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全媒体构建方式研究

2018-09-10 07:42林祯昊
高教学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构建方式高校思政全媒体

林祯昊

摘 要: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工作由于受到多元网络文化的冲击,中心地位有所减弱,难以有效发挥思想引领作用,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其他意识形态的不良影响,出现了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共同构建高校思政全媒体网络平台,凝聚思政工作的合力对学生乃至社会施加有益影响至关重要。在构建方式上,主要可以通过融合各类媒体搭建数字化平台,组织队伍重构引导全员育人,创新传播机制提升宣传效果等举措来进行。

关键词:高校思政;全媒体;构建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6-0149-03

Abstract: In the new media age, the central posi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universities is being undermined by diverse cyber culture. Its role of offering guidance for students' thinking is not given full play. Contradictions and problems are arising in students' world view,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because they are currently under negative influence from various ideologies. In the face of the issue, it is of imperative importance to establish an omnimedia online platform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universities so that it can benefit students and the society as a whole. As regards the way of founding it, a digital platform can be established by integrating various media; the staff should be restructured so that each one of them contributes to educating students. Moreover, better publicity can be achieved by innovating communication mechanisms.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universities; omnimedia; ways of establishing the platform

一、問题缘起

(一)多元网络文化影响,高校思政中心地位弱化

新媒体网络时代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多元性,多元就意味着对中心的消解。在当前的高校网络文化中,官方媒体并不处于中心的地位,网络思政工作呈现出进一步边缘化的态势,这主要归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任何的集体或个人都可以借助网络平台表达自己的主张见解或利益诉求,并且由于网络具有隐匿性的特点,使得许多非理性的狂欢式表达在网络上横行,而这些言论又迎合了部分大学生的猎奇心态,受到追捧和放大。二是传播内容的多元化。随着信息爆炸性的交互增长,任何信息的出现都成为了可能,其中可能还包含有大量的不实信息,这就导致信息甄别的难度加大。三是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传播媒体和平台日益增多,更新换代周期大大缩短,受众的使用习惯不断改变,这无形中也给网络思政工作带来了许多困扰。

(二)各方势力网络博弈,大学生价值观受冲击

网络取代传统媒体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已是不争的事实,多方势力介入其中,相互博弈。高校思政媒体中心地位的消解和主导作用的减弱则给了其他势力以可乘之机。当前高校的网络思政工作存在刻板僵化、宽松软等问题。一方面不愿意放弃官方姿态,不接地气,内容和形式都不够贴近学生的生活,缺少互动和倾听,和学生心理上存在距离感;另一方面,在面对重大舆情问题时,处置方法不当,在学生群体中的公信力有所下降。实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之风大量涌向校园,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造成严重冲击,并由此也引发了诸如焦虑、冷漠、迷茫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走上社会后也必然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三)自身建设存在明显短板,高校思政媒体改革势在必行

目前的高校思政媒体建设依然存在一些明显的短板。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问题也越来越加暴露出来,主要有如下几点:第一,从发布的题材来说,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高校媒体的受众比较一致,而且没有再进行精细划分,发布的内容大同小异,而且很多题材往往对于学生来说也并不具有太大吸引力。第二,从队伍的构成来说,专业化程度远远不够。除学校宣传部外,大部分部门和学院的宣传队伍都并非由新闻相关专业的人员构成,缺乏媒体工作经验。这就导致高校的宣传工作水平极其有限,宣传质量低,宣传效果差,难有大的起色和创新。第三,从宣传理念来说,主要是围绕工作进行宣传,而少有其他层面的思考。宣传工作的意义是多维度、多层面的,高校思政媒体不仅仅是对校内外宣传学校的主要工作,还应能在思想政治方面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而这一点显然还是非常欠缺的。这也说明为实现高校思政媒体的思想引领作用,改革发展势在必行。

二、解决思路

(一)构建高校思政全媒体,凝聚思政工作合力

高校思政全媒体平台,旨在将现有零散的思政媒体平台进行重组,深度融合各个宣传单位的各类媒体资源,建立网络思政工作矩阵,形成合力,在多元化的网络浪潮中维护高校思政工作的中心地位。高校思政全媒体平台并不是各类媒体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扬弃”的过程。要使各个媒体发挥其优势,互为补充,以达到最佳的宣传效果,更好地发挥思想引领的作用。

首先,需要对一部分运作效果一般,管理水平较低的平台进行整顿关停,减少对受众的分流,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能起到关键作用的媒体平台上。其次,要通盘考虑各单位各类媒体的优势,而不是机械的简单重复。例如微博对外宣传效果好、更新及时,可以用于热点新闻的及时报道和重大舆情的连续跟进;微信是“朋友圈”,比較有亲切感和粘合力,可以通过有趣又不失深度的原创推送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客户端可以在学生的手机中长期占据一席之地,开发利用得当可以与学生的在校学习生活紧密结合,成为有效的流量入口等等。此外,在平台的日常维护中,还要注意互动,及时整理学生的留言和回复,让平台保持生命力和活力。

(二)赋予学生话语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

赋予学生话语权,就是要肯定学生的话语地位,并将其作为高校话语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倾听和对话的过程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从而达到更理想的教育效果。

当前一部分大学生之所以对高校思政媒体不感兴趣,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在这其中他们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没有任何的话语权。他们所看到的都是经过层层筛选、严格审核过的内容。大学生思想活跃,渴望表达自我,虽然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有时表现的不够成熟,但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有觉悟、有担当。在许多舆情事件中,广大学生都能够明辨是非,积极地站在国家和民族的立场去考虑问题,并主动地发出自己正能量的声音。我们应当重视大学生的这种特质,赋予学生话语权,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其中,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心声。其积极意义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可以避免言论一边倒,更好的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媒体平台的公信力;二是可以增强和学生的互动,及时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更加及时准确的进行思想引导;三是可以提升学生和媒体平台间结合的紧密度,占领思想阵地,不给其他意识形态的媒体和言论以可乘之机。

三、构建方式

(一)将各类媒体有效融合,搭建“内外兼修”的数字化平台

第一,高校思政全媒体的搭建要实现各类媒体的有效融合。媒体的有效融合包含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指不同媒体间的有效融合,如上文所述,网站、微信、微博、客户端等各取所长,结合各媒体的自身特点,发挥各自的宣传优势,同步推进,联动传播,以达到最佳的宣传效果。第二个层面是指同类媒体间的有效融合,即同一个主体单位不要下设太多的同类媒体,要进行取舍和归并,否则必然是同质化严重,内容机械重复,形式一成不变,缺乏足够的人员打理运营,效果不佳,此外还会分散用户流量,不利于形成宣传的合力。

第二,高校思政全媒体的搭建要实现其他校园平台的数字化。高校与社会不同,是一个闭环系统,这对全媒体平台的搭建是一个十分有利的因素,这意味着其可以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加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变成不可缺少的一环,从而产生黏性结合点,并获取大量流量,而其前提就是要实现校园其他各类平台的数字化。由于和学习生活密不可分,学生操作使用多了,自然也会加深对平台的熟悉和了解,更容易获取信息,逐渐成为平台的稳定用户,有利于进一步开展思想引导工作。

第三,高校思政全媒体的搭建要实现同校外媒体的多方合作。高校思政全媒体平台不仅要做好自身建设,还要积极与校外媒体进行沟通合作,让高校的宣传工作“走出去”。全媒体平台可以与校外媒体建立一定的合作机制,校外媒体可以快捷的对全媒体平台中的内容进行选用和加工。借助校外各大专业媒体的影响力,高校的宣传工作也可以取得更好的宣传效果,提高高校思政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对学生乃至是社会施加有益的影响。

(二)通过组织重构,建设全员参与的高水平队伍

第一,全媒体的队伍建设需要进行组织重构。高校思政全媒体平台的全局性和统筹性决定了原有各自独立运行的一个个新闻单位要进行组织重构,优化资源配置,建立更加通畅快捷的新闻采编发布渠道。由校宣传部成立新闻中心,统一负责记者的管理、培养和派遣。各部门、各学院安排专门的新闻联络员,及时将需要采编的新闻点告知校新闻中心。由校新闻中心对采编的素材进行处理和加工,再由各部门、各学院根据需求进行转发和宣传,或结合实际需要进行二次加工。

第二,全媒体的队伍建设需要引导全员参与。全媒体平台所呈现的内容不单单是新闻宣传报道,它的形式可以更加鲜活多样。比如在一些重大的舆情事件中,除了及时应对处理,还可以有更富有深度的专题评论;再比如在一些重大的政治节点中,除了基本的介绍,还可以有更易于理解的分析解读等等。这就决定了全媒体的队伍绝不仅仅是由新闻工作者构成,还要把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等更广大的教师队伍一并引导参与其中,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提升平台的宣传质量,共同做好立德树人工作。

第三,全媒体的队伍建设需要培养一专多能型复合人才。全媒体平台媒体种类多样,所需原始素材信息量大而且形式丰富,这对队伍人才的培养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媒体时代则需要从素材采集到编辑发布都有所了解,都能够操作。而且只有全面了解和掌握,才能全面贯通新媒体思维,明白素材采集时的关键点和重点,或是在拿到素材时知道如何去编辑和处理,从而制作出更符合新媒体传播方式的,更能够满足受众需要的高质量宣传推送。

(三)探索新型传播理念,实现全媒体平台高效运作

第一,实现校内新闻业务资源共享和联动传播。传统的校内新闻采编是由各部门、学院、组织独立进行的,缺少信息共享。要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全媒体平台,凝聚合力实现有效传播,就要突破校内媒体间各自为政的局限性,资源共享、共同开发。由校新闻中心进行统筹和采编,将原始素材根据发布媒体的特性进行专门编辑,再共享到全媒体平台中由各单位进行转发和推送,实现联动传播、集中发声,迅速抢占舆论阵地,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

第二,将碎片化传播与深度传播有机结合。新媒体时代的宣传特点决定了碎片化阅读必然会成为学生最主要的阅读方式。碎片化阅读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随时随地可以进行,其所承载的大量信息资源,以及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学生对事物认知态度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碎片化传播占据主导,并不意味着深度传播就可以因此而消亡。恰恰相反,深度传播是碎片化传播的必要补充。如果没有深度的阅读内容,刚刚在学生中间建立的思想认识就很容易因为受到其他各种价值观的冲击而左右摇摆,甚至迅速倒戈。深度传播可以使学生坚定的站在正确立场,通过严谨的逻辑和理性的思辨进行思想上的引导,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防止不良意识形态的困扰和诱惑。

第三,注重互动和对话,建立新型传播机制。新媒体本身就具备非常便捷的互动渠道,大部分发表的内容下面都可以直接留言或评论。只是一直以来高校思政媒体对这一部分缺少重视。然而在目前的信息传播过程中,互动的程度对读者的忠诚度和稳定性有重要影响。参照近一段时间新华社微信平台的权威发布,一种新型的互动传播机制也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即新闻只讲重点,可能仅仅由几十个字组成,而更多内容的展开与信息的传播都是在评论区,通过和读者的互动不断呈现出来。这样运作一来便于信息的及时发布,第一时间占领新闻阵地,把情况清晰的传达给读者;二来在评论区层层推进和展开,可以逐步满足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积攒热度和人气,让传播变得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卢黎歌,岳潇,李英豪.当前我国网络意识形态的博弈与引导[J].思想教育研究,2017(6).

[3]张文莉.全媒体时代高校校园媒体融合与管理[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4]赵明.浅析全媒体时代下高校校园媒体的融合与发展[J].传播与版权,2013(5).

[5]司忠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碎片化灌输的缘由、内涵与策略[J].思想教育研究,2017(8).

[6]麦尚文.全媒体融合模式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7]贾铮.新媒体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路径探析[J].高教学刊,2017(07):172-173.

猜你喜欢
构建方式高校思政全媒体
多媒体技术环境下高校思政教学系统的设计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探究
试论高校思政隐性教育资源的效能扩展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关于充满生命活力的小学语文智慧课堂构建研究
简谈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
全媒体环境下主持人竞争力的提升
打造微公益品牌的“全媒体路径”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