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月朋 丁兆明 李娜
[摘要]一流既是一种保持领先地位的比较状态,也是一种崇尚卓越的价值追求。“一流建设”是现代大学的内生逻辑,也是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城市型、应用型大学属于应用型大学范畴,是“一流建设”逻辑在高校应用型发展模式探索中的科学实践。城市型、应用型大学实施“一流建设”发展战略,必须坚持
“一流建设”精神,完善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必须坚持学科和专业突破,带动整体发展;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动态调整“一流建设”发展目标;必须坚持深化综合改革,完善保障和推进“一流建设”的体制机制。
[关键词]城市型、应用型大学;一流建设;内涵式发展
[中图分类号]G 64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0310(2018)03-0005-05
Abstract: First-class is not only a comparative state of maintaining a leading position, but also a pursuit of value that advocates excellenc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is the endogenous logic of modern universities and the only way to promote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City-based,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belong to the category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which is a scientific practice of universities in the exploration of application-oriented development mode. In implementing th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city-base
d,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should improve its orientation and development goals with th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spirit, promote overall development with the breakthrough of discipline and professional, adjust the development goals of th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dynamically with the change of the time, and improve the system and mechanism for ensuring and promoting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with comprehensive reforms.
Keywords: City-based,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11在高等教育领域,这一社会主要矛盾具体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更公平地享有高质量高等教育的期盼与不平衡不充分的高等教育供给之间的矛盾。因此,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以下简称“双一流”)的决策部署中明确强调,“鼓励积极探索不同类型高校的一流建设之路”,“高校要根据自身实际,合理选择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路径,科学规划、积极推进。”[2]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1]46。应用型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类型,必须强化“一流建设”自觉,提升“一流建设”自信,增强“一流建设”定力,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发挥好作用。
1“一流建设”是新时代高校建设与发展的内生逻辑
“一流”既是对事物等级和类别的客观描述,也是对事物崇尚卓越发展的理性表达。一流大学是一个总体性概念,是对办学实力超群、办学水平领先、办学特色鲜明、人民群众满意的,能够高品质满足国家或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大学的统称。崇尚卓越,加快推进“一流建设”是新时代大学建设与发展的历史逻辑、政治逻辑和现实逻辑的统一。
1.1从历史逻辑看,“一流建设”是大学诞生发展的价值追求
大学是“研究高深学术、造就人才的地方”[3],是传承创新知识,追求传播真理的殿堂。1810年柏林大学的创办标志着现代大学发展历史的开启。在现代大学历史发展演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科学、理性、自由”为核心的“大学之魂”,对真理和知识永无止境的探求成为大学永恒的信条,其中所蕴含的“一流建設”基因也成为现代大学世代传承的价值追求。考察现代大学竞争发展的历史潮流可以发现,唯秉承卓越精神,坚持“一流建设”的大学,才能在复杂的社会变迁中,始终保持生命韧劲与活力,不断发展;反之,缺乏“一流建设”精神的大学终会在历史的尘嚣中昙花一现,归于沉寂。
1.2从政治逻辑看,“一流建设”是大学履职担当的战略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4]我国的大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以及国际交流合作等重要社会功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1]45建设高水平大学关乎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不断胜利,关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后继有人,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兴旺发达,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终实现。因此,“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在新时代对包括应用型大学在内的所有高校的新期盼、新要求,也是新时代大学传承大学精神,不忘初心、担当使命,充分发挥其推动创新驱动发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一步提升综合国力,更好满足人民对更公平享有高质量高等教育的需求等作用的战略选择。
1.3从现实逻辑看,“一流建设”是大学内涵发展的重要路径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上表示:“中国高校在世界主要排名中位次整体前移,说明中国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和水平已开始冲刺世界水平,中国办世界水平高等教育的第一方阵已开始形成。”[5]但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明显,竞争发展异常激烈,面临不进则退、前进慢了也是倒退的严峻形势。如何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在合作中求得发展,如何在发展中履行使命担当,是所有大学面临的共同课题。把“一流建设”作为大学发展战略和大学文化内核,不仅可以凝聚师生、鼓舞士气,而且还可以更好地推进包括应用型大学在内的所有大学实现内涵式发展,提升高品质服务所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办学能力和水平。
2建设城市型、应用型大学是大学“一流建设”逻辑的科学实践形态
城市是现代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是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引擎,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6],截止2016年底,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了41.2%,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了57.35%,北京的城镇化率达到了86.3%。2015年底,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标志着我国城市建设与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大学在城市提供的空间中有效延续着,城市为大学提供完备的公共服务依托与丰富的物质支撑;同时,大学也源源不断地为城市提供大量知识、技术精英,并赋予城市独特的个性。”[7]在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大学作为现代城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承担着新的历史使命。在国家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有序推进部分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着力实施“双一流”建设等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大学的建设与发展要主动适应并引领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不断深化升级大学与城市共生共融的互动关系。作为应用型大学,特别是在高等教育竞争激烈的特大城市中,必须明确服务城市的基本面向,主动适应城市经济结构调整,精准对接城市产业行业,不断创新应用型发展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满足所在城市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城市型、应用型大学的概念由北京联合大学在其“十三五”规划中首次提出。学校认为,“城市型、应用型不是一种新的大学类型,不是对大学应用型的修正,而是对应用型发展模式在传承基础上更深入的探究和拓展,豐富了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内涵。”“从具体内涵看,城市型、应用型是对应用型的具象化。主要包括:1)明确了城市面向,以服务所在城市需要为根本点;2)聚焦了产业行业,以对接所在城市的产业行业发展需求和趋势为突破点;3)强调了精准应用,以找准所在城市产业链条的具体位置为供给点;4)突显了交叉融合,以发挥综合性大学的综合优势,促进学校内部不同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为创新点;5)蕴含了特色一流,始终牢固树立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基本点。”[8]
从上述对这一概念的分析可以看出,城市型、应用型大学是高等教育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大学类型,表征着大学类别的差异和使命功能的不同,但并不意味着办学层次的高低和实力强弱。城市型、应用型大学的提出,是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和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新时期,在“一流建设”的价值引领和精神驱动作用下,对应用型大学发展的一种继承发展与守正出新,是为了生存和发展而积极求新求变的一种战略选择。与以往的发展战略相比,这一战略选择是基于新的发展理念和新的形势研判而对应用型发展模式的新的优化和探索,强调了对所在城市建设与发展需求的精准聚焦;不变的是为所在城市提供一流的知识、技术和人才服务与支撑的价值追求以及为自身“一流建设”目标而不断努力的精神内涵。因此,“一流建设”对于城市型、应用型大学建设同样至关重要,城市型、应用型大学是大学的“一流建设”逻辑在应用型大学建设中的一次富有特色的科学实践。
3科学实施城市型、应用型大学的“一流建设”战略
“一流大学是一个动态发展中的比较性概念,它可以是高等教育机构类型的比较,也可以是地理范围之内大学间的比较,也可能是在学科等层面的比较。”“只要居于领先地位,我们就可以说它是一流。”[9]因此,空泛地谈论“一流建设”,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一流建设”只有与具体的时间、空间、范围等概念相结合,才会具有真正的价值,才能转变为切实发挥作用的、能够引领大学发展的科学战略。
3.1坚持“一流建设”精神,完善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
大学的定位和目标是其发展方向与水平的最直观体现,更是其发展气魄和大学精神的重要折射。科学合理的定位和目标,对内可以团结和鼓舞师生,激发干事创业的无限活力与动力;对外可以扩大和增强学校的社会影响力,营造学校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对于城市型、应用型大学而言,实施“一流建设”战略,就是要将其作为大学所蕴含的追求一流的精神动力与解决影响其生存和发展的客观需求相结合。简言之,就是要基于自己的价值追求和客观需要,将追求一流的精神融入到其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中去,没有绝对统一的标准和固定的范式。例如,北京联合大学要建设“高水平、有特色、北京人民满意的城市型、应用型大学”,这便是其在北京区域范围内,对应用型大学“一流建设”的价值追求的科学界定。这里虽未出现“一流”二字,但“北京人民满意”的表述便是对“一流”的内涵的生动诠释。因此,不同大学固然对“一流建设”的内涵表述可能不尽相同,但其所表达的要素和内涵则是基本一致的,既是其作为大学的一种精神追求与动力,也是解决其发展客观问题的一种体现。
3.2坚持学科和专业率先突破,带动学校整体发展
“一流建设”,顾名思义,所有的大学不可能同时都是一流的。即使是限定了时间、空间等比较范畴,在同一范畴中,不同大学之间肯定还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而且,“一流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是所有的大学都具有如此的实力和水平。对于富有地方性特征的城市型、应用型大学而言,在实施“一流建设”发展战略时,要牢牢抓住学科和专业这个核心和突破口,努力争取以点的突破,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带动整体的“一流建设”。具体来说,就是要深刻把握所在城市的发展定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所对接的产业体系和行业链条中,精准聚焦自身办学已经形成或可能形成比较优势的具体领域和环节,以此调整优化自身的学科和专业设置,并以此为服务对象努力做到极致、实现一流。例如,北京联合大学为精准对接北京“四个中心”建设和高精尖经济结构的需要,大胆突破学科定式,加强北京市一流学科和专业建设,对以传统学科和专业命名的信息学院、机电学院、自动化学院等进行了深刻调整,成立了智慧城市学院、城市轨道交通与物流学院、机器人学院等,并对内部专业进行了结构性、适应性和前瞻性改造,取得了较好的建设成效。2017年有软件工程和旅游管理两个专业入选北京市一流建设专业。因此,城市型、应用型大学的“一流建设”,必须在服务所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过程中寻求学科和专业一流建设的率先突破,这是城市型、应用型大学“一流建设”的现实选择。
3.3坚持与时俱进,动态调整“一流建设”的发展目标
发展目标既不能太高于实际,那样会因为难以企及而缺乏吸引力;又不能太容易实现,那样便会缺乏引领发展的引导力。因此,对“一流建设”这样一个富有时空特征的目标概念,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其内涵,才能保持其无尽的生命力。对城市型、应用型大学而言,其“一流建设”之路,既是一个从和自身比到和同类型大学比,再到和不同类型大学比,直到和所有大学比的“一流建设”过程,也是一个在一定区域范围比,再到更大范围比,直至在世界范围内追求一流的过程。也就是说,大学的“一流建设”之路是永无止境的,而且鉴于不同大学的同步发展,城市型、应用型大学还要努力加快发展,实现弯道超车,争取后来居上。为此,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城市型、应用型大学建设要科学调整发展目标,既要保证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又要努力争取发展的突破性和跨越性。
3.4坚持深化综合改革,完善保障和推进“一流建设”的体制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国高等院校要走在教育改革前列,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当好教育改革排头兵。”[10]一是要始终坚持并加强党对“一流建设”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的政治优势。推进“一流建设”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并强化党委的领导,充分发挥党委管党治党和办学治校两个主体责任,确保办学的社会主义方向不偏离。二是要一以贯之推进学校综合改革。学校的改革剩下的都是“硬骨头”,很多都是常年淤积的“老大难问题”,利益关联比较复杂,掣肘比较多,推进比较难,必须坚持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一点一点稳步推进,关键是要围绕“城市型、应用型大学”建设,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为牵引,大胆推进改革试点,确保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成功做法和经验,不断深化综合改革。三是要不断完善产教融合长效机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城市型、应用型大学推进“一流建设”要紧紧依托所在城市及区域的产业结构,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更加明确与产业融合、与企业合作的发展主线,研究行业,亲近产业,走进企业,坚定不移走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道路”[11],破除深化产教融合的制度障碍,落实政策要求,加大激励力度,促进产教深度融合互动、共赢发展。
总之,建设城市型、应用型大学是对应用型发展模式的新探索。推进城市型、应用型大学的“一流建设”是其作为大学所拥有的内生发展动力使然,也是其履行政治使命担当的战略选择和实现内涵式发展的现实路径。城市型、应用型大学实施“一流建设”,要科学做好顶层设计,着力分步推进实施,重点寻求个别突破,逐步带动整体发展,不断推动“一流建设”上层次、上水平。另外,为保证“一流建设”的战略稳定性,相应的制度体系完善、运行机制构建等必须协调同步跟进,才能确保“一流建设”的制度化推进、机制化完善和长效化保障。[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EB/OL].
(2015-11-05)[2018-01-01].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05/content_10269.htm.
[3]梅贻琦.大学的意义[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16:17.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6.
[5]陈宝生.中国办世界水平高等教育的第一方阵开始形成[EB/OL].(2018-03-16)[2018-01-01].http://www.chinanews.com/gn/2018/03-16/8469210.shtml.
[6]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7-02-28)[2018-01-01].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702/t20170228_1467424.html.
[7]赵俊芳.若即若离的大学与城市
[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07-04(B07).
[8]韩宪洲.城市型、应用型大学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析[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7,31(1):1-5.
[9]王戰军.目标与途径:世界一流大学与研究型大学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24(3):14-17.
[10]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75.
[11]蒋德勤.着力推进新时代地方应用型大学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8(8):17-19.
(责任编辑李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