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自信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8-09-10 07:43李艳丰
关键词:践行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李艳丰

摘 要:继十八大提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后,习近平进一步提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树立文化自信,必须始终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凝心聚力,使文化自信成为构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的重要精神助力和价值保障。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文化自信就是空中楼阁,就会失去灵魂、内核和旨归;没有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就必然失去基石和保障,难以成为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最终又和谐统一,共同体现为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道路自信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自信。

关键词:文化自信;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099(2018)06-0119-09

继十八大提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后,习近平进一步提出文化自信。2014年3月7日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次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1]在文艺座谈会上,习近平说:“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①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②2017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更为全面深刻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习近平立意深远、高瞻远瞩,他不是从文化工作方面谈文化自信问题,而是从社会主义的道路立场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从国家意识形态层面来谈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树立文化自信,必须始终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凝心聚力,使文化自信成为构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的重要精神助力和价值保障。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文化自信就是空中楼阁,就会失去灵魂、内核和旨归;没有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就必然失去基石和保障,难以成为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当然,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最终又和谐统一,共同体现为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道路自信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自信。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与坚定文化自信的灵魂和旨归

习近平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核心价值观是“执政党根据国内外的新情况、依据本国文化传统和现实水平,明确思想文化建设的任务而总结和提炼出来的,同时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和推行,并在相当长时期内作为思想文化建设的战略任务。”[2]核心价值观作为主导性的文化价值取向与意识形态诉求,对全社会起着引领、召唤与指导的作用。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要想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精神,就必须倡导、培育和践行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没有鲜明独立、与本民族文化心理相一致的核心价值观,国家和民族就不可能形成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文化共同体,也就难以生存和发展下去。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国均重视文化强国战略,注重本国与本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建设。如新加坡为应对西方价值观的冲击,于1991年发表《共同价值观白皮书》,将传统东方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融合,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又保留和发展了自己的民族文化。1998年,韩国总统金大中提出“文化立国”战略,确定以低消耗、少污染、创新创意的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加以扶持,通过发展文化艺术,推动韩国价值观的建构与传播。我们在一波波的影视“韩流”中,可以明显感受到韩国的主流文化价值观与民族精神,如家庭至上、诚信知礼、爱国主义、民主法治、宗教宽容等。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上任之际就提出“俄罗斯新思想”的命题,新思想的内容包括:肯定民主原则和市场经济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同时强调以俄罗斯传统的價值观作为社会团结的思想基础,倡导爱国主义、强国意识、国家权威、社会互助精神等。总之,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灵魂和枢纽,是社会与国家独立发展的精神保障。中国共产党要想领导中国人民更快、更好地实现“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以及“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努力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漫长的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发展与培育起来的,是中国共产党立足市场经济与文化全球化的社会语境,结合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炼形成的政治文化价值,是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一项伟大铸魂工程。2006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2012年11月,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命题:“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同志的有关讲话精神,制定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深入阐明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和指导思想、如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等问题。“意见”指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 、诚信、友善是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2014年,习近平在同北京大学的师生座谈会上提出,青年人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艺座谈会上,习近平更为详细深入地谈到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核心价值觀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成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的独特精神支柱,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要号召全社会行动起来,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2016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站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强调要进一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

参阅:《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人民出版社单行本,第42页。在长期的理论与实践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本着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提炼总结、培育建构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视为中国公民教育、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中国精神建构与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内容与主导性价值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了国家、社会与个体三个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这个概括,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伟大中国梦而展开的强魄铸魂工程,离不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华民族既有优秀的传统文化,又有红色的革命文化,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优秀的文化形态涵养,孕育出独具民族特色、时代意识与中国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念,形成中华民族强大而坚韧的文化自信。所谓文化自信,主要指国家、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同,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刘林涛认为:“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身处其中的作为客体的文化,通过对象性的文化认知、批判、反思、比较及认同等系列过程,形成对自身文化价值和文化生命的确信和肯定的稳定性心理特征。具体表现为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坚定信念和情感依托,以及在与外来文化的比较与选择中保持对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可与信赖。”[4]文化自信说到底是价值认同的自信,即文化主体所置身其中的文化是否具有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价值,是否能够在社会发展中不断被激活,从而使文化表现出健康的生命力,并且在不同的文化交流与冲突中保持自己的文化价值属性、文化底色与文化品质。文化自信的核心是价值观自信,“任何一种文化体系的性质,都由其内含的价值观决定、表征;任何一种文化体系的魅力,都由其内含的价值观培育、彰显;任何一种文化体系的发展,也都由其内含的价值观规约、引导。价值观在文化体系中的这种独特地位与功用,决定了它在文化体系中的核心意义,也使得价值观的自信,成为文化自信的内核。”[5]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树立和坚定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必然要求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要精神基因,是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根本性价值,是构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心理结构与精神气质的灵魂和旨归。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树立和坚定文化自信的灵魂与内核,是中国共产党从治国理政、顶层设计的高度出发,以海纳百川的胸襟与情怀提炼形成的极具中国特色的核心价值。习近平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传统优秀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涵养的价值形态,“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形态和制度的价值表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关键与核心,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增强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充分展现着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树立和坚定文化自信的旨归,是文化自信的价值目的。树立和坚定文化自信,就是为了让国家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让社会走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让个人走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如果国家不从经济上走向富强,没有民主的政治制度,没有优秀的文化文明,没有和谐繁荣的国家形象;如果社会没有自由、平等、公正与法治,到处充满着奴役强权、剥削压迫,没有公平公正的法律制度和法治;如果个人没有爱国主义精神,没有敬业务实的精神,没有诚信友善的道德,那整个国家必将陷入价值混乱的境地,又怎么可能构建起文化自信?“核心价值观决定了文化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决定了一个国家发展道路和理论的选择,决定了一个国家制度的设计和完善。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体系失去了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放弃了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和主导权,必然会失去对文化的引领作用,必然失去文化自信,必然导致社会价值的迷茫,道德规范的失序和社会的动荡不安。”[6]文化自信是承载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价值共识的精神依托,它需要深厚的价值内容来支撑,需要明确的价值目标来指引,需要核心价值的涵养来丰富其文化的精神与灵魂。“价值观自信与文化自信、与成就文化上的强国之间的这种内在关联,启示我们在文化强国建设的进程中,要把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价值观自信摆在战略位置,强劲地确立起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价值观主轴,夯实我们走向文化强国的价值观基础。”[5]只有不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夯实我们文化强国战略的价值观基础,才能树立和坚定文化自信,最终保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

二、文化自信: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石和保障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国运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阅:《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人民出版社单行本,第40-41页。一个国家和民族是否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发展进步,在于其是否有可以传承、依托的文化资源、文化精神和文化价值,是否有坚定的文化自信。作为一种稳定的文化心理特征,文化自信是对本民族文化价值和文化生命力的充分肯定与高度认可,这种对自身文化信念和情感的形成,是文化主体在对多元文化客体进行文化认知、文化比较、文化反思和文化选择的基础上,形成本民族的文化认同和文化信念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是文化自信的凝练与提升,是文化自信的灵魂与旨归。文化自信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石和保障。如果不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国家和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有可能面臨被虚无化和流失的命运,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新文化就难以得到全面、持续、健康的发展。如果不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就难以得到科学理性的提炼、彰显、培育和践行,我们就有可能受到西方文化价值观的蛊惑和引诱,从而不自觉地成为西方文化价值观的盲目追随者。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效回应西方普世性价值与历史终结论等意识形态话语的挑战,粉粹西方对中国的意识形态攻击与文化殖民,关键在于能否树立和坚定高度的文化自信,进而培育和践行有中国特色、中国精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提出文化自信的命题,首先在于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也最有底气提振、彰显文化自信的民族。习近平说:“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7]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根源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价值精髓,成为提炼、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资源,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价值,“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基础。”

这些具有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印记、精神体验与情感结构的传统文化价值,如源头活水般不断贯注到中国人的精神血脉之中,成为推动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建构中国核心价值、弘扬中国精神的重要文化价值资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改革创新,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包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互助奉献以及效率、公平、竞争、开放等在内的时代精神。这些文化形态蕴含着本民族丰富的文化价值,为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理性传承,中国精神的建构以及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培育和践行提供了宝贵的文化精神资源,使得我们的民族和人民能够形成共同遵守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进而形成文化自信与价值观自信。其次,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 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不管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年代,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与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方向,通过继承和发展传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不断改革创新,形成了中国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为世界政治、经济与文化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中国模式与中国方案。这种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最终涵养、化育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文化自信是构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精神桥梁,是坚持价值观自信的文化根基,是构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文化领导权的政治保障。习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参阅: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2016年11月30日),人民出版社单行本,第6页。之所以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基本的自信,是因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都离不开文化自信,而是必须立足文化自信的根基和土壤,通过文化实践活动实现其价值的播撒、传播与实现。如果我们把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视为政治与意识形态的价值自信,那么如何实现将这种政治意识形态的价值自信融贯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血脉之中,化育成为民众自觉遵循的政治文化伦理与日常行为准则,则需要靠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以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文化治理、实践、实现民众对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的文化认同。没有文化自信的价值引导,没有文化治理实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培育和践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就有可能成为上层建筑领地的抽象说教,难以转变成为广大人民内在的价值信仰。就此而言,文化自信可以说是更基本、更基础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广泛、更持久的自信。一方面在于,文化自信作为一种精神价值的自信,既由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所奠定和保障,又与一个时代的哲学和社会科学等的发展密切相关,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的结果。没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涵养,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作为精神价值的自信,广泛渗透于经济生产、政治实践与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社会行为之中,甚至弥散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文化自信作为一种精神价值的自信,可以说深植于民族的历史长河之中,是优秀价值的积淀、培育、彰显和实现的具体文化表征。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倡导树立和坚定文化自信,正在于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有伟大的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优秀的文化形态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不断获得传承、创新和发展,进而形成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同时,这种文化自信又进一步成为引导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的持久精神动力与价值支撑。文化自信是更深厚、更深沉的自信,是因为文化自信的涵养、树立和坚定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积累、涵养与培育的结果。文化自信作为一种精神价值的基因和血脉,一旦形成就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民众自觉遵守的价值操守与文化准则,甚至内化为和谐良善的文化习俗,以集体无意识的方式绵延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之中。就此而言,文化自信又是更深厚、更深沉的自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提振、坚定文化自信的灵魂内核与价值旨归,文化自信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石和保障。文化自信作为国家、民族文化精神的总体性结构,从历时性层面讲,它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涵养而成,凝聚着不同时期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与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正是这种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与独特的精神标识,构建起中华民族坚强的文化自信,支撑起国家与民族的精神脊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与灵魂、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主要精神价值、中华民族伟大文化精神的当代表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培育而成的、具有中国特色与当代性意识的文化价值观。没有文化自信这个基础和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就失去了空气和土壤,就有可能沦为抽象、空洞的政治宣传与道德说教,也就难以担当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重任。从共时性层面讲,文化自信涵盖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道德、文化、市民生活等多重维度,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并非只谈精神文明,而是始终坚守“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辩证法”。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促进的结果。文化自信作为构筑社会主义政治信仰与意识形态结构的精神力量,如盐溶于水一样融贯在社会经济、政治、社会、道德与文化实践以及市民生活之中。文化自信既是政治信仰的忠诚宣誓,又是文化权力的民主表现;既是意识形态的坚定捍卫,又是个体精神塑造的自由选择;既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的伦理标准,又是市民社会文化生活的道德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自信的灵魂与内核,是文化自信的总体性、理想性与科学性精神价值的集中表现与理性传达。文化自信最直接、最根本、最科学地表现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中国特色”,是我们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基石。所谓中国特色,就是中国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中国模式、中国方案、中国气派与中国精神。从外在层面而言,中国特色表现为中国社会主义独特的道路特色、理论特色与制度特色。从内在层面而言,中国特色又表现为中国文化特色与价值特色,主要可以概括为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文化自信内在地涵摄着中国的道路特色、理论特色、制度特色与文化特色,凝聚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没有文化自信,中华民族的精神与魂魄就有可能被他者奴化,就可能跟着别人亦步亦趋,盲目附和西方的道路、理论与制度与价值观,就可能丧失中国自身的本根性文化心理与价值信念,也就难以构筑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就此而言,文化自信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中国特色”的价值基石。习近平指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9]只有始终坚持文化自信,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鲜明的“中国特色”与中国精神。

文化自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保障。没有坚定的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难以转换成为中华民族共同遵循的政治信念、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难以实现其凝心聚力的意识形态功能。文化自信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保障,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文化自信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意识形态保障。树立和坚定文化自信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意识形态宣传、思想教育与文化建设等方式,弘扬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进而构筑社会主义的文化领导权。只有掌握了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保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属性与功能。只有始终坚持高度的文化自信,不断推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革命文化的继承弘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发展,高扬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化、中国化、大众化的旗帜,凝心聚力构建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获得意识形态的保障。其次,文化自信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体制保障。文化自信是经济、政治、法律、理论与意识形态、伦理道德与价值观、文化与文艺审美精神等在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总体性沉潜和集体性表征,是社会主义先进体制文化与制度文明的精神样态。文化自信既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践、政治与法律制度、理论与意识形态、文化与文艺审美精神价值的共同涵养和建构,同时又作为一种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不断推进社会主义体制的健全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必须有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与文化体制作保障,必须通过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法律与文化实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贯到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之中去。最后,文化自信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实践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又是中国人民物质与精神实践的行为准则。要想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广大人民现实生活的价值操守,并在知行合一的实践中发挥价值引导的精神力量,就必须始终坚持文化自信,始终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法律、伦理道德、教育、文化与文艺审美实践等活动中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充盈于中华民族的天地之间,内化成为中国人民普遍遵循的集体文化心理。就此而言,文化自信又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了实践保障。

三、凝心聚力: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提炼和总结出来的、反映中华民族总体精神与价值观念的集体意识和文化伦理,是指引中华民族不断推进“四个全面”、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精神支柱与意识形态保证。文化自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基石和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自信的灵魂和旨归,二者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之最后实现的宏大历史叙事之中,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与中国人的社会日常生活中贯彻落实。没有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就会失去基石和保障,难以成为主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日常生活伦理的核心价值;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就缺失了灵魂和旨归,就有可能沦为抽象泛化的意识形态说教,难以生成具体可行的精神与实践力量。因此,我们在反思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辩证关系的同时,又要立足于具体的经济、政治、文化与制度实践,让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发挥凝心聚力的功能,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在具体的经济、政治与文化实践活动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使文化自信的总体性精神力量化育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精神内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践行焕发出文化自信的崇高光辉。习近平指出:“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能否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10]习近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视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铸魂工程。是否能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与中国梦的伟大实现。

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与文化发展的整体性规划与宏观设计,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总体性表现。如果我们把文化自信视为一种总体性的文化心理结构和意识形态图景,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国家与民族的整体性价值目标在社会与个体层面的具体彰显。首先,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并非是单纯的意识形态话语实践,而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制度、法律、教育、道德伦理、文化宣传、文艺审美精神全面发展相关的顶层设计方案。树立与坚定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水平,实现国家富强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就是要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民主与全面依法治国;就是要不断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实现教育的公平公正;就是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建设,形成社会主义道德伦理与审美文化的新风尚、新气象、新精神、新价值。其次,要从意识形态与文化领导权高度来构建文化自信、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曾多次谈到意识形态建设对治国理政的重要性,“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11]加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除了要抓好新闻舆论宣传、强化政治意识外,还需要坚定不移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化、时代化与中国化发展。文化自信作为中华民族深沉、稳定、普遍的文化心理意识,应始终融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理路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纽带与国家的思想道德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价值取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彰显。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发展,必须始终围绕中国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科学建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体系与实践路径。最后,加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的发展与文化软实力建设,从治国理政的宏观层面出发,强化理论话语体系建设与文化软实力建设,实现用科学理论提振文化自信、用审美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形态目的。习近平指出:“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

参阅: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6年5月17日),人民出版社单行本,第6页。总之,习近平从治国理政的顶层设计高度,强调了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指引。

习近平既从宏观的意识形态结构层面强调了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体意义,又兼顾到文化自信的心理特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体验性质。习近平说:“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12]“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成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的独特精神支柱,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要号召全社会行动起来,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所谓教育引导,就是要在文化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通过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成为青少年的文化修养与行为准则。要突出对党员干部、青少年、社会公众人物等重点群体的教育,要根据不同社会群体的身心发展特点、职业特征、社会责任意识,对其展开分层次、分阶段、分场合的价值引导。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国民教育全过程,搭建社会、学校、家庭一体化教育互动平台。舆论宣传就是通过新闻媒体、网络媒介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与内涵进行广泛传播,形成强烈的话语传播与接受效应。文化熏陶就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的理论话语体系,强化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头脑。加强文化治理的理论与实践,提升文化软实力,用优秀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影响人、陶冶人。加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坚持文艺的审美标准和社会效应优先原则,坚持为人民写作的文艺宗旨。“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应该用独到的思想启迪、润物无声的艺术熏陶启迪人的心灵,传递向善向上的价值观。”

参阅: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2016年11月30日),人民出版社单行本,第17页。实践养成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经济、政治与文化实践中的具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抽象的观念,而是需要在具体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实践中转化成为社会的道德风尚与个人的文化习俗。制度保障就是通过社会主义的各种制度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转化为具有刚性约束力的法律规定,用法律来推动核心价值观的建设。”[10]111习近平高度强调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观运作机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转化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引导。

树立和坚定文化自信,培育、弘揚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我们不断推进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充分发挥文化治理在提振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主导功能。习近平指出:“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13]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首先,要重视文化制度、文化政策建设,在把握好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关系的基础上,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要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城乡文化公共服务设施、机构与平台的发展,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公共财政对文化服务行业的投入,推动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机构的建设与普及,促进文化惠民工程的繁荣发展。其次,要重视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有制度建设、政策引导、财政支持与市场保障。强化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平衡好文化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重点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媒介出版、广告演艺、文化会展、数码动漫等新兴文化产业,在文化产业的生产经营、传播接受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理念与价值内涵,通过发展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国的文化自信。最后,要运用多样化的文化治理实践,让人民群众在文化消费与审美活动中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染和陶冶。比如,在影视节目制作中自觉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元素,举办大型文艺汇演、音乐会、运动会、文化展览等活动,让人民群众在轻松愉悦的日常审美实践中感受到核心价值观的浸润。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营造宽松和谐的文艺氛围,推动文艺的创新性发展,用文艺审美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话语、表现中国精神,通过文艺精品来铸造人的灵魂,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弘扬核心价值观的目标。努力营造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构建文化传播交流的国际平台,大力培育和组建更多具备制作、运作能力的国际性团队,培养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导演、作家、艺术家等,使他们具有面向世界传播国家价值观的专业技能与文化情怀,提升国家文化自信与价值观自信。总之,要深刻认识到文化软实力建设与文化治理实践对提振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性作用,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宽松和谐、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中感受到文化自信的精神动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感染。只有凝心聚力、强魄铸魂,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培育、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构建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形态,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朝着持续、稳定、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 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N].贵州日报,2014-03-10.

[2]胡敏中.价值·公共价值·核心价值[M]. 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16:99.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6.

[4]刘林涛.文化自信的概念、本质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6(4):21-24.

[5]沈壮海.文化自信之核是价值观自信[J].求是,2014(18):41-42.

[6]任新民,马喜梅.试论历史规律与文化自信[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26-31.

[7]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6-07-02.

[8]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

[9]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

[10]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M]//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07.

[11]习近平.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M]//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36.

[12]习近平.在上海考察时的讲话[M]//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18.

[13]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M]//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98.

(责任编辑:杨 洋)

猜你喜欢
践行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弘扬遵义会议精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大力弘扬“东汽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