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雯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对第四学段(7-9年级)文言文阅读与评价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并同时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关键词:文言文;备考;策略
福建省严格遵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要求,在《2017福建中考语文考试说明及大纲》中,具体表述为以下三个考点:
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难度:易]
②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难度:中]
③理解文章基本内容,初步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难度:易]
以上三个考点根据《2017福建中考语文考试说明及大纲》中的“试题示例”“试卷题型参考”以及2017福建中考均为课标文言文21篇范围内的篇目与课外对比。其中实词、翻译、文意理解都是必考点,且分值占到13分(总分16分),因此2018文言文备考要以这三个考点为主,同时断句、虚词两个考点也可能考查,备考时不能疏忽。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在文言文备考时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口语耳会,眼与心谋
在平时教学中,我们会将“读”视为文言文教学的制胜法宝,我们不可否认诵读是文言文语感教学的重要方法。因此,在备考阶段,我们依然应该重视文言文的诵读。先不必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要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即可,在《2017福建中考语文考试说明及大纲》中的“试题示例”“试卷题型参考”以及2017福建中考中,我们可以发现考查范围内的21篇文言文中的重点句会在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中以“根据课文内容填空[难度:易]”的形式的出现,但此类題型只要多读便可轻松完成。之后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我们便可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文意、理解文意、感受文章的情味和理趣,其中的字词、句子的内涵自然也就了然于胸了。因此,在文言文备考的第一步,依然应该关注诵读,使学生口语耳会,眼与心谋。
二、联想推敲,触类旁通
在《2017福建中考语文考试说明及大纲》中关于文言文考查的第一个考点为:“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难度:易]”,但在《2017福建中考语文考试说明及大纲》中的“试题示例”“试卷题型参考”以及2017福建中考中我们可以明确看出,文言文的考查形式均为课标文言文21篇范围内的篇目与课外对比。考查形式虽为课内外对比阅读,但在字词解释时课外文言文的加点字词解释均是“外文内意”,因此在备考时,我们应当关注和培养学生“联想推敲,触类旁通”的能力。当然,若想真正做到做好这一点,我们不能忽视“积累整合”这一基石,在备考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对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基本文言知识有更加完整的积累和更加系统的整合,并且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使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系统的文言知识库,这样才能在应考时,做到高效的联想推敲,触类旁通的“不谋而合”。
三、缘文求思,千曲晓声
在考查学生是否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时,不是看他能否背诵或阅读已学过的文言文,而是应看他能否运用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2017福建中考语文考试说明及大纲》中关于文言文考查的第三个考点为:“理解文章基本内容,初步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这便要求学生在深刻理解文言文文意的基础上还应拓展知识空间。其中“初步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这一要求,看似难度较大,但实则并不难。在《课程标准》要求的21篇的文言文中,很多篇目不管是在思想内容、表达技巧还是情感态度上都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语文这一学科本身就有重在实践,重在训练的特点,只要我们在平时多加训练,并在训练中遵循“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原则,必能“操千曲而后晓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刘思远.出入文本,读出厚度——文言文备课例谈.语文教育通讯,2017(2)
[3]蔡伟.课堂教学创新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