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若泓
摘 要 随着研学旅行正式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博物馆在社会教育中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以英国国家铁路博物馆的研究性学习系统为例,解析其课程设置、系统构成、整体特点,探讨我国科技类博物馆如何构建义务教育阶段研究性学习系统,并对此提出了具体方法。
关键词 英国国家铁路博物馆 义务教育 研究性学习
0 引言
英国被誉为“铁路故乡”,这里孕育着跨越两个世纪多的工业革命瑰宝,记录着曾经令世人瞩目的辉煌。在英格兰东北部城市约克,为纪念火车诞生100周年,于1925年建立了英国国家铁路博物馆。该馆是“收藏世界铁路经典机车和展示伟大工程技术的家”,并以多元化课程、交互性活动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
英国的义务教育阶段从5~16岁,共11年。其中,小学是6年,为1—6年级;中学是5年,为7—11年级。而义务教育阶段又被划分为四个关键阶段:5~7岁为第一阶段;7~11岁为第二阶段;11~14岁为第三阶段;14~16岁为第四阶段。[1]如图1所示,英国国家铁路博物馆构建了一个专门服务于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研究性学习系统,由馆内课程设置和学习资源支持组成,将提供形式多样的参观讲解、课程活动等。
1 馆内课程设置
如图2所示,英国国家铁路博物馆的馆内课程分为三类:互动展演、专题研讨、学习活动。其中,互动展演包括故事会、科学秀,而专题讨论围绕展览主题进行深入探索,学习活动则根据年度特色推出系列活动。此外,博物馆还为学校团体提供了提前预约服务,教师可根据相关信息制定参观计划。
1.1 互动展演
(1)故事会
“彭奇和朱迪的火车历险”:受众为5~7岁的小学生。通过木偶剧的形式,介绍火车行进中发出的各种声音,由此引起学生对火车的兴趣。
“‘野鸭号:最快的蒸汽机车”:受众为7~11岁的小学生及11~14岁、14~16岁的中学生。由博物馆工作人员扮演火车司机,阐述蒸汽机的工作原理。其特别之处在于使用了专为特殊人群设计的体验式书籍,学生可通过触摸书籍和辨听声音了解火车各部位的真实状态。
(2)科学秀
“极品飞车”:受众为7~11岁的小学生。引入“速度”这个概念,鼓励学生参与其中,思考速度对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并用知识和想象力帮助火车提速。
“在压力中”:受众为7~11岁的小学生、11~14岁的中学生。首先,带领学生前往铁路隧道,共同感受并发现压力的作用。然后,要求学生设计一条经过优化的铁路隧道。
1.2 专题讨论
“斯蒂芬森的‘火箭号蒸汽机车”:受众为5~7岁的小学生。以镇馆之宝——“火箭号”蒸汽机车(见图3)为主题开发,通过说明蒸汽机车的来龙去脉和工作原理,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改进蒸汽机车的设计。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医疗火车”:受众为11~14岁、14~16岁的中学生。以相关临时展览为主题开发,学生可以通过参观展览、观看视频、棋盘游戏等环节,了解医疗火车是如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运输和救治了成千上万的伤员。
1.3 学习活动
2018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英国国家铁路博物馆据此推出了“未来工程师”系列活动,重点考察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该活动环节较多,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故受众为11~14岁的中学生。学生在进入博物馆后,首先观看一段用于破冰的科学秀,大致了解铁路工程师的工作内容。接下来,在展厅中设有一些关于通信信号、自动化、运行程序等的互动展示区域,学生可在志愿者的协助下自行操作,还可与铁路工程师进行现场交流。最后,组织学生对铁路建设中会出现的实际问题进行开放性研讨。
2 学习资源支持
针对不能到馆学习的学生,目前英国国家铁路博物馆提供了三种学习资源支持:“STEM大使”项目、教学视频、资讯推送。其中,“STEM大使”项目是一个博物馆志愿者项目。来自各行各业的热心工程师、研究员和大学教授,自愿用他们丰富的经验帮助年轻人学习知识。STEM教育理念的提出来源于美国,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四门学科英文首字母的缩写,其核心目标是通过灵活应用探究性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和基于设计的学习等学习方式,来培养学习者综合利用STEM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2]
3 义务教育阶段研究性学习系统的特点
3.1 完整性
英国国家铁路博物馆义务教育阶段研究性学习系统的完整性体现在三个方面:(1)馆内课程覆盖了义务教育阶段中所有年龄的学生,其中以5~14岁为主。(2)将馆内课程的预约、准备、开展、反馈设计为一个完整的链条。一方面博物馆能明确受众的基本情况,另一方面学校也能知晓课程的安排情况。双方配合完成链条上的所有环节,使得课程的教学效率和效果大大提升。(3)兼顾馆内学习和馆外学习,反映了博物馆的包容与开放。
3.2 针对性
英国国家铁路博物馆义务教育阶段研究性学习系统的针对性体现在三个方面:(1)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博物馆馆内和馆外的学习活动涉及学科广泛,包括且不限于数学、科学、计算机、设计与技术、历史、音乐等。同时,每一项学习活动都不止关联一个学科,有的甚至辐射多个学科。(2)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四个关键阶段,分别对应了不同难度和重点的学习活动。例如,针对5~7岁的学习活动往往偏重于感性教育且互动性强、形式活泼,针对7~16岁的学习活动则循序渐进地引入了调查研究、独立思考、逻辑判断等要求。
3.3 共享性
英国国家铁路博物馆义务教育阶段研究性学习系统的共享性体现在两个方面:(1)令人惊讶的是博物馆资源的开放性,文物照片、文献资料、活动流程等信息都是公开的,可在网站中查詢,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极大的方便。(2)如果想要第一时间了解博物馆的活动资讯,还可以通过邮件订阅。
4 启示与思考
2016年,我国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3],研学旅行正式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科技类博物馆作为学生校外教育的重要平台,应当加快改变走马观花式参观及灌输式讲解的现状,构建具有自身特点的义务教育阶段研究性学习系统,并在课程设置、活动流程、资源使用等方面体现针对性、系统性和共享性。
4.1 课程设置有针对性
博物馆课程是学校课程的拓展和补充,其设置是否具有针对性是研究性学习能否吸引学生的关键所在。2001年教育部公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4]中明确了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结构,其中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科技类博物馆不妨针对国家课程标准,开发具有场馆特色的课程。为了解各阶段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既可采取传统的问卷调查,也可利用前沿的大数据分析。采集观众的参观路线、停留时间、参观习惯等行为信息,根据观众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主题。[5]
4.2 活动流程系统化
博物馆研究性学习系统可分为课程和活动两大类。其中,课程主要强调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延伸拓展,活动则主要强调动手实践和综合素养。值得注意的是,无论课程或是活动其流程都设有“预约—准备—开展—反馈”四个环节,需由博物馆专业教育工作人员进行全程跟踪指导。
4.3 资源使用注重共享
科技类博物馆的展品资源虽具有独特性,但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及技术应用其实是相通的。如发动机可用于汽车、火车和飞机等多种交通工具,在交通类博物馆的陈列展示与教育活动中都会涉及这个知识点。为了使学生能全面掌握科学知识,博物馆之间的合作极其重要。一方面可以联合举办展览、策划活动,使知识点在横向上发散,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建立知识的共享空间,允许学生随时随地在线学习。
参考文献
[1]郭小娜.英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学与考试对我国的启示[J].课程教学研究,2016(5):29-33.
[2]傅骞,刘鹏飞.从验证到创造——中小学STEM教育应用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4):71-78,105.
[3]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教育部,等.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Z].2016-12-02.
[4]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Z].2001-06-08.
[5]仇岩.大数据时代博物馆动态观众服务体系浅析[J].中國博物馆.2014(4):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