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静态到动态:《闸口盘车图》的动画演示

2018-09-10 02:21高玥珺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 2018年5期

高玥珺

摘 要 如何使文物展示更为引人入胜一直是各大博物馆努力的方向。以上海博物馆藏《闸口盘车图》为例,我们运用三维技术还原画中场景,展现故事脉络,有助于观众更好地欣赏绘画并领悟其立意,希望能为平面类文物的立体动态化演示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三维技术 动画演示 立体展示

0 引言

在多媒体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传统的展陈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观赏需求。如何运用高新技术,将文物所要表达的信息更为高效地传达给观众,是博物馆的终极目标。对此,上海博物馆以动画演示的方式还原平面绘画,让《闸口盘车图》“活”起来,带给观众全新的参观体验。

1 《閘口盘车图》的原画分析

《闸口盘车图》是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全卷纵55.3 cm,横119.2 cm。以界画的形式再现了一官营磨面作坊生产运输的繁忙景象,画工严谨,稳健落实,属画史中流传有绪的早期重要代表作,艺术与史料价值兼备。如图1所示,整个画面的内容非常丰富,有水流、建筑、工具、车船、人物,还有植物点缀其间,其中人物线描惟妙惟肖,牲口动态栩栩如生,构图庞杂但却节奏分明,体现了极高的技法成就。

图中描绘的磨面作坊坐落在河道闸口旁,安置水磨的堂屋周围有民夫忙着搬运、筛选、淘洗、晾晒、磨面、装袋等作业。水磨两端各有小亭一座,其间有官吏和侍从负责核对登记。河面上有两艘篷船,民夫正在引渡运粮。河对岸有民夫用牛车运粮,也有空的太平车闲置于路旁。除了劳作场景之外,画家在画面右下方独具匠心地增添了一座酒楼,楼下门上的木牌标有“新酒”二字,楼上可见官员正在酣饮。门前扎有一幢精美的彩楼,高逾丈,楼中悬一布旌,书有“酒”字。

通过对画中建筑样式和人物服饰的分析,我们推断此画的创作年代约是五代宋初。画面正中堂屋采用单檐歇山顶,前廊围以栏杆,两边望柱作八角形,柱头装饰还保存着唐幢宝珠、仰莲的形式。左右抱厦的边屋两侧,各有巨扇斜方格槛窗,具有晚唐五代的风格。斗栱则是唐至北宋初的批竹昂式。台基四面的门道处,有层层凹入式踏道,这是北宋前后常见的砌造方式。酒楼下层设有直棂窗,也是宋初流行的式样。在人物服饰方面,官吏所戴的硬脚幞头,据文献记载始于五代,而民夫头裹幞巾,着衫子,穿无裆犊鼻裤,这种装束一般多见于唐代。

《闸口盘车图》所绘水磨、罗面机的装置构造精准写实,是目前发现最早也是最完整的机械图像资料。自五代中叶以后,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水利灌溉和水力加工机械,在后周、南唐、吴越、闽都得到相应的发展。画中对于水磨机械结构的精确绘制以及对于官营磨坊运作的还原写实充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无论对于研究机械结构还是对于探索社会风情,或是对于揭示界画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闸口盘车图》的动画制作

如图2所示,动画制作首先要创作分镜头剧本,并为相应的角色建模、坐标展开贴图做骨骼绑定,再加上灯光、特效,进行分层渲染以绘制动画场景,最后配音,合成剪辑输出。

2.1 分镜头剧本设计

构思出能够表达画作中心思想的剧本,这是让平面文物转变为动态影像的重要起点。分镜头剧本是展现动画叙事风格、架构逻辑和节奏控制的重要环节,也是对动画的总设计和施工蓝图。因此,分镜头剧本必须体现原画的创作意图和创作风格,既要忠于原画,又要有所创新。

在对原画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包括建筑结构、故事情节、色彩构图等,为动画制作中各个角色的设定提供完整的背景数据,从而完成画中人物和事物的造型设计、动作设计和场景绘制等工作。

具体到《闸口盘车图》动画的分镜头剧本设计,关键在于将画中官营磨坊的作业流程借助动画的艺术表现手法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如图3所示,民夫用篷船通过河道将稻谷等原料卸到码头上,接着把原料搬运到作坊内进行筛选淘洗后,送入水磨堂屋内进行磨面,再将成品装袋,并由官员将相应的数量、重量登记在册,最后民夫将加工完成的成品装船运走,由河对岸的牛车送往更远的地方。

2.2 角色建模

角色建模是指为原画中需要动态展示的人物、动物、植物、建筑、作业工具等创建三维模型。如表1所示,除了背景中的植物、河流外,《闸口盘车图》中描绘的立体实物众多,因此这一工作量相当庞大。

在角色建模的过程中应当尽可能还原原画所表现的个体形式和彼此之间的相应比例,同时还要注意细节的塑造。仔细观察原画,可以发现从事重体力劳动的民夫,其上肢肌肉比较发达,画家作画时对于他们的体型做了一定的夸张处理。其中,从事搬运、磨面等工作的民夫体格明显比从事其他工作的更为壮硕。另外,画面左侧坐在小亭中的官员也比其他人物体形更大,这是为了表达官员的地位高于周围其他人。

2.3 UV展开

UV展开是将立体模型展开为平面,以便后续进行细致贴图。它是模型和贴图之间的纽带。想要将纹理材质贴合到已经建成的三维模型上,就需要用UV坐标来控制纹理与模型的对应关系。为避免关键部位的拉伸,UV坐标必须合理放置,以充分利用贴图空间。

2.4 材质贴图

在这一步骤中,我们要在已经建成的三维模型上添加纹理材质,使之达到想要表现的物体表面的视觉表象。具体到《闸口盘车图》动画的材质贴图,并不是以一般意义上还原现实为标准,而是以还原原画为标准。比如,画中人物服饰的色彩质地,要与原画所描绘的时代相符合,与原画的背景相融合,体现出古朴醇厚的韵味。

2.5 骨骼绑定、蒙皮

在完成了建模贴图后,就要给画中的动态物体设置骨骼系统,使他们能够活动起来。绑定骨骼后进行蒙皮,将模型依附到骨骼上,通过建立关联来控制运动,让骨骼的运动带动模型的运动。虽说通过插件即可完成骨骼绑定,但是要想让模型在运动时更自然更真实,还是得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骨骼控制器的设置。比如,从事重体力劳动的民夫,其动作会因为负重的关系而变得缓慢。

2.6 绘制动画

在对三维模型进行必要的变形调整、动作驱动后,就可以按照分镜头剧本制作动画了。对于《闸口盘车图》动画而言,难点是如何表现水的形态。当水作为驱动磨面机转动的动力的时候,由高处冲刷下来的水流是汹涌澎湃的。而河道中的水流则相对平静缓和,当渡船在河中经过,水面会由其不同的载重作出相应的波纹反应。另一个难点是水力磨面机的演示,这决定了整个动画的成功与否。除此之外,还原酒楼饮酒休憩的场景将使得动画更加生动、更有情趣。

2.7 灯光、特效及分层渲染

基础动画完成后,就需要加上灯光、特效来增强动画的真实感、立体感。传统中国画是平面化的,对于光源和阴影的处理就相对较弱,《闸口盘车图》也是如此。我们可以通过放置虚拟光源,根据画面中场景的变化,针对物体的颜色、材质、纹理进行调节。而渲染程序就是计算出每个场景中所添加的光源对于各个物体的影响,使之前加在动画上的灯光、特效得以呈现。

2.8 配音

声音是补充画面的一个辅助因素。好的配音不仅能够解释动画影片的中心思想和人物神态,而且会在听觉上为观众提供广阔的联想空间和想象天地。所以,除了要做到声音与画面紧密结合,还要做到音效与画面情绪步调一致、与画面节奏完全吻合。

具体到《闸口盘车图》动画的配音,关于水的声音设计非常关键。水流既是用来驱动水磨的重要动力来源,也能反映出河中行驶的渡船状态。另外,画中有牛拉车运输的场景,运用动物的拟声可极大提升动画的整体效果。再如,彩楼上悬挂一布旌,不妨加上迎风招展的动态音效以增加动态写实感。

2.9 剪辑输出

动画制作的最后步骤是对渲染文件进行合并调色、合成音轨,输出视频文件格式。在后期制作中,针对审核意见进行剪辑,并根据需求输出不同版本。实际上,有了之前的模型制作基础,完全可以创建出一个《闸口盘车图》所描绘的虚拟实景,让观众与文物亲密接触,亲身莅临画中。

3 启发与思考

传统的书画类文物,一般都展开放置在展厅内,观众隔着玻璃观看作品。虽然可以看到作品的全貌却无法欣赏细节部分。对于注重线条层次的国画和注重笔画锋芒的书法来说,这种观赏模式显然无法满足观众的需求。近年来,各大博物馆争相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发导览程序来提升观众的参观体验。但还是有相当大一部分观众只是“走马观花”地浏览文物,结束参观后并不能形成对文物的深刻印象,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相对而言,动画演示还原书画作品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恰恰是弥补这一缺陷的有效手段。通过技术手段让原来静止于纸张上的书画作品活动起来,从而满足观众对于文物观赏体验的猎奇诉求,更进一步激发观众去挑战深藏于文物背后的气象万千。首先,相较于平面文物,三维动画更能吸引观众的眼球,动态画面造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其次,三维动画给予观众更多的信息量,将作者的立意气韵等个人特征通过演示直接传达给观众,让观众直观地了解文物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以促进观众的理解、思考和互动。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真正要展示的是文物本身,而不是技术手段。因此,我们必须一切从展品出发,只有做到深入透彻的理解,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掘文物的精髓。只有将技术应用与内容表达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才能实现文物展示的画龙点睛。除此之外,还要学会以观众为中心,在观众和文物之间创造一种互动激发的关系,从而提升博物馆的影响力。

在数字时代,各种新颖创意依赖于技术的不断创新而得以实现。各大博物馆都将力求以科技所创造的新感知形式,给观众带来更多超感官的观展体验。就《闸口盘车图》动画演示来说,无疑为画作的有效传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崇州,李盛.试论《闸口盘车图》中水击面罗的机械构造与原理[J].中国科技史杂志,2014(2):198-203.

[2]李绚丽.数字展示技术在博物馆展览中的应用[J].中国博物馆,2015(2):31-41.

[3]马玉静.试谈博物馆陈列展览中的数字媒体技术[J].中国博物馆,2015(4):89-95.

[4]张爱华,孟开元.数字媒体环境下古典名画的展示传播研究——以《清明上河图》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6(10):46-47.

[5]徐浩.数字展廳在博物馆中的建立与探索——以国家博物馆“国博典藏《乾隆南巡图》长卷数字展示”为例[M]//北京市文物局.北京文博文丛.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