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孙光荣谈如何将经典理论与临床实际相结合

2018-09-10 07:22肖碧跃何清湖孙贵香叶培汉杨玉芳龚兆红孙光荣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临床实践

肖碧跃 何清湖 孙贵香 叶培汉 杨玉芳 龚兆红 孙光荣

〔摘要〕 中医经典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是中医名家实践经验之结晶,乃中医之根本、中医之灵魂。学习经典,传承经典是中医学子之责任,而学习中医、传承经典最终要回归临床,服务临床。孙光荣教授创造性、总结性提出经典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效结合要“熟读经典挈其纲,点睛之语切莫忘;运用重在明思路,不在一药与一方;娴熟一部常为用,各家学说时可参;典型医案明经义,临证心得自显彰”,对培养中医人才和发展中医药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中医经典;临床实践;孙光荣

〔中图分类号〕R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doi:10.3969/j.issn.1674-070X.2018.03.001

Na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ster SUN Guangrong on How to Combine Classical Theory with Clinical Practice

XIAO Biyue, HE Qinghu1,2*, SUN Guixiang1,2, YE Peihan1,2, YANG Yufang1, GONG Zhaohong1, SUN Guangrong2*

(1.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Hunan 410208, China; 2. Na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ster Sun Guangrong Studio of Hunan, Changsha, Hunan 410208, China)

〔Abstract〕 The class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s rich in content, profound connotation, and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experience of famous TCM doctors, the soul of TCM. Learning and inheriting classics are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tudents, and eventually return to clinical services. In opinion of Professor SUN Guangrong, the classical theories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clinical practice, "carefully reading the classics, do not forget the focal points; thoughts of applying are more importants than medicines or prescriptions; each theory can reference; knowing about the claasical explains of typical cases, and the effect with clinical experiences is obvious". It has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of TC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CM.

〔Keywords〕 TCM classical theory; clinical practice; SUN Guangrong

中医学理论博大精深,中医典籍是历代医家毕生心血的结晶,是几千年中医发展与创新的见证,经过几千年的临床验证而经久不衰。因此,“做名医,读经典”一直是中医莘莘学子的座右铭,近代多位中医大家的成长轨迹也验证了这一真理,凡成一代大家者,熟读、领悟经典,以知其源、溯其流,指导临床而终有所成就。现各界也掀起学中医经典之热潮,各种经典协会、经典委员会应运而生,各种经典与临床培训班也如火如荼,各大中医药院校也三令五申强调经典,并也采取了诸多相应措施。然学习经典最终要回归临床,服务于临床,国医大师孙光荣教授应时代之急,就“如何将经典与临床实际相结合”之问题提出了以下四个指导性意见。

1 熟读经典挈其纲,点睛之语切莫忘

孙光荣教授认为,学习经典首先要熟读经典,谙熟经典。典籍蕴含医学之精华,是历代医家经验、智慧的结晶,是培养中医思维的源泉。王冰说:“将升岱岳, 非径奚为, 欲诣扶桑, 无舟莫适。”其所序“径”和“舟”就是指历代医家之典籍,说明入门中医学领域,并达到一定的高度,必须熟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难经》等经典之籍,学习其中解決问题的方法,从而有效指导临床。熟谙先辈经典著作是中医学史理论的创新突破的基础。如河间学派代表人物刘完素,就是以《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火热病为基础,扩大病证范围,并对病机加以详细阐述后而形成了火热论。但孙教授进一步提出,熟读经典并不意味着死读、死记原文,而是要在非常熟悉经典原文的基础上提纲挈领,领会中医经典之精髓。经典著作中蕴含许多点睛之语,如《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之官也,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中医认为人的五脏六腑都归心所主,也就是说只有心神安定,则五脏六腑都能得以安宁。此理论对临床的养生,还有抑郁症、失眠的治疗具有很好的临床指导意义。并且以此理论为指导,对病人的心理疏导也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如临床上“病急乱投医”的现象不少,就是病人一旦知道自己有病,心乱了,主不明了,整个人也就乱了,这样会严重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作为医生就应运用这样的经典理论对病人进行安抚、疏导,让其主明则下安,达到治愈之目的。还有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指出:“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提示人要保持健康,就必须做到脏腑、经络、气化的升降出入协调有序,临床上要以调节脏腑、经络为气机准则,肺气逆者降之,肝气旺者疏之,脾气陷者升之,还有针灸、推拿等常用的下病上取、上病下取,俞穴治疗脏腑疾病等都是以升降出入理论为指导。另外《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有故无殒,亦无殒”,《伤寒杂病论》中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见肝之病,知肝传脾”等经典语句,都寓意深邃,对临床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用于指导临床,奇妙无穷。所以孙教授认为在熟读经典之余,更进一步提出“熟读经典挈其纲,点睛之语切莫忘”之告诫,对经典医籍中这些点睛之语,要反复学习,不断温习,反复钻研,“学而时习之”,不断“温故而知新”,领会经典语句奥妙之处,临床运用时才能运用自如。

2 运用重在明思路,不在一药与一方

孙光荣教授认为运用经典理论重在明思路,而不是在于记住一药与一方。《伤寒论》《金匮要略》之方有经方之称,固然经典、重要,但《伤寒论》《金匮要略》最可贵之处在于张仲景留给我们的临床思维。从《伤寒杂病论》问世到现在,已经有几千年,社会在不断发展,环境在不断变化,临床上疾病以及病人的特点当然也在变化,如果我们学习经典还只停留在一方或者一药,必然会出现不适应现代临床发展之处。面对全新的疾病,临床要找到出路,找到更好的契合点,就必须明确中医经典医籍和名医名家的辨证思路,理法方药运用特点,以经典医籍的独特思路来指导临床,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提高疗效,提高临床服务能力。如2003年“非典”肆虐全国,人心惶惶,这是一个全新的疾病,中医典籍中并无记载,而中医大家运用温病的辨治思路,认为疫病当以四时之气为因,辨证施治以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互参,开方处药,临证不乱,疗效卓越。再如北京中医药大学陈明教授用麻黄汤加减治疗小便不利及闭经,黄煌教授运用芍药甘草汤加减治疗全身各种痉挛性疼痛、用白虎汤加减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和暴崩[1]等均是《伤寒论》六经辨证、有是证用是药思路的具体运用。“医者,意也”,唐太宗在《帝范》中说:“取法于上, 仅得为中,取法于中,不免为下。”“法”即“思路”,中医经典之“法”为上法,其辨证思路是前辈思维智慧的集中体现,是辨证法的典范,熟读经典,领悟透彻,明晓其思路,建立起符合中医特点的思维方式,行医才能把辨证论治了然于心,才能阴阳汇通,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更好地促进中医理论的发展[2]。

3 娴熟一部常为用,各家学说时可参

孙光荣教授认为,学习经典还要学会选择经典医籍。中医典籍繁若星河、汗牛充栋,有大家为之熟悉的,如《黄帝内经》《傷寒杂病论》《难经》等,也有大家不熟悉的,如《中藏经》等。涉及内科、妇科、外科、儿科等。而一个人一生的时间和精力非常有限,以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挖掘中医几千年的文化宝藏,最终可能忙忙碌碌而无一为精,临床也就会平平淡淡,有效者有之,无效者更有之。鉴于此,孙教授进一步提出学习经典“娴熟一部常为用,各家学说时可参”,要根据自己研究的领域,不拘一格,找到一本最适合自己的经典医书,选中之后,重点研究,研究深,研究透,在此基础上触类旁通,博览群书,要法于经典,采撷各家,最终总结出自己学术之思想,以最有效的方法,最短的时间达到中医学术研究成功之彼岸[3]。如国医大师贺普仁研读针灸古籍,尤其是精研《针灸甲乙经》,旁通《黄帝内经》《难经》,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不断总结,最终创立了独具特色的贺氏针灸“三通法”针灸治疗学术体系[4]。洛阳郭氏正骨传承人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前提下,潜心研究《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揣摩其正骨八法,并不断融汇新知识、新技术,总结出了具有郭氏正骨特色的现代正骨八法,并不断丰富、发展[5]。孙教授一生致力于《中藏经》的研究,锲而不舍,最终成为“中和医派”的创始人,此卓越成就与孙教授“娴熟一部常为用,各家学说时可参”之思想密不可分。

4 典型医案明经义,临证心得自显彰

孙光荣教授最后指出,典型医案的整理与学习是经典与实践相联系的很好桥梁。孙教授认为中医医案是中医记录、剖析临床个案诊疗全过程的传统临证文本,是中医临床实践活动的真实记录,它保存了中医治疗疾病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是中医医家临证经验和临证思辨特点的直接与集中反映,特色鲜明,在中医学术领域和名老中医临证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著名医家秦伯未前辈曾指出:“合病理、治病于一,而融会贯通,卓然成一家言,为后世法者,厥惟医案。”[6]自古以来,案例教学法在中医传承中就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通过整理、研究医案,能够全面、切实地探究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和发展的脉络。清代著名大家章太炎先生说:“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欲求前人之经验心得,医案最有线索可寻,循此钻研,事半功倍。”[7]如《温病条辨》这部巨著,就是吴鞠通在研读《临证指南医案》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临床经验,并加以发挥、创造而成[8]。孙教授认为中医名家医案是一代又一代中医在研习、临证、传承的实践中,不断继承、发展,不断实践、不断创新的结晶,是指导后学者的临证模本。特别是名老中医典型医案,是指特点鲜明、记录真实、资料完备、难度高、医案要素齐备、最能真实体现名家学术思想的医案。通过学习这些典型医案,能直接体会医家的临证思路和用药特色,尤其是一些以经典原文或者思维指导临床、行之有效的典型医案,能很好的诠释经典原文和内涵,更加容易彰显经典思维的精髓,能够深化经典思维对临证指导作用的认识,使看似深奥、抽象的经典简单化、明了化。

培养中医药人才是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根本,而培养高水平的中医药人离不开中医经典,“读经典,做临床”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时代意义,把经典理论与临床实际相结合,是读经典、研经典的必经之路,也是必然之路,相信在孙光荣教授提出的“熟读经典挈其纲,点睛之语切莫忘;运用重在明思路,不在一药与一方;娴熟一部常为用,各家学说时可参;典型医案明经义,临证心得自显彰”思维指引下,会培养出越来越多的新时代中医药人才,中医药事业也会得到越来越好的继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温兴韬.黄煌教授对白虎汤的认识与应用[J].国医论坛年代,1998,3(1):22-23.

[2] 张志峰.熟读经典,培养中医思维[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29(11):74-76.

[3] 曹柏龙.从孙光荣教授的成长经历论中医大师成才之路[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2011,9(21):149.

[4] 贺小靖,贺伯汉.国医大师贺普仁学术人生探讨[J].中医学报,2011,26(10):1171-1173.

[5] 肖碧跃,郭艳幸,何清湖,等.平乐正骨手法源流浅述[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6(1):49-51.

[6] 秦伯未.清代名医医案精华[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

[7] 徐衡之,姚岩琴.宋元明清名医类案[M].吴子明,李肇夷.点校.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

[8] 孟庆云.宣明往范,昭示来学——论中医医案的价值、特点和研究方法[J].中医杂志,2006,8(3):568-570.

猜你喜欢
临床实践
循证药学在抗生素治疗与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浅谈理论学习实验教学与临床实践的结合方式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在临床实习教学质量监控中的运用
香港中文大学中医的教医研
高校教师与临床药师共同参与临床用药实践的思考
国内外医学人文教育课程设置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