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点

2018-09-10 01:33
新长征 2018年7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特色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迄今依然具有强大生命力?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角度找到答案:其一,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的内在特质,能够在大跨度的时空范围内保持活力。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不是纯书斋里的学问,既“解释世界”更致力于“改变世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其二,马克思主义是为人类求解放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无产阶级解放”和“世界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價值理想,具有鲜明的人民立场和天下情怀,为人类建立“自由人联合体”的美好社会指明了方向。其三,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既引领时代发展又在回应时代变迁提出的问题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

——摘自孙代尧《马克思主义彰显科学思想的伟力》

成熟有效的政党制度是一个国家政治有效运行的关键,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在我国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在长期合作、共同奋斗过程中作出的历史选择,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的新型政党制度。这一新型政党制度,形成了“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格局,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如果从文化角度来看,政治制度具有比较强的民族性。因此,世界上各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没有完全相同的,民主政治不会也不能只有一个模式。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有自己的特色,不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来抽象评判。如果脱离国情而生搬硬套别国的政治制度,往往会使政治运行陷入混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与中华文化精神相契合的。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就追求和而不同、提倡兼容并包,善于吸纳其他文明的有益成分,并进行融合创新发展。这种文化精神深植于中国人内心,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而体现这种文化精神的政治制度才会更加契合中国人的心理,更易获得人们内心的文化认同。

——摘自何星亮《契合中华文化精神的新型政党制度》

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统一、坚持使命引领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坚持抓“关键少数”和管“绝大多数”相统一、坚持行使权力和担当责任相统一、坚持严格管理和关心信任相统一、坚持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统一。这“六个相统一”,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经验,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管党治党规律的认识,为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重要遵循。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再出发,应长期坚持、不断深化这“六个相统一”,做到既解决思想问题,也解决制度问题,二者同向发力、同时发力;既要立足当前、直面问题,又要着眼未来、登高望远,在解决人民群众最不满意的问题上下功夫,在加强统筹谋划、强化顶层设计上着力;既要用更高的标准、更严的管理和监督抓住“关键少数”,又要严格教育、管理、监督“绝大多数”;既要紧盯权从何来、权为谁用这个根本要害,又要咬住落实责任、敢于担当这个根本要求;既要把纪律挺在前面,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又要激励爱护,为坚持原则、脚踏实地的干部撑腰鼓劲;既要强化党内监督,坚持越往后越严,又要拓宽渠道,发挥群众监督、舆论监督作用。

——摘自易海云《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构建并完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特色公共管理学,既是我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的现实需要,又是我国公共管理学界具有学术自信的重要体现。

构建并完善中国特色公共管理学,形成具有中国原创性的公共管理范畴和理论,是时代发展的呼唤,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加速提升。中华大地上的伟大实践,为中国特色公共管理学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我国公共管理学者应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加快推动学科成长。应摆脱西方既有理论框架的束缚,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公共管理取得的实践经验,深入研究我国公共管理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全方位构建中国特色公共管理学。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体现原创性、时代性、专业性。

——摘自孙涛《在原创性时代性专业性上下功夫》

分享经济作为一种新经济新业态,特别是作为一种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新形式,要在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一个重要切入点就是融入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具体来看,这种积极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

减轻城镇发展对生态系统的压力。分享经济提倡只求所用、不求拥有,通过提高物品使用效率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因而有助于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消耗脱钩。

促进城镇发展更加高效、包容。当下人们讨论的分享经济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物质层面的共享,主要是指物品共享;二是人力资本层面的共享,主要是指服务共享和知识技能共享。将分享经济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够在此基础上扩展出第三个层面即自然环境层面的共享。

推动城镇治理创新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根据分享经济特点构建新型城镇治理机制,可以实现既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又鼓励创新、激发社会活力的综合治理目标,有利于推动城镇治理创新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摘自诸大建《将分享经济融入新型城镇化》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理论特色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坚持理论创新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