。我国自由贸易港内企业应以国外高新技术企业、大型贸易公司总部为主,货物也应以国外进入到港内为主;高端人才应以国外为主,中低端以当地为主;信息资源应重视自由贸易港与全球信息的自由流动,强化内地和自由贸易港之间的信息流管理。第四,自由贸易港和国外之间要素流动上,应采取多数自由贸易港所采取的有限自由进出政策,即对少数指定商品或服务实施不同程度贸易限制,大多数其他商品或服务实施完全自由流通。

五、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政策建议

第一,率先选择沿海地区具备良好基础条件的地区建设自由贸易港,逐步推进中西部地区建设自由贸易港,积极探索在国外建设自由贸易港。一是坚持贯彻我国“十三五”规划提出的“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战略,在东部沿海区位交通、基础设施、开放程度、服务管理等具有优势的区域率先加快建设自由贸易港,强化东部沿海长三角、环渤海等沿海地区率先示范引领作用,应对国际港口激烈竞争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二是加快和深度推进中西部地区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初步形成自由贸易港和自由贸易区分层次协同发展的对外开放新格局,逐步在陆上丝绸之路沿线、基础条件较好的中西部地区,如河南、重庆、陕西等地建立内陆型自由贸易港,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自由贸易港建设可根据国家战略需要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建设跨区域自由贸易港。三是积极探索与国外合作投资建设自由贸易港,在我国已经投资建设运营的港口,如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马来西亚槟城港、中马合建的马来西亚皇京港、中远海运接管运营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巴基斯坦瓜达尔港、伊朗恰巴哈爾港、以色列海法新港等港口建设自由贸易港,对中国全球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战略价值,且有助于中国防范和控制风险。

第二,逐步将自由贸易试验区升级改造为自由贸易港。一方面,继续实施自由贸易港和自由贸易试验区相结合发展举措,推进中东西部融入和参与全球化,获得全球化收益,从内部破解融入全球化的制度政策障碍;另一方面,经过近年来我国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探索,在国家改革开放战略指引下,与时俱进,按照成熟一个建设一个的思路,逐步将自由贸易试验区升级为自由贸易港。

第三,应建设封闭型、多功能、多产业的综合型自由贸易港。中国不可能像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等面积较小国家或地区建设开放型自由贸易港,可以借鉴美国自由贸易区建设,划定一个区域设立封闭型自由贸易区。应充分考虑我国作为全球最大发展中国家、第二大经济体、国土面积第三的世界大国这个现实国情,以及当前自由贸易港与城市(国家或地区)融合发展的趋势,结合我国总体战略目标,建立融合贸易、工业、科技、服务等多产业的综合型自由贸易港,以贸易推动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和平稳转型,以科技和工业推动我国创新驱动战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顺利推进,以服务提升我国全球战略资源配置能力。

第四,加快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自由贸易港建设。以有限自由为出发点,对标国际更高标准和规则,设计能够形成全球政策更大比较优势、风险可控的自由贸易港政策体系,重点加强几个方面的制度设计和建设:一是建立以优化货物通关自由为重点的贸易自由化制度;二是建立以最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为重点的投资便利化制度;三是建立以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为重点的金融自由化制度;四是建立以船舶、货物、人流、信息流等要素自由流动制度;五是实施以零基税收为方向的境内关外税收制度;六是构建安全高效的风险监管制度和举措。

第五,加快自由贸易港信息技术建设。信息技术将是未来自由贸易港建设和成功运营的基础,全球贸易信息、物流信息、资源要素配置信息都要紧密依赖于信息技术的重要支撑。因此,信息技术建设将成为自由贸易港硬件建设的重要内容,需加快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全球贸易网络、航运网络、生产网络、资源要素交易网络,增强信息资源要素的聚集和配置能力,打造高度信息化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

参考文献:

1.殷为华、杨荣、杨慧:《美国自由贸易区的实践特点透析及借鉴》,《世界地理研究》2016年第2期。

2.谷源洋:《世界自由港的发展与演变》,《世界经济》1987年第10期。

3.黄茂兴等:《中国自由贸易港探索与启航》,经济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

4.郭信昌主编:《世界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概论》,北京航空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5.舒立、吴鹏:《自由港之谜》,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6.封小云:《回归之路:香港经济发展优势重审》,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7.[美]多丽丝·奈斯比特、约翰·奈斯比特著,西江月译:《掌控大趋势》,中信出版集团2018年版。

8.戴学来:《中国发展自由贸易港区的宏观背景与现实选择》,《纪念中国地学会在津成立100周年纪念大会暨学术报告会会议论文》,2009年9月。

9.梅俊杰:《自由貿易的神话:英美富强之道考辨》,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

猜你喜欢
自由贸易港中国特色政策建议
自由贸易港的发展方向探究
中国“一带一路”战略下的自由贸易港建设分析
关于我国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由贸易港的思考
张家港保税区向自由贸易港转型探析
江苏省中小企业融资现状调查与思考
贾康:“中国特色”的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
科研经费管理政策改革研究
城市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国特色”的低速电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