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创新改进

2018-09-10 23:33付宝全
大东方 2018年4期
关键词:资助工作贫困学生高校

付宝全

摘 要:高校资助工作使更多贫困学子能够接受高等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保障措施。高校资助工作的开展既应注重从物质层面减轻贫困学子经济负担,增加享受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又应注重从精神层面培养贫困学子自立自强与感恩回馈良好品質的养成。科学地解决贫困生上学的问题,关系到社会的公平与稳定,关系到贫困大学生能否通过教育途径实现人生目标,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与长远发展。

关键词:高校;资助工作;贫困学生;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资助工作已经初具规模,不仅建立了一套系统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也逐步成立了一系列学生资助机构,为高校资助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政策依据和运行载体。然而实践证明,各高校学生资助机构的运作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制约了其职能的发挥。比如管理观念陈旧、资助方式单一、学生资助需求信息传递不畅、人性化关怀缺失等等。如何改进高校资助工作方式,适应学生资助管理中出现的新需求、新情况、新问题,提高高校学生资助机构职能,是目前要迫切考虑的。笔者从高校资助工作的现状出发,通过梳理阐述高校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而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创新改进方式,致力于建立覆盖面更广、公益性更强、人文情怀更深的高校助学体系。

一、高校资助工作现状分析

2007年5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在本专科教育阶段建立起“奖、贷、助、补、减” 等多元化资助体系。这一资助体系的推行,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也相应的提高了其可负担性,更加有力的推进了教育起点的公平[1]。2010年,国家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一纲要实施后,一系列高校资助政策和措施也接连出台,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得以进一步完善,在制度上保障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教育的权利。

然而,随着我国资助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各高校积极在开展资助工作时,一系列的问题随之出现,并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教育的需求得以保障以后,受助学生个人自我实现等发展性的需求逐渐呈现出来,如何发挥资助体系的育人作用,给予他们情感、心理和能力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由“上得起学”变成“上好学”,是需要当前高校学生资助机构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高校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资助工作单纯发挥经济功能而忽略育人功能

一直以来,高校资助工作大多采用按照政策推动设置资助项目的工作模式,力求解决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问题,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把教育和资助紧密结合起来并实现互相推动效果的活动,无论在形式还是数量上,都十分缺乏。虽然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已经意识到资助、育人相结合的重要性,但要在新阶段实现这一转变,高校资助工作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以国家政策为指导,积极探索资助工作新形式和新内容。

(2)资助工作未能充分调动受助学生的自强意识

在现阶段资助体系中,资助依据以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结果为主,许多高校受助学生在资助过程中处于被动资助的状态。长此以往,受助学生会养成依赖心理,认为自己贫困就应该获得资助,从而减弱了自立自强意识和自食其力能力的培养。甚至有少量同学为了获取助学金,主观地夸大贫困程度,严重地影响高校资助工作的效果。

(3)资助工作中未能充分彰显人文关怀

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的需要从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五个方面,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分为五大层次。大学生普遍自尊心强,心里承受能力弱,容易因为“贫困生”的身份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有调查显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正常学生,对于他们来说,经济上的脱贫固然重要,心理上的脱贫更值得重视。目前各高校对贫困大学生的受助前、申请资助时、得到资助后的心理状态均缺乏人性化关怀,受助学生隐私信息公开、资助工作宣传过度等现象时有发生。这导致有些时候贫困学生虽然得到了资助,却对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灵伤害和尊严打击,对于他们成长成才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综上所述,各大高校应该树立新的学生资助工作理念,深切关怀困难学生,以学生为本,不断扩大和挖掘传统助学工作的内涵和外延,构建新型的学生资助体系。

三、高校资助工作中的创新改进

(1)资助方式创新——资助、育人紧密结合,相互促进

高校资助工作要从贫困生资助本身来寻求合适的教育方式,同时也可以把资助工作本身作为一种教育活动来开展。如采用“四个结合”的方式,即诚信教育与国家助学贷款相结合、感恩教育与社会资助相结合、励志教育与奖助学评定相结合、能力培训与提供勤工助学岗位相结合[2],借此提高受助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养。

一直以来,由于助学金发放名额与实际贫困学生数之间存在的差距,在现有的资助条件下,完全解决所有贫困生的经济困难问题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目前各高校普遍存在学院科研压力大的情况,由于研究生数量有限,时间紧、任务重,导致人手不足,很多基础性工作如数据采集整理少人问津。基于此种情况考虑,建议各高校学院积极为贫困学生提供参加学术科研活动的机会。贫困学生不仅可以获得科研补贴减轻经济负担,也可以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参与科研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增加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继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此举强化了资助工作的育人效果,促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被动”接受资助到“主动”寻求发展,有助于贫困学生的全面发展。

(2)资助形式创新——扩大大学生勤工助学规模

勤工助学活动作为一种资助贫困生的方式,具有助困和育人的双重功能[3]。开展勤工助学活动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热爱劳动、爱护公物、遵守纪律、艰苦奋斗的良好品德。贫困学生通过自身劳动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在缓解经济压力的同时,可以体会到生活的艰辛,明白独立自强的内涵,培养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提高综合素质,树立自信心和责任感。

目前各大高校普遍实行的勤工助学活动多是以实验室、校办产业的生产活动和后勤服务及各项公益型劳动为主要内容,机会较少,规模较小。与此同时,许多高校投入到勤工助学活动的经费非常有限,支付给学生的劳动报酬微薄,使得一部分不愿吃苦又嫌钱少的学生参与勤工助学的积极性大大降低,工作态度也愈发不端正。

对于这些矛盾,高校应探索在自身条件能够承受的条件下适当增加勤工助学岗位设置和经费投入,同时,除提供单纯体力劳动岗位外,可适当增加一些与学生专业紧密相关的技术型、智力型岗位。此外,高校资助机构应加强校企联合,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开辟更多校外勤工助学岗位,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4]。

(3)资助内容创新——精神帮扶彰显人性化关怀

在学生资助工作中,辅导员的作用尤为重要,应该明确自身的责任,认真落实工作。辅导员可通过个别谈话、与家长通话、家访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所面临的困难,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还可能包含着诸如父母离异、亲人早逝等其他难言之隐。生活中背负的重担使他们容易产生心理压力过重、自卑、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辅导员应该及时了解情况,将物质资助工作与精神帮扶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贫困生评定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受助学生的隐私,采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资助方式,才能让贫困生没有负担地感受集体的关怀和温暖。

总之,扶助贫困大学生一直是各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需求和發展需求,高校资助工作就必须进一步以国家政策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创新思维不断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努力完善资助体系,提升资助工作质量,强调资助育人效果,让贫困学生沐浴在爱的阳光下,让人文关怀的光辉照耀着他们的心田。

参考文献

[1]杨钋.大学生资助对学业发展的影响[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30(5):101-108。

[2]杨爱民.“资助”与“育人”结合构建新型助学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5,(17):39-40。

[3]张建锋.勤工助学是大学生自立成才的有效途径[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23(1):84-86。

[4]单珊.浅谈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意义及发展[J].陕西教育:高教,2010,(3):15-15。

[5]杨钋.大学生资助对学业发展的影响[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30(5):101-108。

猜你喜欢
资助工作贫困学生高校
全员育人模式下的困难生资助工作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方法创新的探讨
新建本科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实践与分析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模式探索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军旅书法家李洪海捐助兰考县贫困学生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