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增长探讨

2015-01-04 07:20侯丽平
现代经济信息 2014年24期
关键词:经济体制改革所有制经济增长

侯丽平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一直是国家与政府最重要的议题。经济体制改革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影响,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我国经济体制与社会发展的适用性渐渐降低。这就意味着我们应尽快发展新的改革路径,否则中国的经济增长将难以为继。本文总结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宝贵经验,分析了经济体制改革中相关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且探讨了现阶段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遇到的阻力与障碍。

关键词: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增长;市场体系;所有制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2-00000-02

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伴随着制度的变迁,唯物主义理论向我们证实了制度变迁发生的必然性。劳动分工程度决定了社会的生产能力与交易规模,所以说它可以看成是生产力的一种表现。制度是对人或组织的一种约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它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制度变迁就是生产关系的改变。新制度是在旧制度的基础上建立的,是一个新的、更为宽松的规则集,它摆脱了旧制度的种种限制,从而使生产力得到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效率终有一天会降低,进而对劳动分工产生束缚,影响生产力的发展,这个时候就要求新制度的诞生,我们可以看作是制度变迁的结果。计划经济体制使中国的制度严重僵化,效率十分低,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负面作用。农村生活水平低,农民的温饱问题甚至难以解决;企业主要以国有企业有为主,存在制度僵化、政企不分、管理混乱等诸多问题,生产效率极其低下;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严重不足,经济发展动力缺乏后劲。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一、经济体制改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民具有了土地的剩余索取权,也就是说农民将农业税交付给国家以后,剩余部分则归自己完全支配。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农业税是定值,所以说土地的产出越多,农民的收入就越高,这样农民就有了劳动积极性,主动想方设法提高粮食的产量。当然,随着农业制度的不断改变,现在国家不仅取消了农业税,还对农业用地发放补贴,这也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从另一主面看,国家实施农产品市场化及保护农产品价格,这样农民就能得到更多的收益和保障,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非常高,粮食产量也会随之而增长。粮食产量的增加,就意味着经济的增长。

(二)市场体系的建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较完善的市场体系,市场经济逐步走向成熟。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竞争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市场竞争是高效的,会带来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而随着竞争的减弱,社会经济的效率也会逐渐降低。价格和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利用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市场资源得到更充分的配置,资源回报率最大。如果是在计划经济下,由国家规定价格,资源的回报率将大大降低。所以说,市场经济下,资本和劳动的收益率较高,同时资本和劳动的投入也会变得更多,总产出增加,促进了经济增长。另外,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具有技术优势的企业会获得规模报酬,如汽车行业巨头大众公司,以显著的技术优势占着汽车业的头把交椅,旗下的系列产品以品质和销量赢得了消费者的信赖,所以大众公司的利润是所有汽车行业最高的。在利润的驱使下,企业会积极进行技术创新,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加快了技术进步,使投入的产出更多。

(三)国有企业改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是国有的,企业没有自主权,产品质量好坏、经营状况优劣等都不会影响生存,也就是说即使是亏本经营,它也会一直存在下去。这种状态会使国有企业缺乏竞争意识,不考虑利润的最大化,资源配置效率极低。市场经济体制下,政企分工,实行权责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有了自主权,实现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企业会将全部精力用于安排生产和经营管理上,从而实现利益最大化。如果企业得不到预期的利益目标,就很可能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出局。国有企业的改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解决了生产力过剩问题。计划经济下国有企业的人员队伍臃肿,存在一定的生产力过剩,改革之后,拥有了一定的利润自主权和索取权,在完成相应的任务以后,还可以通过额外生产提高利润。这样国有企业就与普通企业一样,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不断增加投入的产出效率。二是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市场经济以竞争为基础,如果企业的竞争力低下,必然会被市场所淘汰。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国有企业并没有任何优势可言,只能通过改进生产、技术创新的途径提高竞争力。

(四)所有制的改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所有制改革主要指的是公有制经济向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转变。随之改变的是产权问题,由国有和集体产权向私人产权的部分转变。私人产权具有排他性、可分割性、可让渡性与清晰性,这些是国有和集体产权所没有的。私人产权的这些性质决定了它的产权流向,经济效率是最高的。国有和集体产权的效率较低,而且在交给个人经营时还存在委托-代理的问题。所以说,实施所有制改革以后,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率。

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遇到的问题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问题

我国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有30多个年头,一开始确实对推动经济增长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目前农村经济增长却出现了瓶颈。2000年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明显滞后,为了改善农村收入,我国于2006年废除农业税,同时实施农业财政补贴,这些举措将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但事实上并没有解决农村发展缓慢的现状。农村经济增长相比城市要低得多,城乡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这与我们的共同目标产生了很大差距。当前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农村土地利用率不高,许多具有劳动能力的农民放弃了对土地的有效利用,转向非农业方向发展,使农业产出水平降低。同时传统的分散经营方式大大降低了农业资本的使用效率,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步,使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滞后。

(二)市场体系建设方面的问题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已初步建立,但与之匹配的法律法规体系却并没有与时俱进。随着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也十分重视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但无论如何也无法赶上经济发展的节奏,迄今为止我国法律法规体系仍然存在诸多不足。首先,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足。知识产权问题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不存在问题,因为当时的经济实力较大,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反而有利于技术扩散,从而对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弊端也日益显现出来。技术创新需要付出巨大的人力、财力,然而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获得的技术成果,却被别人拿走,付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使他们丧失了创新的动力,严重阻碍了我国的技术进步。其次,市场监督乏力,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绝。这是违反市场规律的行为,一方面厂商不愿在实体经济上进行投资;另一方面缺乏生产优质产品的动力,这些对于技术进步都是不利的。

(三)国有企业改革方面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济效益蒸蒸日上,目前国有企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是非常大的。然而国有企业同样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提高企业的效率。首先,国有资产流失严重。目前我国在国有资产的管理上还存在很大的漏洞,国有资产的处置存在巨大的风险隐患。如贱价出售、非法占有等行为使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导致没有流向最大化的用途,产出达不到最大化水平。其次,一些国有企业凭其垄断优势,避免了与其它企业的竞争。如中石油和中石化,这两个巨无霸的国有企业本应该拥有十分先进的技术,但事实上中国的石油品质远远不如欧美国家,不是出产的油不好,而是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正是因为在国内独一无二的垄断地位所致。这些问题阻碍了国有企业的技术进步,同时也阻碍了中国的经济增长。

(四)所有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所有制改革已经走得很远,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高。但是,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仍然不可小觑,它仍然控制着许多重要的经济部门,所有制改革仍然需要进一步深化。公有制经济依靠特殊地位,可以较低成本获取土地、资本等投入要素,使这些要素无法流向可以最大化其价值的用途;公有制经济产权的缺陷性,对经济发展不利;公有制经济中容易出现委托-代理问题,从而降低资源配置效率。

三、结语

总之,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的技术进步,降低了投入的产出效率,进而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针对不利因素,制定有效的措施,以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文强,严明义.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基于多维结构约束效应的视角[J].经济问题探索,2014(3):15-21.

[2]乔榛.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改革动力研究[J].学习与探索,2014(5):78-84,2.

[3]杨林生,杨德才.经济增长绩效的阻滞与超越——基于中国发展的制度经济学阐释[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4(1):3-9.

[4]陈彦斌,姚一旻,陈小亮.中国经济增长困境的形成机理与应对策略[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4):27-35.

猜你喜欢
经济体制改革所有制经济增长
论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相互关系的价值基础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反腐与经济增长
人口结构与中国经济增长的经济分析
碳排放、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论政府权力在经济领域的界限
王莽币制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分析及当代启示
新常态下如何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混合所有制
混合所有制医院:到底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