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巴山轮会议”

2018-09-10 07:22高尚全
全球化 2018年8期

摘要:1985年9月2日至7日,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体改委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银行三家名义联合举办的“宏观经济管理国际讨论会”,在重庆开往武汉的“巴山号”旅游船上召开,简称“巴山轮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外国专家和学者们,结合东西方各国宏观经济管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对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发表了各自的看法,提出了不少好的意见,对我国改革和发展有借鉴的意义。即使现在看来,当时讨论的很多基本观点仍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巴山轮会议 宏观经济管理 经济体制改革 国际研讨会

作者简介:高尚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

1985年9月2日至7日,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体改委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银行三家名义联合举办的“宏观经济管理国际讨论会”,在重庆开往武汉的“巴山号”旅游船上召开,简称“巴山轮会议”。这次会议,一些国内外经济学家提出了不少好的意见,对我国改革和发展有借鉴意义。

在巴山轮上召开的“宏观经济管理国际讨论会”,有60余位中外重要经济学家和官员参加,他们是: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198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托宾(James Tobin),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格拉斯哥大学名誉校长凯恩克劳斯爵士(Alexander Cairncross),联邦德国证券抵押银行理事长埃明挌尔(Otmar Emminger),匈牙利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部主任科尔奈(Janos kornai),英国牛津大学安东尼学院高级研究员布鲁斯(Wlodzimierz Brus),南斯拉夫政府经济改革执行委员会委员、斯洛文尼亚艺术与科学院通讯院士巴依特(Aleksander Bajt),美国波士顿大学经济学教授、韩国财政体制改革委员会顾问琼斯(Leroy Jones),日本兴业银行董事、调查部部长小林实等,还有世界银行驻北京代表处主任林重庚、世行官员亚德里安·伍德;中国方面的国家体改委党组书记安志文、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总干事薛暮桥、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总干事马洪、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国光、国家体改委副主任童大林,笔者以及杨启先、洪虎、项怀诚、郭树清、楼继伟、吴敬琏、赵人伟、张卓元、周叔莲、陈吉元、戴园晨、宫著铭、王琢、田源、吴凯泰、李克穆、李振宁等。这次会议的具体组织者是时任国家体改委副主任的笔者和世界银行驻北京代表处主任林重庚。

1985年8月31日,国务院总理在中南海会见了将要上船的外国经济学家,中方参加的有安志文、薛暮桥、马洪、童大林、刘国光以及笔者等。总理重申中国经济改革的方向与目标是坚定不移的,而对于改革步骤则要慎重和稳妥。他说,城市经济改革的任务相当艰巨,企业经营权扩大之后,宏观管理如何与之相适应还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中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因此,在增强企业活力的时候,要逐步建立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包括商品市场、金融市场和劳务市场等。国家对企业的管理要逐步由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间接管理为主,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来调节和控制宏观经济,以便更好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此次会议,外国专家和学者们结合东西方各国宏观经济管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对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一、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长期目标

专家们认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中长期目标和比较具体的近期措施。对于改革的中长期目标,匈牙利著名经济学家科尔奈教授分析认为,当今世界各国的宏观经济管理模式,基本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通过行政手段协调,一类是通过市场机制协调。在前一类中,又可分为直接行政协调和间接行政协调,在后一类中又可分为完全非控制的市场机制协调和宏观控制下的市场机制协调。第一类即行政手段协调的特点是,企业与国家之间存在着从属关系,经济活动主要依靠纵向的信息流和集中化的决策进行协调。第二类即市场机制协调的特点是,企业与国家之间不存在从属关系,经济活动主要依靠横向的信息流和非集中化的决策进行协调。

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改革的目标模式,主要指对国有企业的管理,科尔奈认为可以选择间接行政手段协调,也可以选择宏观控制下的市场机制协调。这两种模式都要求基本取消指令性实物计划指标,企业的经济活动主要是由国家通过经济手段进行控制。两者的主要区别是,宏观控制下的市场机制协调是由国家通过制定统一的、稳定的经济调控措施和经济法规,对企业进行管理,企业必须依法办事,不再依赖于纵向的行政保护和照顾;间接行政手段协调,虽然国家也规定了一些经济调控措施和经济法规,但通常都不是很有效的,企业最终还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向国家纵向管理机构讨价还价,企业的盛衰与存亡仍然依赖于纵向的行政保护与照顾。匈牙利的改革之所以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效,主要是在选择两种目标模式之间长期处于两难境地,企业同国家之间继续处于讨价还价的“软预算约束”状态。因此,改革者可以在两种模式中选择其一。他倾向于第二种模式,但认为必须相应创造出三个方面的条件。一是果断地进行价格改革,以保证价格比价的正确。二是严格地执行各种经济法规,使企业必须承担最后的经济责任。三是逐步开放资金市场,作为经济活动的中介环节。科尔奈教授还认为,由于社会主义构建的性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计划的作用和社会道德标准和资本主義都不相同,采用这种模式与西方的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

美国的琼斯教授则认为,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市场不发达、不完善、作用有限,单纯用行政手段调节或市场机制调节,都可能失败。中国应选择一个二者相结合的模式,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在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的领域,政府就不必干预;如果市场竞争还是潜在的,政府就应采取措施促进竞争;在还没有竞争的条件下,政府就应有选择地进行行政干预。波兰的经济专家布鲁斯也认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关键是要为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创造充分的条件,但市场不是万能的,要克服市场失灵,计划还有其必要的指导作用。

关于改革的方法和步骤,外国专家和学者们认为,对国有企业来说,中国的经济管理体制现在还处在从直接行政手段协调向间接行政手段协调过渡的阶段。如果要达到宏观控制下的市场协调模式,还需要有一个长期的过程。改革的方法,首先是要尽可能采用间接的行政手段,如金融货币、财政税收等,对经济进行控制和调节,在必要时辅之以直接的行政手段调节。对改革的步骤,在讨论中有不同的看法。布鲁斯主张,要从中国的现状出发,分阶段向最终目标过渡,在不同时期对不同的经济部门可以用不同的办法管理,有的用新办法,有的暂时用老办法。科尔奈认为,对改革的步骤问题简单化了不行,有的领域如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在公有制为主的条件下,实行所有制的多样化,鼓励发展跨行业、跨地区的联合所有制和不同经济成分组成的股份制等,要分步进行。有些领域的改革,如改革计划体制、价格体系、工资制度和金融体制等,应该是一揽子同时进行。英国经济专家凯恩克劳斯则认为,改革若要一揽子同时进行,必须是在总供给和总需求比较平衡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但进行改革的国家,往往开始时都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因此改革应当一步一步走,采取渐进的逐步过渡的办法。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统制经济过渡到采用宏观控制需求的经济体制,大概花了9年的时间,其中对外汇的控制一直延续到1979年才取消。

专家们认为,在当前中国经济需求膨胀的情况下,对经济管理采取一些直接行政控制是需要的,如对信贷规定限额、控制工资的增长幅度和控制外汇的使用等。但是应当看到,这样做也存在某种实际的危险,即容易把这种临时性解决问题的措施,变为永久性的管理办法,回到权力过分集中的体制,脱离改革的正确方向和目标。

二、关于宏观经济间接管理的主要调控手段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要实现宏观控制下的市场机制协调模式,国家对企业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控制必须放开。与此同时,必须加强宏观经济的间接控制,其核心是要有效控制总需求的合理增长,相应地建立和完善各种间接管理的调控手段。归纳会议讨论的意见,主要是要改革和完善金融货币、财政税收、收入分配、国际收支和计划等方面的体制。

1.金融货币

专家们一致强调,完善金融货币制度,在宏观经济间接管理的调控手段中具有关键的作用。为了充分发挥金融货币手段的应有作用:

首先,要建立广义的货币总量指标或基础货币指标,作为控制总需求的重要手段。其次,要健全与改进准备金的制度。第三,要充分发挥利率的调节作用。第四,要建立完善的银行体制。中国的中央银行要独立于政府之外是不可想象的,但保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银行是必要的。不能将中国人民银行变成计划、财政部门的货币管理单位和出纳机构。同时,要逐步建立一个在中央银行控制下的,由各种专业银行、地方银行等多种银行形式组成的银行体系。对中央银行以外的其他各种银行,要逐步实行企业化,并通过它们的竞争来更好地发挥金融手段的作用。

2.财政税收

专家们认为,预算是宏观控制的有力手段。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主要有两类:一是直接影响,即政府依靠银行贷款弥补财政赤字。政府的财政政策,可以是紧缩的,即增加税收、减少支出;可以是扩张性的,即增加支出、减少税收;也可以是中性的,即通过发行公债来解决政府财政赤字。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存在密切的关系,必须结合起来使用。与会专家一致强调,在任何情况下,财政赤字都不能转嫁给银行,不能靠发钞票弥补,主要应该通过发行债券解决。

3.收入分配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指出,工资增长过快,消费需求过度膨胀,是导致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和部分东欧国家经济困难和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原因。西方国家一般采用的工资增长率由通货膨胀率加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幅度确定,现在证明这不是一种好办法。因为,通货膨胀率和劳動生产率的增长都很难事先准确预计,工资增长以此为基础,实际是为未来的通货膨胀率定下了基础,必然造成工资与通货膨胀螺旋式上升的局面。这种教训,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制定收入分配政策时,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4.国际收支

英国经济专家布鲁斯提出,控制对外经济关系同控制投资与控制收入分配,是进行国家经济计划管理的三个不可缺少的因素。控制对外经济关系,不是要垄断对外贸易,而是要使国家保持应有的支付能力,以利于在经过评价和过滤后,有选择地把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引进来,为我所用。

专家们认为,为了保持国内经济增长、维持就业和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可以有计划地对外借款,也可以在外贸经常账户上保持合理的逆差。因为,利用外资来保持一定的投资水平和利用外资来保持较好的生活水平,二者的性质是不一样的。但必须充分重视外汇使用的效益,以保证今后有偿债的能力。

5.规划与计划

法国经济专家阿尔帕特提出,实行宏观控制下的市场调节,除了需要很好运用上面几种调节手段以外,如何运用好规划与计划手段也是一个重要方面。特别是在半发达国家,运用计划来减少“不确定因素”和对市场进行综合性研究,促进技术革新和产业结构调整,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计划有两种。一种是与市场相对立的计划,这种计划是指令性的,是经济集中化的手段;另一种是市场中的计划,是非指令性的,是经济非集中化的手段。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把上述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中国的某些经济活动,如基础设施、交通运输、能源工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等,国家还应当控制和承担责任。这样,才能使产业结构的变化适应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需要。但这些企业的生产经营,必须由企业自己进行非集中化的决策。凯恩克劳斯认为,指令性计划对解决短期短缺是有效的,但如果不平衡是长期的,还是应该通过调整价格或税收来解决。如果指令性计划用得不当,有可能打击生产的积极性,导致生产恶性循环。对于经济活动的指导,只能主要靠协议、说服和磋商,依靠极权式计划的粗暴强迫是不可取的。

三、关于实行宏观经济间接控制的必要条件

与会专家和学者指出,宏观经济间接控制的影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微观经济单位的反应。在实行间接控制的情况下,如果企业对利率、税率、汇率、工资、价格等,不能做出灵敏的反应,宏观经济的间接控制手段就不起多大作用了。因此,必须下决心创造能够促使企业对宏观经济间接控制手段做出灵敏反应的各种外部和内部条件。

1.要建立比较完善的市场体系

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实行宏观经济的间接管理,必须有比较完善的市场条件,特别是要建立健全商品市场与资金市场。要全面开放商品市场,包括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开放商品市场并不等于政府什么都不管,政府还要运用各种间接经济手段,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来影响和引导企业的经济活动。然而,政府所采取的措施,必须有利于竞争和保持市场的统一和灵活性。布鲁斯认为,南斯拉夫经济中出现的严重困难,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由于全国8个行政地区各自为政,相互分割封锁,没有一个统一的市场所造成的。

专家们普遍认为,开放商品市场必须同时开放要素市场。没有一个正常的要素市场,特别是金融市场,就不可能有一个正常的商品市场。目前,中国除了必须建立发达的银行体系外,建立股票市场可能还不到时候,但建立债券市场的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在开放商品市场的同时,逐步发展债券市场。托宾则认为,中国不仅可以开放债券市场,还可以考虑开放股票市场。

布鲁斯还指出,中国在相当程度上没有劳动力市场,影响着对未来改革目标的考虑。苏联在劳动力的流动方面比中国灵活一些。这个问题值得中国考虑。

2.要积极果断地进行价格改革

多数专家认为,要建立完善的商品市场,必须放开商品价格,改变价格扭曲的状况。为此,必须把结构性物价调整引起的价格上升与通货膨胀加以区别。只要合理控制货币供应总量,把实物产品的价格放开,并不会引起价格的全面上涨。控制价格,关键是要控制三种战略性价格,即资金价格(利率)、劳动价格(工资)和外汇价格(汇率),而不是控制实物产品的价格。世界银行的经济专家林重庚指出,在中国当前经济增长率较高的情况下,应当抓紧时机,果断地改革物价,核心是改变用行政手段来确定价格的办法。用行政手段来调整价格体系,不仅需时甚长,而且很难达到应有的效果。

对于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中存在的一种商品两种价格的状况,会上有两种不同的评价:科尔奈认为,商品价格是相互依赖的,一个环节不合理,很快会传到其他环节。一部分是市场价,一部分是行政价,价格不可能发出准确的信号,很难解决企业软预算的问题。而布鲁斯则认为,中国对生产资料实行“双轨制”价格,可能是一种有用的发明。因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还只有消费品的两种价格,没有实行过生产资料的两种价格。这种办法,有利于从一种价格体系,过渡到另一种价格体系,成为由行政官员直接定价平稳过渡到市场定价的一种桥梁。但应当意识到,它不是尽善尽美的,最重要的是,实行“双轨制”价格的时间无论如何不能太长。

3.要实行多样化的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

布鲁斯提出,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有制企业对经济发展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这是应当肯定的,但也应当看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也有使所有制多样化的必要性。因为,至今还很难证明,一种所有制形式与另一种相比有绝对的优越性。

所有制的多样化,应当即包括国有经济,也包括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给集体经济以充分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地位。对于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上既可以采用传统的形式,也可以有新的形式,如实行联合经营和股份制等,会更有利于经济发展。

4.要给企业以必要的独立性

专家们提出,国营企业也可以有比较高的效益。必需的条件:一是要赋予企业以必要的独立决策权力。企业不但要有日常经营活动的决策权,而且要有必要的投资决策权。二是要使企业有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不仅在国内同一行业内要互相开展竞争,取消垄断,而且在可能条件下要与国际竞争。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和保护,不使任何一个竞争者受到特殊照顧。企业若长期经营不善应予以改组或倒闭。补贴不但对国营企业,甚至对私营企业,都只能是“安眠药”,而不是“补药”。财政部完全可以把这种钱节省下来。三是要把国有企业置于公众监督之下,使企业不致因自己的利益而损害国家、社会和消费者的利益。

与此同时,要改变政府机构管理企业的职能和办法。政府机构对企业的管理,可以参照跨国公司的经验,主要是:①任命总经理,②下达明确的目标,③监督企业的经营活动,④行使奖惩制度,⑤提供必要的资金和作出投资决策,⑥作出长期的协调计划。除此之外,其他什么都不要管,让企业自行决定。对国营企业,可以实行董事会制度。董事会应由代表国家利益、职工利益和消费者利益三方面的人士组成,其中代表国家利益的人应占多数。为使领导人的行为符合全局的利益,他们的工资、奖金应当由国家决策。经营不善的应随时予以撤换。

5.要建立健全经济信息与经济监督系统

专家们普遍认为,要管好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开放经济,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系统是刻不容缓的任务。托宾表示,他1972年访华时就曾经提过这样的建议,此时还要再一次建议。如果没有可靠的统计资料和经济分析为基础,就不能作出准确的经济预测和正确的宏观决策。阿尔伯特也强调,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随着信息的发展而发展的,必须把经济信息与经济计划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离开准确的信息所制定的计划往往都是盲目的计划。

为了保证宏观经济间接管理各种调控手段的有效实施,专家们还提出,必须加强有关的经济立法,建立全国统一的会计制度和独立的审计系统。没有一个全国一致的会计制度,对企业的经营成果就很难作出准确的评价,社会资源的分配就难以取得良好的效益。没有严格的审计制度,就不可能防止企业的欺骗和违法行为,经济法规也无法得到认真的贯彻执行。

现在回过头来看,30多年前讨论的这些内容,对当时的改革、对我们一路走来的改革实践有很重要的意义,即使现在看来,当时讨论的很多基本观点仍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笔者之所以如此看重这次会议的价值,是因为当时我们缺乏经验,而像中国这么大的国家,搞改革是史无前例的,所以多听听各方意见和建议是很有益的。而事实也证明了这次会议的价值所在。

责任编辑:谷 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