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质量理念研究

2018-09-10 16:08姚雷刘霞
中国质量与标准导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理念质量发展

姚雷?刘霞

当前,我国质量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人民日益增长的对质量美好需要之间的矛盾相对突出,质量发展基础还比较薄弱,质量治理体系还有待健全,企业主体意识还有待加强,质量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质量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效能还没有充分释放。时代的发展条件变了,发展的环境变了,我国质量要实现新发展,要迈向质量时代,质量理念应先行构建。

一、新时代质量理念形成的现实需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质量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特别强调要实现“三个转变”;提出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要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强全面质量管理(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做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判断,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必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这一系列指示,充分表明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研判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准确把握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赋予了质量工作新内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突出强调提升质量,质量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判断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作出的适应时代潮流的战略选择,是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决策部署,是我国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解决路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质量思想既遵循了质量自身发展规律这一历史逻辑,也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逻辑高度贯通,同时还是我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大量质量工作实践逻辑的必然。党和国家把质量工作与我国经济发展普遍联系,重点抓,抓重点,将质量工作作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战略支撑和制度保障,将质量发展作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要条件和内在要求,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意义重大。质量理念的提升和转型,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现实要求,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必然要求。

(一)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现实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质量安全的关注和对高质量产品与服务的追求,驱动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推动着质量工作的创新与发展,是质量变革的主要驱动因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针对收入水平相对较高的人群,提高消费品质量和社会服务水平,使消费者敢买、愿意买”。总书记的论述充满了辩证法思维,一方面说明了优质优价的高质量供给需求,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产品、服务的质量安全供给不足。满足民众质量需求应守住质量安全的底线,拉高质量提升的高线。为此,质量管理部门要将“买的放心”作为近期应实现目标,对一些产品和生产领域,质量安全应优先于质量发展考虑,选择特定产品、特定领域开展质量安全升级行动,普遍性提高我国产品的健康、安全、环保水平,创造质量安全的消费环境、市场信任环境,让中国市场成为安全市场、放心市场。要把“用得放心、吃得放心”作为战略使命,紧密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提高质量供给,引导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进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达标,弘扬工匠精神,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提供更多高質量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战略目标。实现目标,应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加快形成先进的生产力,构筑雄厚的经济基础。当前,我国经济“大而不强”的特征仍然十分明显,因此,在发展中解决问题,要求我们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显著提高发展质量。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用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牢牢把握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特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质量与五大发展理念有机相融,是其嵌入性要素,是新发展理念的加速器、放大器和催化器。

创新发展要以质量提升为核心,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内容,而产品质量的全面提升、特别是服务质量的提升是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重要途径,高质量形成高效率;协调发展的根本是质量改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即是一个不断质量改进的过程,质量工作与协调发展的本质高度契合,强调质量安全与质量发展之间的协调统一,注重质量各要素的相互协同,强调风险管理和系统发展的内在逻辑;绿色发展应是有质量的发展,质量本身即是绿色要素的集合,反映在对产品、服务、工程及人居的性能、经济特性、服务特性、环境特性和心理特性等多个方面,通过质量要素提升推动绿色发展是实现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开放发展需要更多质量支撑,质量工作内嵌诸多国际通行语言,是国家层面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进行国际交流、开展合作的有效手段;共享发展要求全面质量提升,发展的本质是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质量获得正是人民群众的重要获得之一,没有人民群众质量体验和质量获得感的切实提高,改革就容易失去方向,也就失去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

(三)社会主义市场制度建设的内在需求

质量基础及质量诚信制度的成熟程度是衡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设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计量、标准、合格评定、技术性贸易措施等质量要素构成了市场制度的基础性安排,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应持续改进完善质量这一信用机制,实现全社会生产效率和和谐程度的不断提高。其中,市场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在要素配置和激励-约束上积极作用发挥的前提,只有促使质量体现价格,价格反映质量水平并能正确传导质量信息和投入水平,市场机制才能起作用;只有促使质量可见可得,提高质量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才能有效克服市场扭曲,纠正市场失灵。

二、新时代质量理念及其内在逻辑分析

当前,精准把握新时代质量理念形成的现实需求,归纳总结新时代质量理念应有的内涵和外延,以科学的理念为先导,破解质量发展难题,以理念转变引领方式转变,用方式转变推动质量与效益提高,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新时代质量理念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大力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全面建设品质中国。要以“坚持一个核心,抓住两条主线,强化三种意识,夯实四项支撑”为新时代中国质量理念的主要内容。理念的核心是贯彻新发展理念,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强调质量要素的优先地位,为国家发展提供重要的基础性、长期性、引领性支持;着力点是始终抓住质量安全和质量发展两条工作主线,既通过抓质量发展促进质量供给,又通过抓质量安全筑牢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指导思想是不断强化“质量统万策,质量兴万业,质量惠万众”三种意识,形成思想共识,产生推进合力,促使质量成为社会进步发展的内生要素,促使以质取胜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驱动,使质量成果惠及人民大众,增强人民群众质量获得感;实现路径是以“质量共识、质量共建、质量共有、质量共享”四个支撑体系的建设为手段,不断提升中国质量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最终实现“三个转变”,努力完成全面建设品质中国的奋斗目标。

(一)新时代质量理念的内涵

新时代质量理念强调新时代质量要素从“隐形要素”转化为“显性要素”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应加快树立“质量统万策,质量兴万业,质量惠万众”三种意识,将质量强国战略置于更加重要和突出的地位,重视质量的基础性功能,真正实现质量对于国家发展的基础性、长期性和引领性作用。

“质量统万策”强调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估中应优先考虑质量,将质量要素与各发展要素有机相融,将质量制度作为基础性安排,将质量强国战略确立为国家战略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国家战略综合施策,把质量安全纳入国家非传统安全体系,强化质量安全对国计民生的基石作用,促使质量文化成为全民文化自觉。

“质量兴万业”强调质量事业对各项工作的促进和支持作用。质量是生命,是一切工作的根基,对效益和价值起决定作用。一方面,质量提升是各行各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基本途径。另一方面,质量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各行各业发展水平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大小的重要指标。

“质量惠万众”是“质量统万策”和“质量兴万业”的核心体现,强调质量事业以人为本,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是质量事业成效的评价标准之一,是质量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新时代质量理念的实现路径

高擎新时代质量理念,实现我国质量愿景,应紧紧抓牢抓住质量发展和质量安全两条主线,建设“质量共识、质量共建、质量共有、质量共享”四个支撑体系。

抓住两条主线就抓住了质量的主要矛盾,正确处理好二者关系决定了质量的工作成效。质量发展是兴国之道、强国之策,质量安全是稳定基础、社会底线。当前,质量管理部门要做“发令官”,加强法制建设,表达国家意志,根据国家经济社会需要对质量工作适时“定调子、喊号子”,体现国家的质量宏观调控力;要当“裁判员”,加强执法能力建设,对产品、服务、工程等质量进行督促检查,实施必要惩治,严防出现系统性质量安全问题,形成质量震慑力,切实做到“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行业性质量安全风险的底线”。

建设“质量共识、质量共建、质量共有、质量共享”四个支撑体系是新时代质量理念的现实选择。质量事业具有利益多元性、发展长期性、作用根本性以及影响广泛性的显著特点。质量工作的社会性决定了质量管理必然是全社会、各层面共同参与的工作;质量工作的经济性决定了质量工作必然与经济发展、企业成长、个人获得息息相关;质量工作的系统性决定了质量工作必然多方着力才能良性发展。做好质量工作应从传统的管理监督发展为现代的管理服务,做到四个支撑,实现多元共治的质量治理模式。

一是要建设质量共识支撑体系。质量事业的发展,应坚持质量优先的发展观,本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和对民众长期根本利益负责的态度,凝聚各利益相关者的共识,形成共有的质量理念。并以此为基础,以是否有利于质量事业的长远发展为标准,进一步形成政策协同和部门间协同,政府、企业、消费者及其他民众之间的协同,从而切实保证质量治理体系的建立健全和治理能力的持续提高。

二是要建设质量共建支撑体系。质量事业的发展要依靠各方参与,应做好纵向理顺、横向协调与空间互动的结构安排。既要按照能力定位原则增强国家质量管理部门的履职水平,又要构建社会行动网络,与监管部门形成政策同盟。动员和整合各方智慧和力量共同致力于质量事业,在质量治理体系中各自表达自身的质量相关利益和诉求,分工协作,各负其责。

三是要建设质量共有支撑体系。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质量基础设施具有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属性,特别是当这些因素与质量安全和质量诚信有关时,其社会公共属性更为突出。要在科学识别质量公共性和公益性的前提下,通过促成质量因素的裂变聚合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四是要建设质量共享支撑体系。质量事业的发展成果应惠及万众,质量治理体系中的各方都应能分享到质量发展的红利。要以积极开放的态度,用质量风险分析、质量信号传递和质量协同治理,以激励引导、约束惩罚、信息共享、风险预警等机制引导市场进行质量改进,多措并举促使质量易识、易懂、可见、可得。实现基于质量共享调动各方质量共治的积极性,基于质量共享服务于多方共同利益。

三、新时代质量理念的保障机制

以推动形成质量共识为引领。理论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对实践发展有着强大的先导和推动作用。全社会质量认识的提高和统一是確保质量新理念产生巨大效果的前提和保证。应完善与市场接轨的质量治理体系,构建政府、企业、公众为主体的国家质量价值共同体。提高质量治理能力,准确把握质量工作切入点、结合点和着力点,力争在主航道上有所作为,在大变革中健康发展。只有坚持反映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的质量理念,构建共同质量价值导向,形成同频共振,发挥理念的引导推动作用,才能把质量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以完善法律政策基础为保障。牢固树立质量法治理念,完善质量法律体系、完善质量工作机制,运用法律手段解决质量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是落实质量新理念的必由之路。促进产品责任法、质量促进法等法律法规的制订,切实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提升质量促进效能。建立质量核算制度,充分体现质量投入和质量要素的效益评价。健全质量激励补偿机制,突出质量的引领作用。建立质量信息传递机制,保证优质优价信息机制的传导性和市场配置作用。

以落实主体责任发挥为根本。质量水平如何归根结底是各相关主体是否履行了主体责任。为此,要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落实企业的主体责任,市场监管部门按照“放管服”要求,减少特殊事项审批,推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鼓励企业质量“自我承诺”,全面传递先进质量理念和质量文化,促使企业知质量、重质量、用质量,真正做到质量第一。落实企业主要负责人对质量安全负首要责任的制度,企业要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切实履行质量担保责任及缺陷产品召回等法定义务,依法承担质量损害赔偿责任。强化政府引导、服务职能,明确各级党政部门质量责任内容,将质量与效益的考量纳入党和政府考核优先项,将人民的质量获得作为党和政府部门绩效的硬指标,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实现“优质优价”。

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支撑。质量工作的特点决定了从业人员的能力和素质是质量发展的根本生产力,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全面深化改革,更需要有力的人才支撑。依托政府、行业、企业和相关技术机构,建设既有专业技术特长又具备宏观管理质量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培养质量技术创新需要的领军人才,倡导工匠精神,培育现代质量工人。积极开展质量从业人员自律和诚信建设工作,制定从业规范,约束人员行为,强化从业人员职业意识,提高抵御短期利益诱惑的能力。

以培育质量文化形成為基础。质量理念的形成必然要以文化符号的生成为根基并进一步相互推动。以中国传统质量文化为根基,吸纳国外质量文化的优秀因素,实现东西方质量文化融合,让追求卓越、崇尚质量成为全社会、全民族的价值导向和时代精神。加强质量法制和质量知识普及教育,将质量知识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中,提升全民质量素养和质量意识,鼓励全民积极参与标准制订、质量评价、消费体验、消费投诉和诉讼等质量活动,提高民众对优质精品的消费偏好和理性决策能力,实现公众的自我质量意识培养和质量能力提升。

猜你喜欢
理念质量发展
方传芸舞蹈创新理念拾微
基于OBE理念的课堂教学改革
二年级下册期末质量检测(一)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睡个好觉
现代陶艺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