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手语的发展演变探析

2018-09-10 16:20林皓赵蓉晖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18年3期

林皓 赵蓉晖

[摘要]国外手语的历史尚较少受国内关注。英国手语及相关教育有较悠久的历史,其历史和发展对他国有借鉴意义。以语言政策为视角,首先追踪其早期的历史发展,分析英国手语在初期发端时对教育的影响以及相关的早期手语研究;其次对现当代相关英国手语语言政策和规划进行阐述和分析;然后描述英国手语现状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最后结合英国手语,论述对我国手语语言本身的研究及相关语言政策制定的启示。

[关键词]英国手语;手语政策;语言规划;手语历史

[中图分类号]H 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0310(2018)03-0069-07

Abstract: The history of foreign sign language is still less concerned in China. British Sign Language (BSL) and related education have a long history. Its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are of reference to other countries. From a language policy perspective,this paper attempts firstly to trace it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o the current condition of BSL, and its impact on education and related early sign language studies are analyzed. Secondly, modern and latest sign language policy and planning are analysed; Then, the status quo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BSL are described; Finally, combined with BSL, the enlightenment for the study of sign language in China and the formulation of relevant language policies are discussed.

Keywords: British Sign Language; Sign language policy; Language planning; Sign language history

英國手语(BSL)是英国聋人使用的第一语言,这个名称是20世纪70年代由学者Mary Brennan 提出来并得到延用的。据Ethnologue (2017)统计,英国手语使用者为32.7万人,其中以之为第一语言的为7.7万人[1]。英国手语被列为等级五,即“成熟并且统一的语言”[2]。本文首先描述英国手语早期的发展历史,然后重点讨论19世纪末到当前,一百余年手语相关语言规划及政策的演变,围绕语言规划三个方面——习得规划、本体规划以及地位规划,分别阐述和分析其发展演变情况。最后,基于英国手语的情况,论述其对我国手语语言政策的启示。

1早期英国手语历史

只要有聋人聚集之处,就会有手语,而聋校的开设或聋人有固定场所聚会,则是手语传承的关键。英国手语具体何时产生已难以考证。关于早期英国手语历史,我们的资料主要来源于文献记录。本文将从早期记录、聋人教育以及手语研究三个方面讨论早期英国手语历史。

1.1早期记录

最早关于手语的记录是在1575年,来自莱斯特郡的一个教区的婚姻登记。这个具有法律背景的手语记录上写着:托马斯(Thomas Tillsye)和乌斯拉(Ursula Russel)结为夫妻。因为托马斯聋并且哑,不能像其他听人一样宣誓,他使用了自己的方式,即手语方式来表达(圣马丁教区注册处 1575)。而最早关于聋人群体生活及交流的记录来自理查德(Richard Carew)的叙述,他提到一位叫伯恩(Edward Bone)的聋人,这位聋人是当时康威议员的男仆,能够读听人的唇语、与主人用手语交流,并定期和一位聋人朋友交往[3]。在著名的佩皮斯(Pepys)日记中,也有一则与手语相关的记录,记录当时的乔治·唐宁爵士用手语和他的一位聋仆人谈论1666年的伦敦大火[4]。总之,现今发现最早关于英国手语的书面记录出现在16世纪,不过只是零星出现在一些文献中,而且可能有些属于家庭手语。关于手语的记录和研究的增多是在建立聋校之后,社会开始关注聋人的教育问题;另一方面,人文领域哲学家或思想家们由对聋人的所见所闻,开始结合手语探讨语言起源问题。

1.2早期聋人教育

英国的聋人教育发端于17世纪,但当时尚未有聋校,只有零星的家庭教师受聘到贵族家庭教授聋童的记录,较为著名的有瓦里斯(Wallis)以及侯德(Holder)。英国第一所聋校由托马斯·布瑞伍德(Thomas Braidwood)于1760年在爱丁堡开办,招收富家子弟聋人学生。虽然他自己并没有留下任何介绍自己理论的言论,但据同时代人描述,他所倡导的英国聋人教学法,是介于纯手语(法国方法)与纯口语(德国方法)之间的综合法,即结合指拼

(即用手指拼写英文的方式)、手势及手语教授聋人孩子说话及写字。1792年,布瑞伍德的侄子华生(Watson)开办了英国第一所福利聋校,也是以手语为教学媒介语言,教授聋人口语和书面语。华生肯定了手语在聋人教学中的重要性,认为手语是自然的语言,并发现不同地域的聋人之间手语互通性较高。19世纪上半期,英国聋人教育发展迅速,各大城市基本都开设了聋校,到1870年达到22所。当时采用的教学方式是综合法,主要目标在于通过手语培养聋人阅读与写作能力,甚至著名小说家狄更斯也在作品中描述当时伦敦聋校的盛况。这些是在1893年《基础教育法案》(Elementary Education Act)通过前早期英国手语教育的基本情况。

1.3早期手语研究

目前所见英国手语研究最早的资料来源于17世纪,主要包括约翰·布尔瓦(John Bulwer)和乔治·达咖诺(George Dalgarno)的研究。布尔瓦是一位医生兼哲学家,出版过两本关于手语的书,一本为《手的自然语言》(Chirologia:or the natural language of the hand),另一本为《聋哑人之友》(Philocophus: or the deaf and dumb mans friend)。虽然作者将手语和手势混为一谈,并认为手语及手势都是全世界统一的,但是作者接触过聋人,并认为聋人们可以同样用手语言谈辩论,丝毫不逊色于口语。在《手的自然语言》中,他列举了数百个手势,其中有一些仍旧保留到现在的英国手语词汇中,这本书是对17世纪

英国手语的首次描述。而出版于1648年的《聋哑人之友》在献词中明确是献给两位贵族聋人的。在此书中,他不仅将手语和口语等量齐观,还讨论表情体态在手语中的作用。乔治·达咖诺则是目前所知的第一位讨论手势字母的人。他设计了指式和英文字母的对应方式,即右手食指分别指向左手的各指指尖,来标记5个元音字母:a(拇指)、e(食指)、i(中指)、o(无名指)及u(小指);而用右手拇指分别指向左手相应关节及部位,来对应英文中的辅音[5]。这个指拼系统便是当下英国手语指拼系统的前身,其元音映射部分沿用到了现在,而辅音部分则采用了一位无名人士编纂的《手指语》(Digiti lingua)手册中的指式。

从18世纪开始,欧洲不少学者,尤其是法国启蒙派哲学家开始对语言起源的问题感兴趣,并开始相关研究,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关于人类先会说话还是先会打手势。赞成手势在先的人认为人类先学会打手势,然后学会面部表情,逐渐学会叫喊,而由叫喊转化成词以及句子。赞成口语在先的,则认为口语直接从进化而来,打手势则是另一个独立系统,或最多是伴随口语的子系统。于是,有些学者开始从手语人群中寻找证据,如“聋哑人书信”[6]探讨手语是相对于口语更为自然的形式。这个话题由于太空泛,并引起太多无用争论,巴黎语言学会在19世纪就禁止了关于语言起源的任何争论。

然而,这个课题仍有后续者,并且研究重心转向对手语语言结构的研究:英国人类学家泰勒[7]研究手语的结构及其手语在聋人社区的作用。他发现手语语法的独立性,和相应的口语并无对应,如果翻译则并不完全对等。如手语语序经常是宾-主-谓,如“钥匙打开房门”,在英国手语中表达为“门-钥匙-开”。同时,他也区分了自然手语和人造的手势词,认为在英国手语中并无对应英语的语法,也没有所谓的动词变体。

Stout研究语言和思想间的关系,描述手势如何从象似表征系统转变成认知符号,再进一步形成语言。他和泰勒一样,不仅认为手语是语言,还认为手语较口语更为原始[8]。

总体而言,早期(17世纪到19世纪)人们对手语的认识虽然不精深,却不乏洞见和睿智。社会对手语在聋人群体中的作用较为认可,例如泰勒的书中记录一位聋人用手语表达自己的遗愿,受到法律的认可。

2英国现代手语发展(1890—2010年)

本文将1893年英国颁行的《基础教育法案》作为早期手语和现当代手语的分期标记。因为从这个法案开始,英国手语开始有了语言政策及规划方面的介入。《基础教育法案》从法律上承认了1880年米兰国际聋教育会议的决议,确认了口语教学在英国聋校的排他性地位,而手語从此开始在教育场合被禁用。在英国国内,英格兰地区生效最早,1890年前后基本在全英格兰禁用,而苏格兰地区,手语的指拼等仍作为工具使用了一段时间,直到1914年前后被完全禁用。以下将分别按习得规划、本体规划以及地位规划[9-10]三个方面,以重要事件为线索勾勒英国20世纪到21世纪百余年间手语政策的基本情况。

2.1手语习得规划

英国手语初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的语言政策集中在聋校,针对的是聋人学生的习得规划,而自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也逐渐扩展到手语作为外语的习得规划。

1) 聋人教育的手语规划

《基础教育法案》是第一个涉及聋人教育的法律,也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涉及手语习得规划的法案。这个法案鼓励口语教学,并将手语当成聋人教育的障碍来处理,这导致聋校教育环境中对手语近100年的压制。在该法1944年的修正版中,仍然明令在课堂上禁用手语教育,并且越来越严格,听人老师上课时不能带任何手势。学生一旦被发现在宿舍、操场等地偷偷使用手语交流,将受到严厉体罚,然而聋校中这种私下手语交流并无法杜绝[11]。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整个社会逐渐发现这种纯口语的聋校教育方式效果较差,教师的大量教学时间花在教授学生如何说话上,聋人的知识教育被忽略,导致成才率极低。于是,在这些挫折面前,聋教育界开始反思,有些组织开始呼吁手语回归聋人课堂,如英国聋人协会(BDA)主张要按聋童实际需要制定课程,让手语回归课堂。同时,出现各种手势英语(Signed-supported English),聋人通过指拼手势学习英语。而70年代中期,沃诺克报告(Warnock Report)推动了聋人“主流化”,即聋人学生可选择进入一般学校随班就读,接受和听人学生一样的国家课程教育。然而,由于主流学校懂手语的老师或翻译的缺乏及资源分布不平衡,随班就读的聋人总体受到的支持不够,平均高中会考成绩不如听人学生。

2) 其他习得规划

早在1977年英国就开始手语研究,第一个英国手语研究中心设立在爱丁堡大学莫瑞教育学院,布里斯托大学开设聋教育研究中心,纽卡斯尔大学设立手语语言研究系。1987年,杜伦大学率先在全英开设手语相关硕士学位专业,如手语教学、手语语言学以及手语翻译等。1990年,中央兰开夏大学以及沃尔夫汉普顿大学开设英国手语翻译以及聋研究本科学历专业,培养手语翻译及相关手语文化等专业人才。20世纪90年代,在《残疾反歧视法案》(The Disability Discrimination Act)的推动下,针对听人的手语考试认证体系以及手语翻译职业体系相继建立起来。英格兰及威尔士地区主要有“自然手势”(英文名为signature,兼具sign 和nature之意,而非“签名”)考证体系,该体系证书由课程权威部门(QCA)授权,从初级到高级分为6个级别,只有通过最高级别(六级)的考生才有资格做手语译员。而在苏格兰地区,则存在“苏格兰资格系统”,分为5个级别。

此外,英国手语语言培训课程遍及英国各地,包括社区大学、地方手语中心以及私营机构。大多数教师都是以手语为母语者,持相关教师资格证上岗。大量的英国手语教材、音像制品、手语教学网站等在市场上流通,全面覆盖各种手语人群,甚至包括针对儿童的幼儿手语。

2013年,英国首相呼吁将英国手语列为外语课程,纳入国家教学大纲,从而相关基金可以支持普通中学在校生选修,并可作为高中会考外语成绩。而自2015年始,苏格兰已经开始将英国手语课程列入了苏格兰中小学课程体系中。

2.2手语本体规划

英国手语的本体规划,较有影响力的有两次:一次是20世纪90年代《英国手语词典》的出版,另一次为2008年开始延续至今的英国手语语料库系列项目。

1) 《英国手语词典》项目

1992年,在英国聋人协会主导下《英国手语词典》出版,这本词典对英国手语在教育系统的标准化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全称为《英国手语-英语双向词典》(Dictionary of British Sign Language/English),是英国目前唯一的一本手语词典[12]。该词典由英国聋人协会主导,杜伦大学手语研究项目组编写。当时的戴安娜王妃为该词典写了前言,肯定了这本词典作为沟通桥梁的重要性。成书过程有些曲折:当时的英国聋人协会秘书阿兰·海赫斯特(Allan Hayhurst)开始筹备编写一本词典,满足当时聋人英语教育迫切需要(当时还是口语教学法占主流),并且最初目标是针对聋人家长及教师,方便跟聋人沟通。起初的设计是先拟定一个英语词表,然后找到相应的手语词,如果找不到,则创造一个或从国际手语词中借用一个。最后,将这些手语词按照主题排列,如家庭、学校、旅游等。然而,在项目进展过程中,阿兰与手语语言学家及其项目接触后,了解了手语语言学的发展,并受到美国的手语研究者启发,意识到英国手语是一门独立的自然语言,而这本词典如果定位为手势辅助英语则价值有限。于是,他在临终之际,决定修改词典,并参与了讨论。大卫·布莱恩(David Brien)受邀为主编,开始重新大幅修订词典,同时组成了杜伦大学编委会,从英国石油公司拿到基金资助,确定了改编的几项原则:第一,所有手语词须由聋人来确定,为聋人社区正常交流使用的词汇。第二,字典贯穿手语语言学的原则,即以手语为本,而非英语为本。第三,為手语提供手语词的用法指导,而非仅提供一个对应英语词。第四,既供使用BSL的聋人学习英语之用,也供听人学习手语之用。

该词典是目前英国出版的唯一一本全国性的通用大型手语纸质词典,在英国各聋校、手语研究、培训相关的机构及场所通行。词典的编排较为合理,基本反映了英国手语情况,广泛受到聋人以及相关聋校教师等的认可,被作为权威参考词典,从而客观上推动了英国手语的标准化。目前由伦敦大学承担的英国手语网络词典(BSL Signbank)项目,也是以该词典的成果为基础的。项目里收录的词及打法,基本得到采纳,是对此词典的继承。

2) 英国手语语料库系列项目

伦敦大学学院DCAL研究所,综合研究聋、认知及语言,是这个综合领域里欧洲最大的中心。DCAL由跨学科研究人员组成,包括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既包括听人学者也包括聋人专家。这个中心的特色是以聋及聋交流这个独特视角,来研究语言、认知以及人脑,试图有所新发现。中心自2006年成立以来成果丰硕,而尤其以英国手语语料库及相关系列项目为著,其中主要包括BSL Corpus Project(2008—2011)、BSL Signbank(2011—2016)和目前正在做的 BSL Syntax Project (2016—2019)。BSL Corpus Project即手语语料库项目,旨在收集英国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如布里斯托、伯明翰、伦敦、利物浦、曼城、爱丁堡、格拉斯哥以及贝尔法斯特)的手语语料,材料包括词汇、自述和对话三种。这个项目主要收集初步语料,并试图调查英国手语各地的方言变体,旨在建立一个较为全面地反映共时层面英国手语情况的语料库,同时保存当时的各地手语方言变体。第二个项目即BSL Signbank,则是在语料库项目基础上,利用、整理并分析语料库中共收集到的50 000个手语词汇,并将其转换成英国手语网络词典,于2014年9月陆续开放给大众使用,并一直不断更新。而这个项目也是对1992年《英国手语词典》的继承与发展,综合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成当下英国手语学习者、手语教师、手语译员以及手语研究者等必备的权威参考网站,这个语料库相关的标注工作仍在进行。第三个项目即英国手语句法项目,则基于语料库中的自然语料,进一步研究基于使用的英国手语语法,主要包括语序、短句结构、非手控等。这个项目综合社会语言学、功能认知语言学以及手语语料库语言学,分析英国手语语法结构,其成果将是英国手语的参考语法。而这基于实证的成果,将进一步对英国手语的本体规划起积极作用,尤其是对于聋童的教育,手语译员培训及手语教师都起到参考的作用。

2.3手语地位规划

1995年,英国的《残疾反歧视法案》获得通过,为聋人提供免受歧视的保护,承认他们交流服务的需求,其中重要的就是手语翻译服务,以便于聋人获取信息以及在工作环境中与周围听人的交流。这个法案对教育界及公众部门的影响非常大,相关机构被要求提供手语服务,如相应的手语公示以及手语翻译等。2010年,此法案虽被《平等法案》(Equality Act)所代替,但是其关于聋人及手语权受保护的内容得到了延续。

2009年,英国承认并签署了《联合国残疾人公约》,这个公约将手语置于与其他口语平等的地位,明确“语言,包括口语和手语及其他形式的非语音语言”,并在手语翻译服务、手语在公共场合的使用、手语的推广等方面做了规定。英国对此公约的签署,也说明其对公约精神的认同。

然而,手语地位规划在英国存在差异性。英格兰地区目前唯一的政策性举措是于2003年由劳工及福利部出台签发了一个政策文件,声明英国手语是语言,仅拨款150万英镑,用于“鼓励英国手语”,其中大部分用于手语翻译的培训[13]。而苏格兰地区于2015年9月通过了专门的语言法即《英国手语(苏格兰)法案》,不仅承认英国手语的地位,还以专门的语言法形式,切实支持和保护手语。这是英国境内通过的第一个英国手语立法法案,已经并将会对英国其他地区的手语语言政策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3英国手语现状及展望

本节分为三部分展开:首先讨论英国手语内部的差异问题及其原因;其次讨论目前英国手语大众传播,尤其是电视媒介上的传播;最后讨论英国手语的发展趋势。

3.1英国手语内部的差异

英国手语是目前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及北爱尔兰使用的手语的统称。由于早期聋教育的影响,地区之间交流不存在障碍,尽管这些地区的口语不一致,如威尔士地区,有通行的威尔士语。然而,英国手语内部存在地区变体以及社会阶层变体。所谓地区变体,多指各地词汇的差异,例如经英国手语语料库统计,各地表示紫色的手语词有20种。形成手语社会分层的最重要因素是家庭背景。聋人家庭出身的聋人,其手语最受尊重,是手语群体中的精英[3]。原因是90%的聋人来自听人家庭,即父母是听人,没法通过家庭很早就直接习得手语,因此有传承的聋人家庭的手语被认为最为纯熟,最受尊重。另外,聋人学校教育的影响,导致不同年龄段入学的聋人间的代际差异。1940年之前聋校的英语教育主要通过唇语和指拼;而1940年之后,因为科技手段,包括助听器等的使用,聋人接受训练使用残余听力。因此1940年之前入学的学生,指拼纯熟,而1940年之后入学的学生不熟悉指拼,而其手语受英语口语的影响较大,这导致两个不同入学时期的聋人手语方面差异较大。总体上,英国手语在住宿学校的非课堂场合聋生私下交流时使用,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英国手语才逐渐回归课堂。

3.2英国手语的大众传播

英国手语自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通过国家电视及网络得到较广泛的展示和传播。1981年,BBC2首次开播一个手语的固定节目叫做See Hear,节目集中聋人问题,并包括一系列聋教育主题。许多英国电视台播放节目时同步播放英国手语的画中画。BBC新闻平时在每天早上(7:00—7:45)及中午(13:00—13:45)两个时段播放开启英国手语画中画的新闻。而BBC2也在凌晨12点到2点之间以画中画英国手语翻译形式重播黄金时段节目。另外还有一些教育电视台提供学习英国手语的电视节目,比如《让我们学习英国手语吧》(Lets sign BSL),一些地方台有时还教授当地的手语。这些电视节目不仅对手语的传播,也对手语的发展和统一都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当年最早主持See Hear节目的主持人西尔维·梅森(Cilvi Mason)曾深有体会地说,他当时遇到许多新概念没有现成的手语,为各种主题节目创造的各种新手语词,后来发现都广泛地被聋人接受和传播。

3.3英国手语发展趋势

以英国手语为第一语言的人群数量在缩小。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包括聋基因检测技术、人工耳蜗技术的介入,聋童出生率降低;并且由于英国劳保的规定,即国家出资免费为聋童支付植入人工耳蜗手术费用,绝大多数聋童在刚出生不久就实施了植入手术。因此,手语仅成为聋童的选择之一,多数父母更倾向为聋童优先训练口语,并将聋童送到一般学校随班就读,这也导致不少聋校因生源不足纷纷关闭。然而,部分聋童不适合手术,另有不少比例聋童接受植入手术若干年后(尤其进入中学后)失去效果,仍会以英国手语为第一语言。此外,还涉及身份认同等问题,目前手语学界及教育界主张手语应作为聋童的语言权利加以保障。另一方面,以英国手语为第二外语的人群在增多,甚至不少听人儿童开始学习手语。

英国手语语言政策在未来将进一步完善,总体会朝着支持和保护手语的方向发展。在英国手语的习得规划方面,尽管由于英国的教育自主化较高,各学校之间发展情况不一,但是聋人手语教育及早期手语的介入相关项目正在推进。手语的学科词汇正在不断扩展,以满足以手语为媒介实现教学的目的。而在非母语的习得规划方面,英国手语将全面进入中小学国家课程大纲,中小学生可将其当成外语学习,并当成高中会考外语成绩。而在本体规划方面,英国手语结合研究和实践,朝着更深和更科学的方向发展。英国手语的共识度以及内部的方言多样性,都会在依据语言学原则建立起来的英国国家手语语料库中得到实现。最后,在地位规划方面,英国手语在部分地区,即苏格兰地区已经得到法律承认,而在英格兰及威尔士地区也有望在不久的未来达到立法高度。

4总结及启示

英国手语在早期自由发展,自从19世纪末,针对手语的教育政策对英国手语造成较大影响。英國手语经历近一个世纪被遗忘和压制的阶段,然而由于聋人群体私下对手语的传承,英国手语仍在延续并发展。自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手语在学界受到关注和尊重,尤其进入21世纪以来,手语获得较广泛的承认,涉及或针对手语的语言政策逐渐展开,由习得规划到本体规划,直至地位规划的最高阶段即手语立法等。另外,我们也看到英国的手语语言政策较多采用隐性规划,推动者多为聋人相关组织(如在本体规划上),并且语言政策存在地区间差异(尤见苏格兰与英国其他地区)。英国手语语言政策在未来则会进一步向支持和保护的方向发展。

我国人口众多,疆域广大,各地的发展以及地区间的交流情况不一。反映在我国的手语情况上,中国手语使用者众多,各地手语方言存在差异。在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我国对手语的规划以及聋人特殊教育取得长足进步[14]。然而,手语(特别是自然手语)在聋人特殊教育中的地位仍未得到足够重视,我国的手语语言规划及政策仍有许多值得研究和探索之处。英国手语的历史发展及现状对我们有如下几点启示:

1) 应以国名作为通用语名称

“中国手语”可当成中国境内所有手语的统称,其性质应如汉语普通话,甚至可能是超民族的。毕竟,手语和口语并非对等,正如英国的情况:在苏格兰通行使用的手语同样称为“英国手语”,而非苏格兰手语。而在有声语言中,存在苏格兰语,苏格兰是与英格兰相区分的民族,有自己的独立文化。我们同时应承认地方手语间的差异,并对其实施支持和鼓励政策。

2) 在手语政策及规划上,尊重、支持并鼓励聋人的参与

在英国,聋人组织一向是推动手语政策的力量。早在1890年,弗朗西斯·马荆(Francis Maginn)领导下的英聋哑协会成立(1971年这个协会将“哑”这个词去除),即是今天的英国聋人协会,后期成为由聋人领导的公益组织,集中代表聋人手语使用者的利益,在苏格兰有分部。1911年,皇家国家聋人学院(RNID)成立,即Action on Hearing Loss的前身,这是目前英国最大的公益聋服务组织。1944年,国家聋童社团(The National Deaf Childrens Society)成立。在苏格兰地区,在推动手语立法方面发挥作用最大的“苏格兰聋人委员会”(Scottish Council on Deafness,SCoD),简称为苏聋会,是苏格兰最有影响力的聋人事务相关组织,于1927年成立。我国的手语语言政策和规划则主要由政府相关部门领导,需要聋人以及代表聋人的组织更多的参与。

3) 集中力量、循序渐进,长期合理规划

手语语言的地位规划、本体规划以及习得规划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近年来,我国积极响应社会呼声,在手语规划上不断加强力度,包括在本体规划上对通用手语的改革等。英国手语近年来在本体规划、习得规划以及地位规划上有长足的进步。在本体规划上:他们采用集中全国资源的方式,如前期编写通用手语词典、后期建设语料库,都是集中资源、人力物力,放在一个中心进行,并长期给予支持。在习得规划上,他们积极开展手语习得研究,推动习得规划,包括将手语作为听人群体第二外语学习这一领域的发展。在策略上,以编写通用手语词典为契机,实现手语本体的隐性规划。而在地位规划上,英国在法律上保证聋人的语言权利,尤其是苏格兰地区,通过了专门的手语法,从法律上保护手语的发展、稳定手语的地位。先从本体规划出发,带动习得规划,最后推动地位规划——这种手语政策及规划,体现英国的改良式基本精神,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Ethnologue. British Sign Language [EB/OL]. [2017-12-20]. https://www.ethnologue.com/language/bfi.

[2]Batterbury S C E. Language policy and social justice: the case of BSL[D]. Bristol: University of Bristol, 2010.

[3]Sutton-Spence R,Woll B. The linguistics of British Sign 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4]Woll B, Adam R. Sign language and the politics of deafness [A]. Abingdon, UK: Routledge,2012.

[5]Dalgarno G. Ars signorum, vulgo character universalis philosophica et lingua (Universal character and philosophical language)[M]. London: Hayes, 1661.

[6]Besterman T. Studies on Voltaire and the eighteenth century [M]. Oxford: Voltaire Foundation, 1967.

[7]Tylor E B. Research into the early history of mankind [M]. 2nd ed. London: Murray, 1874.

[8]Stout G F. A manual of psychology [M]. London: University Correspondence College Press, 1899.

[9]Cooper R L. Language planning and social chang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10]Reagan T G. Language policy and planning for sign languages [M]. Washington, D. C.: Gallaudet University Press, 2010.

[11]Ladd P. Understanding deaf culture: in search of deafhood[M].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2003.

[12]Brien D, Association B D. Dictionary of British Sign Language/English [M]. London: Faber and Faber, 1992.

[13]Turner G H. Government recognition and

1 million boost for British Sign Language [J]. Deaf Worlds, 2003, 19(1): 74-78.

[14]高宇翔,顧定倩. 中国手语发展的历史回顾[J]. 当代语言学,2013(1):94-100.

(责任编辑白丽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