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校文明礼仪教育 促进学生行为习惯养成

2018-09-10 11:57杜翠谭成才
新长征 2018年7期
关键词:理论课行为习惯育人

杜翠 谭成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做好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大学生文明习惯养成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新的形势带给高校学生工作新的挑战。培育合格大学生要求我们必须做好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将德育教育作为综合素质教育的基础,以学风建设为核心,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用经常性的思想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一、大学生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一种习惯、一种文明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需要环境的熏陶、教育者的施教、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素养决定了我国社会文明发展的层次。

文明习惯养成教育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保障。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的习惯是怎样的,就意味着其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是怎样的。大学生文明习惯养成教育,要遵循“素质是养成的”教育规律,引导行为习惯,为大学生创设最优的成长环境和平台,营造浓厚的校园氛围,使每名大学生都能掌握素质养成的基本道理和原则,确立自己的成长目标,牢记并遵守行为准则,养成良好的人格和习惯,成为品行优良、素质高尚的人。良好的文明习惯能够让大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生活方式,形成卓越的能力和高尚的德行,从而为未来个人的发展奠定基础。

注重文明习惯养成是素质养成、教育实践的前提条件。习惯与素养密不可分。知识技能可以通过传授而掌握,而素养只能通过养成的方式形成。促进大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需要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之中通过反复、长期的培训和训练而逐步固定下来。要明确大学生养成教育的目的和意义,通过使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行为构成一个统一体,最终达到情感的共鸣。因此,在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坚持教育与管理、自律相结合的原则,以教育为先导、以行为为基础、以制度为保障,从小事做起,注意积累、逐步提高,最终实现大学生良好习惯的内化与养成。

大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环节。习惯养成表面上看是个体的“私事”,但当众多的个体聚合成一个个群体、组合成一个社会时,大家的习惯就变成了“公事”,就不仅仅影响学生个人成长,同时也会影响社会的发展。在公共生活环境中,语言习惯、行为习惯、工作习惯、道德习惯等,既是个人习惯,也是社会习惯。因此,在养成教育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真正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是素质教育的三大核心任务。

二、大学生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的路径

文明习惯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作,做好这项工作要求我们必须立足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采取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方式方法,从基础做起,用经常性的思想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成才,将多样化的特色文化活动与专业相结合,在丰富大学生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提升其专业技能,同步完成大学生的文明习惯养成教育。

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制定严谨、完善的规章制度,促进大学生文明教育行为从他律到自律。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大学生良好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关键在于高校是否有完善的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是否落到实处。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做好宣传动员工作,用规章制度促进其行为引领,进而达到知则行。一般来说,大学生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可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可以采用严格的纪律约束,基础重在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逐渐适应大学生活;第二阶段在纪律约束的基础之上,加强注重对学生思想、行为的引导,使其逐步转变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顺利完成从他律到自律的行为习惯。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教育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基础文明教育的重要阵地。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一方面应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另一方面应以思想品德课为基础,增开相关的选修课,使基础文明教育的渠道得以扩展,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角度,正面回答和引导学生认识行为规范中遇到的问题。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重视理论教育,加强思想武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素质。

開展丰富多样的文明习惯养成活动。充分发挥高校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的作用,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守时教育、诚信教育、尊重教育、美德教育、爱心教育、感恩教育等活动,使大学生经常受到健康向上文化氛围的熏陶,在不断学习中形成自觉参与意识并在活动中充分锻炼能力、展现个性,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加强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最终目的是把大学生培养成胸中有志、心中有情、眼中有活、身上有劲、腹中有才、伸手能做的具有优秀素质和强大功能的人。

构建全方面育人的局面。教育无处不在,高校中的每个人都应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辅导员要走进学生,掌握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等各方面情况,及时与任课教师沟通、与学生交流;要深入学生寝室,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文明习惯。教师要建立与学生谈话制度,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学习问题,侧重学习方法的引导。院、校要经常召开座谈会,了解学生思想一线的动态并尽快解决。最终形成“人人是育人之师,天天为育人之时,处处为育人之地”的良好局面。

有组织地参加社会实践。高校应当时刻牢记培养学生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才。社会实践活动能引导大学生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爱国热情和成长成才的强烈愿望转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际行动。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必须有组织地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提高素质、认识国情、树立理想、奉献社会。

(作者单位:长春光华学院)

猜你喜欢
理论课行为习惯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办好思政课铸魂育新人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多动症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辩证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两个关键”
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