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8年中英标准化合作委员会会议暨中英国家标准化机构双边会谈在杭州召开。
中英石墨烯、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组在会上进行了工作情况通报,会议跟进了民用核能领域中英标准合作进展,双方就“一带一路”、金融服务、人工智能标准化、城市可持续发展标准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经验交流等合作议题进行深入探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主任田世宏与BSI标准总裁斯科特·斯蒂德曼共同签署了《2018年中英标准化合作委员会会议决议》,并见证《中英智慧城市标准化合作框架》的签署。
国家标准委副主任陈洪俊、BSI标准总裁斯科特·斯蒂德曼共同主持会议并致辞。杭州市副市长陈新华出席会议并致辞。国家标准委相关部门、商务部、英国大使馆、英中贸易协会、地方政府、相关产业界及研究机构等近70名代表参会。
我国自主技术机床数控系统国际标准成功立项
近日,由中国提出的《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 机床数控系统 一般要求》国际标准提案,经国际标准化组织自动化系统与集成技术委员会物理设备控制分会(ISO/TC 184/SC 1)投票通过,正式立项,立项编号为ISO 23218。这是ISO/TC 184/SC 1中我国提案首次立项,也是继我国机床行业首项国际标准IEC/TS 60204-34:2016《机械安全 机械电气设备 第34部分:机床技术条件》之后,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
数控系统被誉为数控机床的“大脑”,我国机床数控系统由国家机床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牵头,组织行业企业历经10余年联合研发,突破了“开放平台同一、安全门槛同一、测评尺子同一”的核心难题;创制了我国开放式高档数控系统系列国家标准;提出了数控系统功能安全评估方法,主导制定了中国机床行业首项IEC国际标准;研发出高档数控系统功能/性能测评关键技术与成套检测设备,实现了标准创制过程中全生命周期验证;创建了较完备的高档数控系统关键技术标准体系。技术成果获2017年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并获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这些成果的取得为我国主导并推动机床数控系统关键技术国际标准立项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国自主技术机床数控系统国际标准成功立项,标志着数控机床“大脑”国际标准将采用中国方案,标志着我国在欧美日国家为主导的机床数控系统领域中逐渐从跟随转为并跑和领先。
2018年ISO/IEC JTC 1/SC 27国际网络安全标准化工作会议在武汉召开
近日, 2018年ISO/IEC JTC 1/SC 27国际网络安全标准化工作会议在湖北武汉召开,会议由国家标准委、武汉市政府和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主办,来自德国、美国、俄罗斯、英国等30多个国家成员体的280位外国专家和70位国内专家参会。
SC 27是负责研究制定网络安全国际标准的标准化组织,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联合成立的第一联合技术委员会(JTC 1)的分委员会。自1990年成立以来,SC 27已有55个参与成员和20个观察成员,成为JTC1所属最活跃的分委员会之一。目前,SC 27已发布国际标准164项,在研标准项目85项。
继2009年以来,今年是中国第二次承办ISO/IEC JTC 1/SC 27工作组会和全会。本次会议将重点推进我国主导的在研国际标准提案,并争取在密码算法、大数据、可信评估等领域有新的项目立项,为我国专家提供直接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机会,也为我国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提供平台。
截至目前,我国已发布网络安全国家标准215项,在研国家标准项目154项。中国参与国际网络安全标准研制也取得实质性进展,涉及中国密码算法和三元对等实体鉴别技术的5项国际标准已进入发布阶段,牵头提出的大数据安全能力成熟度、生物特征识别身份认证、量子密钥分发、大数据安全实施指南、ICT可信評估5项国际标准研究项目获批立项,主导的《虚拟信任根安全要求》《大数据参考架构 第4部分:安全和隐私》等国际标准顺利推进。
ISO/IEC JTC 1/SC 42人工智能分技术委员会第一次全会在北京召开
4月18—20日,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主办、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承办的ISO/IEC JTC 1/SC 42人工智能分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SC 42)第一次全会在北京成功召开。ISO/IEC JTC 1主席Phil Wennblom,中国、加拿大、德国、法国、印度、俄罗斯、爱尔兰、韩国、日本、澳大利亚、英国、美国等17个国家成员体,以及ISO、IEC、ISO/IEC JTC 1/JAG、IEEE等国际组织代表约90余位国内外专家参加此次会议。
中国代表团由来自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市商汤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等产学研单位共计23位专家组成。会议讨论确定了SC 42的组织架构,下设WG 1基础工作组、SG 1计算方法与AI系统特征研究组、SG 2可信研究组、SG 3用例与应用研究组,重点在术语、参考框架、算法模型和计算方法、安全及可信、用例和应用分析等方面开展标准化研究。
经过研讨,由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的 刘棠丽博士担任SG 1计算方法与AI系统特征研究组召集人职位;中国发起提交的AI神经网络表示与模型压缩、AI知识图谱等国际贡献物成果,获得各国的一致认同,后续将在SG 1计算方法与AI系统特征研究组中快速推进。SG 1计算方法与AI系统特征研究组将积极推动基础计算方法,AI系统相关性能、特征以及AI系统应用的行业实践、过程和方法等 研究。
本次大会还形成以下重要决议:JTC 1/SC 42将建议ISO/IEC JTC 1推动ISO/TMB同意其研究范围包含社会关切问题,如AI自治、机器人、工业物联网的无害性,AI窃听、AI算法歧视等问题研究。WG 1基础工作组将开展ISO/IEC AWI 22989 AI概念与术语、ISO/IEC AWI 23053 基于机器学习构建AI系统框架两项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
我国主持制定的气相二氧化硅ISO国际标准成功发布
日前,中国主持制定的纳米材料国际标准ISO 18473-3:2018《硅橡胶用气相二氧化硅》正式批准发布,比项目计划完成时间(2018年10月12日)提前了7个月。这不仅标志着中国在纳米材料国际标准化领域又取得新的重大突破,而且显示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纳米气相二氧化硅产品在国际同类产品中具有领先地位。
据该国际标准项目负责人、ISO/TC 256首位杰出贡献奖获得者、有机硅及纳米材料专家王跃林博士介绍,该标准于2015年10月正式立项,由国内气相二氧化硅行业领导者——广州吉必盛科技实业有限公司领衔起草,国际知名气相二氧化硅企业Evonik Industries AG(德国赢创工业集团)、Wacker ChemieAG(德国瓦克化学)、Tokuyama Chemicals(日本德山化工)以及国内优秀纳米企业山东国瓷功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宣城晶瑞新材料有限公司和下游应用企业湖北兴发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成都硅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佛山华联有机硅公司、深圳迈高新材料公司、广州迈克宁公司等单位积极参与并提供了产品应用技术 支持。
纳米新材料是世界各国竞相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气相二氧化硅(俗称气相法白炭黑)是一种白色蓬松状的高纯纳米无机非金属氧化物,是气相法规模化制备产量最大的一种纳米材料,也是迄今为止用途最为广泛的一种纳米粉体材料,带动了下游数千亿市场发展。气相二氧化硅在硅橡胶、密封胶和胶粘剂、塑料、不饱和聚酯、涂料油墨、电子电气、绿色轮胎、建筑和航空航天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传统材料的补强、高触变、耐沉降、防流挂、耐高低温等方面具有优异作用。其在节能材料、先进陶瓷、医药、日化等新科技领域的应用也迅速增加。德国、美国、日本是气相二氧化硅主要生产国,并长期占据了世界大部分市场份额,在行业中具有支配地位。
ISO 18473国际标准是关于纳米材料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系列产品标准,全部由中国企业主导,开创了纳米材料产品标准制定新方向。ISO 18473-1:2015《密封胶用纳米碳酸钙》和ISO 18473-2:2015《防晒用纳米二氧化钛》已于2016年被欧盟CEN等同采纳为欧盟标准。
国际标准分类法(ICS)第7版中文版转化工作审定会在北京召开
日前,国际标准分类法(以下简称ICS)第7版中文版转化工作审定会在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召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综合业务管理部、标准审评中心的领导以及来自机械、石油、化工、交通运输、船舶、通信、电子、冶金、航空、航天、建设、建材等领域的专家参加了会议。
国际标准分类法(以下简称ICS)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编制的标准文献分类法,在许多国家得到了应用。中国从1997年1月1日起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上开始使用ICS分类号,并一直跟踪使用。国家标准馆一直跟踪研究ICS的发展变化,目前对ICS第7版进行了中文版转化,对新增类目和类名注释进行了翻译,并根据我国标准化专业领域的实际情况对缺失的类目和类名进行了增补,对类目注释也进行了增补与扩充。与会专家就ICS译文以及专业术语的准确性、增补类目的适应性、本领域内缺失类目情况等方面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并对ICS转化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ICS分类法是开展标准化工作必须的参考和工具,国家标准馆做了大量扎实的基础性工作,建议尽快出版,为标准化管理、标准制修订、标准信息管理、交换与传播等提供支持。
电动汽车安全全球技术法规(EVS-GTR)宣贯会在北京召开
4月3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主办、WP.29中国工作委员会承办的电动汽车安全全球技术法规(EVS-GTR)宣贯会在北京召开。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瞿国春在致辞中肯定了国内专家组自2012年以来为推动电动汽车安全法规全球协调付出的辛勤努力,介绍了在EVS-GTR法规的制定过程中中国发挥的积极作用,同时瞿司长表示工信部将一如既往地全力支持中国汽车行业参与其中,也希望中国汽车行业能够进一步重视参与国际标准法规的工作。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董事长、党委书记于凯在接受专访时表示,我国电动汽车行业已经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已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完整标准体系,积极参与全球技术法规的制定,一是能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加快在汽车行业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步伐;二是能搭建技术桥梁,推动我国汽车标准化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三是能掌握全球法规核心技术,为我国电动车产品走出去提供通行证。
电动汽车安全全球技术法规(EVS-GTR)在2018年3月13—16日于日内瓦召开的联合国世界车辆协调论坛(WP.29)第174次会议上,由中国、美国、欧盟和日本共同牵头制定,经《1998年协定书》缔约方投票表决,获得全票通过。该法规是我国首次以牵头国身份完成的全球技术法规。这标志着我国已开始从汽车标准法规的“跟随者”向“主导者”转变。今后我国还将继续深度参与新能源汽车法规制定工作,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推动中国标准走向世界,以标准法规引领汽车产业创新发展。
深圳:发布首个室内LED光信息传输系统地方标准
日前,深圳市市場监督管理局为规范室内LED光信息传输系统的技术要求,公开发布了深圳市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SZDB/Z 297—2018《室内LED光信息传输系统通用技术要求》,将于2018年5月1日起实施。
《室内LED光信息传输系统通用技术要求》规定了室内LED光信息传输系统中的系统构成、设备性能要求、接口协议、编码方式以及安全性要求等。标准要求深圳市内生产、销售的室内LED光信息传输技术相关产品均要对标《室内LED光信息传输系统通用技术要求》内的相关规定。
《室内LED光信息传输系统通用技术要求》适用于室内环境下,由LED发射的可见光(频谱波段380nm~780nm)和红外光(频谱波段790nm~1mm)作为信息载体的短距离通信技术,要求照明场所正常使用的照明灯具,在满足通信要求的同时,灯具的功率、照度、色温、显色指数等照明指标应符合GB 50034。在非民用领域或特殊地域应用时,灯具应符合相应领域、地域的法律法规要求。文件不适用于室外具有太阳光、噪声等环境下的LED光通信技术。
安徽:启动百城千业万企对标达标提升专项行动
近日,安徽省百城千业万企对标达标提升专项行动启动暨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授牌仪式在合肥举行。安徽省副省长杨光荣出席仪式,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机器人、中国电科38所智能制造、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等3个省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授牌,并宣布专项行动正式启动。
百城千业万企对标达标提升专项行动是国家标准委会同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10部委联合启动的一项专项行动。安徽省质监局会同省发改委、省经信委等9个部门联合印发《安徽省百城千业万企对标达标提升专项行动实施意见》,在全省部署开展对标达标提升专项行动,目标是到2020年形成一批品牌形象突出、发展动能强劲的典型城市或特色城镇,培育8~10个标准化先导业态,形成一批标准水平领先、标准品牌彰显的优势企业,推出30个以上企业标准“领跑者”,助推产业发展、质量稳步提高,促进全省质量水平整体提升,推动安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目前,经过全面考察和遴选,安徽省推荐合肥市作为第一批试点城市参加国家对标达标提升专项行动。
安徽省对标达标提升专项行动将突出县域或块状经济主体,重点组织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家旅游度假区等,在全省分批确定参与专项行动的城市(包括县、区)。各地市(省直管县)推荐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新兴业态,以及各类有条件的企业参加专项行动。企业结合生产经营情况申报执行的产品或服务标准,提出关键技术指标,纳入重点比对范围。推动企业及时修订企业标准,提升企业标准与国内外先进标准的一致性程度。培养一批企业标准领跑者,促进形成有利于新动能健康成长的标准体系。鼓励专项行动中的“领跑者”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通过对标达标提升专项行动,帮助政府更好地发现当地的优势行业和业态,对企业进行扶持,形成当地的质量经济优势;帮助企业更好地寻找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及时将创新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积极提标、达标、领标,以标准化助推质量提升。
浙江:拟出新标准《在用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排气烟度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
近日,浙江省质监局会同浙江省环保厅在杭州组织召开《在用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排气烟度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强制性地方标准立项听证会,对制定《在用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排气烟度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强制性地方标准立项建议是否科学、合理进行听证。相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生产企业的代表和社会普通公民、法律工作者、有关技术专家等参加了本次听证会。
据浙江省环保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制定该强制性标准很有必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在大气污染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其中特别是以柴油机为动力的装载机、推土机、压路机、挖掘机等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严重。”“数据显示,2015年底,国内工程机械市场设备保有量约在700万台左右,其中处于国0排放标准的设备约为200万台,处于国Ⅰ排放标准的设备约为40万台。而在經济大省浙江,非道路移动机械(浙江省主要拥有的非道路移动机械为建筑工程机械、农林机械、园林机械和企业机械四大类)保有量增长迅猛,截至2015年底,全省非道路移动机械保有量达到160万余台。但是,目前国家尚未出台在用非道路移动机械的排放限值标准,且我国非道路移动机械柴油机制造出厂标准尚处国Ⅲ阶段,远滞后于柴油汽车的相关标准要求。浙江省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控制水平落后,亟须出台相应的排放限值地方标准。”
本次听证的《在用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排气烟度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强制性地方标准,拟主要规定在用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的排气烟度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不仅适用于浙江省内在用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的监督检查和定期检验,非道路移动机械所装用的在恒定及非恒定转速下工作的柴油机,也适用于在道路上用于载人(货)的车辆装用的第二台柴油机。
“目前,国内已有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深圳市和河北省发布并实施了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限值地方标准。国家也于2017年开展标准研究,2017年9月已出台征求意见。”浙江省质监局标准化处相关负责人认为,制定该强制性标准很有必要,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要求,有利于推动浙江省非道路移动机械的环保治理,减少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影响,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与会听证代表对《在用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排气烟度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强制性地方标准制定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大都给予肯定,也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相关标准的意见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