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锦瑾?黄伟
摘要: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转型升级已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有关精神,补齐质量发展短板,推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武汉市推出“武汉市中小企业质量提升工程”,通过全员培训、标准研制、质量对比提升、管理体系咨询及认证,以及检验检测能力提升等多项精准定向服务,提高中小企业质量保证能力,助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关键词:中小企业 质量提升 转型发展
Wuhan SME Quality Improvement Project Promotes SM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e
Wang Jinjin, Huang Wei
(Wuhan Institute of Standardization )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strategic choi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MEs. In order to implement the relevant spirit of the State Council on further suppor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MEs, complement the shortcomings of quality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the establishment of "National Demonstration Cities of High Quality", the city launched the "Wuhan SME Quality Improvement Project " .Through comprehensive training, standard development, quality comparison and improvement, management system consulting and certification, inspection and testing capacity building, and many other targeted services, we have improved the quality assurance capabilities of SMEs and helped SMEs transform and upgrade.
Key words: SME, quality improvement,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中小企業是现代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广泛的社会经济基础,因此不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的数量都占据着绝对优势。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推动和政府扶持的共同作用下,我国中小企业获得了较快发展,企业数量迅速增加,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社会贡献逐年扩大。但是,在全球经济放缓、信贷紧缩、成本上升等诸多因素影响下,许多中小企业开始面临“融资难、招工难、管理创新难、技术创新难”等问题,转型求发展迫在眉睫。
武汉市紧抓中部崛起、“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等战略机遇,将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作为全市经济跨越发展的重点工作。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够等问题,武汉市坚持“政府推动、企业主体、标杆引导、整体提高”的工作原则,采用“定向精准助力,有序有效提升,全面综合推进”的工作方法,以质量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为支持,以提升人员素质、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为保障,以实现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双提高为目标,全面提高中小企业质量保证能力。
1 武汉市中小企业质量管理现状
武汉市中小企业的质量管理较为薄弱,建立质量体系的企业比例、企业质量人员拥有相关证书占比以及切实实施5S管理、精益生产和六西格玛管理模式的企业比例远低于大型企业。其存在的问题总结起来,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1)在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一些企业生存发展困难,更多地把精力放在提高眼前利润上,从而轻视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将其放到从属和次要位置,甚至忽视或违背。
(2)据调查,武汉市绝大部分企业都制定了与企业产品质量相关的管理制度,但形式远大于内容,在实际操作中制度的执行落实情况严重低于 预期。
(3)目前,武汉市大多数中小企业已经通过了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但部分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不切合企业实际,因此在企业的实际运作过程中难以执行,从而导致“说一套做一套”。
2 武汉市中小企业质量发展障碍原因
2.1 企业质量发展障碍内在原因分析
企业质量发展受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影响,但归根结底,企业质量的提升还是依赖企业自身。
(1)缺乏质量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宏观环境之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企业领导者和员工的思维,全员质量意识淡薄,质量管理机制难以建立,质量管理的运行更难推进,质量文化的缺失是阻碍企业质量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1]。
(2)缺乏质量的企业战略。企业战略是企业发展的总体目标,质量的实施与发展需要从上而下地推行,企业战略是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的先决条件。如果质量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提出的质量任务不能与企业愿景、发展规划,以及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企业质量管理工作的推行就难以落到实处。
(3)缺乏高素质质量人才。中小企业在人才引进方面与大企业相比难度较高,人员流动性大,因此,企业质量相关知识掌握的水平普遍偏低。同时,武汉市许多中小企业不注重再次培训,仅安排入职培训,一旦更改作业指导或生产流程,老员工也会无所适从,产品质量也难以得到保障[2]。
2.2 企业质量发展障碍外在原因分析
我国目前的质量发展环境还有待于改善。假冒伪劣产品仍然广泛地出现在市面上,在产品侵权方面,我国还没有完善的解决制度,从而导致正规企业利益受损,而企业为保证自身利益,于是出现重营销轻质量的现象,武汉市也面临这种状况。
质量的四大基础——计量、标准、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是企业提升质量的有力助手,目前武汉市的这些基础工作尚处于完善阶段。计量体系的精确性与稳定性有待提高;为企业服务的标准化公共服务体系和平台需要提升;认证认可服务能力及有效性需要完善,国际影响力较小;便利中小企业检测的资源共享平台在加强建设中,检测速度也有待加强。
3 武汉市中小企业质量提升工程
为了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有关精神,紧紧围绕《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落实《武汉市质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武汉市紧抓中部崛起、“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等战略机遇,将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作为全市经济跨越发展的重点工作。
3.1 试点企业情况
根据武汉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要求,结合各区质监局、各有关园区及企业意向,2016年、2017年共选取300家企业作为中小企业质量提升工程项目服务对象。试点企业的规模、发展阶段及质量体系认证情况如表1所示,具体行业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表1 试点企业分类表
分类特征 比例
企业规模 小型企业 66.7%
中型企业 33.3%
发展阶段 创业期 10.6%
成长期 34.1%
成熟期 55.3%
通过质量体系认证 67.7%
从表1和图1可以总结出试点企业的以下几个 特点:
(1)小型企业数量多于中型企业;
(2)大多数企业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
(3)通过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数量偏低;
(4)行业覆盖面广,其中机械机电企业和轻工食品企业占比最大。
根据以上几个特点可知,试点企业的质量人员配备、质量体系认证、过程质量管理等方面应该相对薄弱,所以质量提高应该更侧重于培训、质量体系认证、过程质量控制等方面。
3.2 服务项目
武汉市标准化研究院作为武汉市中小企业质量提升工程的技术支撑单位,通过分析武汉市中小企业整体质量现状和访谈300家试点企业质量需求,对武汉市中小企业质量提升工程进行任务分解,并组建专家项目组具体实施,确保每一个服务项目都能切实帮助企业提高质量水平。
(1)管理体系咨询及认证
为了帮助企业解决没有系统科学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指导企业运作、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不规范等相关问题,项目组为企业提供了质量管理体系导入咨询专项服务。根据企业管理的需求,分派具有行业专业背景的体系咨询专家指导企业建立适用于企业的管理体系。通过精准性调研,对企业管理现状进行实地诊断;开展定制化培训,增进企业理解并实施标准内容;完善管理文件编制,指导企业规范有序运行;建立企业质量人才库,使企业自身管理能力得到提升;标准化验收,保证咨询项目高质高效开展。通过对企业开展管理体系的咨询及认证,助力企业实现管理能力提高、产品质量水平提升、业内竞争力增强的综合提升效果。
(2)质量对比提升
对于有些企业存在的产品工艺不太完善、技术能力需改进及质量控制有待加强等质量问题,项目组为其提供质量对比提升专项服务。以企业产品形成的工艺流程为主线,分工序从人、机、料、法、环、测等要素入手,深入调查研究,引导企业建立以完善工艺、改进技术和加强质量控制为主要目标的产品质量提高改进机制;通过对获取的信息和数据进行分析,确立工作的方向和实施的办法,工作方向是以选定的产品为代表,实现现场发现问题、现场解决问题;帮助企业改善人员结构,组织岗位培训,尤其是关键岗位优秀员工的培训;改善工艺方法,修订完善相关流程、标准;改善工艺装备,确定现场工装技改措施。
(3) 全员质量培训
为了帮助企业走出质量意识淡薄、专业人才欠缺、培训机制不完善的困境,项目组为其提供中小企业质量能力提升工程系列专项培训。首先通过电话调研、现场调研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企业对质量能力提升培训的需求,同时采用大班培训、入园区培训、一对一上门培训三个方式相结合的形式,实现培训的计划性、针对性和时效性。其次,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企业的培训重点,注重整合培训资源,并在内容设计上注重“博”以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企业的需求。然后,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授课教师团队从市内省内咨询专家到台湾知名专家再到国家级质量专家,不斷优化师资力量。最后强化考核评价,对每一期质量能力提升培训班进行学员满意度评价。
(4)标准研制修订
从企业标准制修订、团体标准研制和采标等方面出发,不断提升企业标准水平与产品质量。通过企业标准研制及修订,提高企业对标准的理解,强化对标准的认知,提升产品或服务质量,获得最佳社会经济效益。通过团体标准研制进行创新技术的扩散和应用,引导相关企业或行业协会通过借鉴、引进、吸收、创新等多种手段开展符合产业特点的标准化工作。通过引导企业采用更先进的国外或国际标准,开展企业技术指标与国外先进标准指标比对,进行标准转化、标准贯彻实施以及采标备案。
(5)“互联网+”标准文献服务
为切实解决企业对标准了解不足,没有主动获取标准更新的渠道,只能被动等待外部检查监管人员告知标准作废情况,以及企业管理标准多、更新维护工作量较大等困难,项目组利用“互联网+”建立标准信息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标准文献在线查询等标准服务。包括针对企业实际情况定制个性化托管服务;指导企业使用标准信息服务平台,方便企业及时获取标准状态信息并便捷阅览标准内容;为企业提供从标准题录信息到文本内容分析的全面咨询服务,满足企业标准工作的信息需求,促进企业标准化工作发展。
(6)检验检测能力提升
从人、机、料、法、环、测六个方面着手,综合提高中小企业自身检验检测能力。以人才培养为重点,为企业质量管理成员培训检验标准、操作规范、报告出具、检验管理方法等检验检测系统化知识;以强化设备设施为要求,为企业提供全面设备设施清单及化验室布局方案;以制度建立为保障,为企业设计建立保证检验工作质量的管理制度及控制程序,确保产品由进到出有监管、有控制、有品质。
(7)产品质量追溯
应用二维码编码技术,依托国家追溯平台“条码微站”系统和中国商品信息源数据服务工作室,对供应链上的各种物品信息进行标识、采集、记录、分享,使企业产品在供应链上每一个节点都能满足“向上一步追溯和向下一步追溯”的要求,最终实现生产、加工、物流、零售整个供应链的全过程跟踪溯源。
3.3 主要成效
(1)全面导入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水平稳步提高
幫助企业培养了一批质量管理骨干,提升了骨干成员运用质量标准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指导企业建立了能反映其特点、适用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杜绝了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与企业现状脱节的“两张皮”现象,提升了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实用性。通过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切实为企业提供了一整套质量管理解决方案,提高了企业质量管理基础能力。
(2)开展质量对比提高,企业自我改进的能力有效增强
实现现场发现问题、现场解决问题;帮助企业改善人员结构,组织岗位培训,尤其是关键岗位优秀员工的培训;改善工艺方法,修订完善相关流程、标准;改善工艺装备,确定现场工装技改措施。帮助企业改进过程质量,提升产品质量,降低内部质量损失,为企业节约成本;提高关键岗位人员素质和能力,增强企业的自我改进能力。
(3)开展全员质量培训,质量意识与质量知识得以强化
采用大班培训、入园区培训、一对一上门培训三种方式相结合的形式,实现培训的计划性、针对性和时效性,效果显著,一是学员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在培训过程中,老师与学员互动增强,经过培训,企业员工在质量管理与工具运用、标准撰写等方面的基本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二是企业满意度提升,企业对培训的内容、氛围以及效果越来越满意,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4)帮助企业采标建标,引导企业实现创新发展
标准研制项目实施以来,共为企业研制标准近30项,涉及气象、化学工业、机械制造、计算机软硬件等多个行业,对25项武汉市农业地方技术规范等进行了修订审核,帮助10种产品成功采用国外先进标准。项目充分发挥标准技术支撑作用,帮助企业增强技术能力,提高标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扩大标准化视野,提升市场话语权;同时,为提升武汉市科技成果转化率,加快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助推武汉市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发挥重要作用。
(5)利用标准信息服务平台,企业需求快速满足
指导企业用户查找标准信息,大幅降低企业收集和管理标准的成本,极大地方便了企业。针对企业个性化需求,服务专员对接100家企业,为企业提供标准查新1989条,标准托管1224条,远程标准文献传递242份。同时通过个性化标准托管、标准文献传递服务确保了企业所用标准的有效性,提高了企业质量工作效率,极大地减轻了企业的负担。
(6)开展检验检测能力提升,检测质量显著提高
通过培养人才,为企业输送检验人员25人次,大幅提高了质量管理及检验检测人员对产品标准要求的解读能力,依照实验标准开展检验试验的操作能力,出具科学、公正、准确、有效检测报告的专业能力。通过配置硬件条件,为企业提供设备、药品、耗材等近百余项的定制化清单,依照食品、工业品等各类企业的质量安全管理相关规范和要求设计实验室布局。通过规范检验检测制度,为企业设计开发多类专项管理方法,实现了全流程控制企业产品质量、降低供方原料质量风险、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等多方位的质量保障。
(7)开展产品质量追溯,源头把控质量安全
通过国家统一追溯平台,实现对种植、养殖业等主要农产品从生产源头到产品上市前的质量管控。一方面各级农业部门通过管理平台及时掌握、了解主要生产基地种植、养殖质量安全情况,为监管与执法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技术支撑;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可追溯管理,消费者通过手机扫码查询可追溯农产品,可追溯企业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认识,企业的效益和公信力显著提升。
4 对中小企业转型发展的启示
武汉市中小企业质量提升工程的主要目的是提升中小企业整体质量水平,助推企业转型升级。随着工程的不断推进,项目的实施进展、收获的成效,以及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也都映射出武汉市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亟须提高和完善的地方。
4.1 深化转型理念
一方面,研究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客观规律,总结国内外企业转型升级的经验做法,研究转型升级的内涵与外延,针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明确武汉市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方法和路径[3]。另一方面,分析和把握不同区域、不同产业和不同企业所处的转型升级阶段,密切关注世界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走势,及时把握经济回暖、市场需求上升时机,因势利导,推进武汉市中小企业加快转型升级。
4.2 夯实转型基础
进一步推动武汉市中小企业质量提升工程,以质量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为支持,以提升人员素质、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为保障,以实现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双提高为目标,全面提高中小企业质量保证能力,为实现武汉市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助力。同时,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加大技术在要素投入结构中的比重。
4.3 完善配套政策
调整促进转型升级的土地、技术和人才政策。推进“创谷”计划,拿出城市最好的空间,量身制定最好的政策,提供最优的配套服务;完善科技政策,推进校企、院企之间建立深度合作机制,加强自主创新,提高中小企业的新产品产值率和产品的附加值;进一步完善企业引进和使用人才的政策,鼓励中小企业抓住当前机遇,引进国外高端人才,深入推进校企战略合作, 培养创业创新型人才,着重发展高职教育,解决中小企业急需的高技能型人才短缺问题,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4]。
参考文献
李海波. 浅谈浙江中小企业质量管理提升研究[D]. 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4.
王文璇. 湖北省中小企业质量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6(2):10-12.
吴家曦. 浙江省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调查报告 [J]. 管理世界,2009(8):1-5.
莫婷婷. 安徽省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调研报告[D]. 蚌埠:安徽财经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