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省平 潘云智 汪帼英
摘 要:微信已经从单纯的社交,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根据微信的特点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文章探讨了微信平台的整合优势及其在学院运营中的作用。
关键词:微信平台;整合优势;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9-0015-03
Abstract: WeChat nowadays has penetrated all aspects of life instead of a tool for communication.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impact on college students,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advantages and the role of WeChat in college operations.
Keywords: WeChat platform; integrated advantages;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总书记的讲话在新时代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和针对性。微信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术语,而是一个蕴含着文化传播、人际交往、社会心理、生活方式等多种复杂语义的时代命题[1]。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探索构建了全员化、多元化、立体化学生工作模式[2],发展建立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机制[3],本文以“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微信平台为例,探讨如何发挥微信平臺的整合优势,深入推进协同育人。
一、微信的特点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
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其中手机网民占比达96.3%[4]。2017版微信影响力报告显示,微信已经覆盖中国90%以上的智能手机。微信不受时空和地域限制,能通过网络同时发送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通讯及时、便捷,使用方便、互动性强,成本低廉。此外,微信还有语音对讲、多人群聊、公众平台、朋友圈、“扫一扫”、“摇一摇”、“看一看”、“搜一搜”、“附近的人”、“漂流瓶”等新颖功能,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微信已成为时下年轻一代最受欢迎的获取资讯、抒发情感、记录生活、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根据腾讯公司调查,大学生是微信的主要用户群体,占总用户64.50%。据一份基于全国208所高校大学生微信用户的统计,84.7%的大学生都在使用微信[5]。
微信极大地扩宽了大学生视野,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微信诞生后,迅速占据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一方面大学生通过微信的“附近的人”、“搜一搜”、“摇一摇”等功能扩展人际交往圈;另一方面微信具有强大的传播功能,如订阅公众号、浏览朋友圈、互动评论等,从而拓展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新闻机构、商家、企业等的微信公众号,如同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喜好有选择地进行关注,这为生活在校园中的大学生们打开了一扇了解社会的“窗户”。此外,微信开发的购物、游戏、小程序、理财缴费、收付款等新功能越来越多,实用性和便利性进一步增强,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大学生思维方式和使用习惯,极大的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
微信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首先,随着对手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大学生在微信上交流更是乐此不疲,许多学生沉溺于虚拟的微信社交娱乐,在现实生活中却不愿开口,交际能力不强,甚至逃避现实沟通交流,逐渐养成孤僻性格。其次,“互联网+”新媒体时代的一个特点是“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新闻发言人”,大量不实信息、负面新闻、错误价值观的涌现,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此外,随着网络技术普及和网民数量激增,社会上利用微信进行诈骗或传销等违法犯罪时有发生,而大学生社会阅历不够丰富、分辨能力不强、心理不够成熟,往往容易上当受骗,特别是在微信朋友圈里以代购、求职、交友、借贷等为目的骗取财物,成为了大学生群体被骗的重灾区。
二、微信平台的整合优势及其在协同育人中的作用
整合,就是把一些零散的东西通过某种方式而彼此衔接,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其主要精髓在于将零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并最终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微信公众平台因其操作便捷、内容丰富、推送及时、以一对多等特点,因而在学院运营中具有独特的整合优势。笔者认为,微信可以通过拓展4个交互空间,把教学、科研、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基层党建、思想建设、文化建设、学生成长、安全管理等工作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整合优势,获得协同育人的整合效果。
(一)拓展教师-职员-学生的交互空间
服务学生本身就是高校所有专业教师、行政教辅人员工作职责中的重要因素和首要任务,但在日常事务性工作日益繁重的情况下,与学生之间的实际沟通交流相对较少[2]。虽然,高校教师和行政教辅人员会经常向学生讲,“如果同学们有学习、生活方面的问题,欢迎跟我交流”,但事实上,这种“交流”难以成为自觉,即使有也大多属于“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交流,缺乏精神层面的交往[6]。有了微信公众平台的支持,教师及行政教辅人员的常规工作(如布置作业、通知提醒等)可以通过微信进行,学生也可以随时给教师留言提问,增加互动机会;既可群发和群聊,提高效率,又可进行点对点的私密性对话,互动关系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交流,还包括精神和情感层面的交流。海洋科学学院线上线下结合,推进教师、职员、学生之间的互动:实施双班主任制和师生午餐会制度[3],为大一新生各班级配备专业班主任(由教师担任)和副班主任(由行政教辅人员担任),每学期开展3~4次班级活动,面向大一和大二学生,每2~3周举行1次师生午餐会,每次活动均形成记录表,通过微信平台打造海洋班风、海院午餐会、海洋大讲堂等精品栏目,定期推送,全面拓展教师-职员-学生的交互空间。
(二)拓展导学、助学、促学的空间和渠道
导学,即为学习者自主学习提供指导,倾向于对学习者学习目标、学习方法的指导,含有提供咨询的意义[7]。助学,即为学习者自主学习过程中提供帮助,倾向于解决学习者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疑问[8]。促学,倾向于学习者学习动力的调控和学习过程的监控,以维持学习者的有效学习行为,如考试、考核、竞赛、激励、表扬、提醒等。通过微信平台,教育者可以将文本、音频、视频等多种适合移动学习的材料推送给学生,而学生只要拥有移动设备,就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在车站、机场或某一个特定等待的场合随时学习或掌握自己想学的知识。海洋科学学院线上线下并举,从全面导学、精准助学到主动促学,保证学生管理与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以迎新为例,迎新工作从确定录取学生名单即开始,在微信平台开辟“海科院迎新”专栏,以平均每天2~3条频率推送相关资讯,直至入学后第1学期期中考试,持续120天,累计共推送200篇,包括新生指南类48篇、走近海科院类48篇、入学教育类20篇、How to Win at College类69篇、新生风采类15篇,以此进行全方位的迎新指引和专业引导。
(三)拓展德育与智育之间的融合互动空间
信息时代,传统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而言很难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信息发送,可以实现图文并茂,视频、音频等片段也可以同时推送,并且能实现与学生在微信上的交流互动,这将给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手段、效果等带来全新变化。虽然微信的信息是碎片式的,但是一旦大量碎片式的信息集中围绕在某一个热点问题之下,就很容易形成一种浓厚的网络舆论氛围,促进德育与智育的互动,实现知识引领和思想引领。海洋科学学院促进线上线下形成合力,通过微信平台拓展德育与智育之间的融合互动空间,努力打造学生“乐在其中、悟在其中、成长在其中”的精神家园,营造“学在中大,追求卓越”的学习氛围。一方面坚持“贴近专业,贴近社会”,打造海洋资讯、海洋科普等精品栏目,每天推送1~2条,及时反映我国在海洋领域取得的成就,宣传国际国内海洋相关政策,跟踪国际国内海洋研究热点,普及海洋专业知识,吸引更多的公众关注海洋,引导更多的有志青年投身海洋事业;另一方面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打造海洋学子、两学一做等精品栏目,每周推送2~3条,不断树立“学”的典型和“做”的楷模,充分发挥优秀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把握正确舆论导向,营造健康向上主流舆论。
(四)拓展学院-家庭-社会的交互空间
微信平台大大提升了教育的延展度。家庭和社会有关人士可通过关注学院微信平台或朋友圈以增进了解,将原本松散的弱关系变成紧密的强关系,加大双方互动的深度和广度,促进“学院-家庭”和“学院-社会”互动,推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相互协调,形成合力。学院可以通过微信平台,主动向家庭和社会发布相关资讯,以实现相互了解;也可就普遍关注的话题,在微信平台发起征集意见活动,促进互动,提高社会和家庭对大学管理工作的参与度。此外,微信公众平台订阅号作为公共交流平台,可以将拥有相同志趣的人士集合到一起,突破时空界限,增强交流融合,推动产学研交流、讨论和合作。海洋科学学院积极拓展学院-家庭-社会的交互空间,通过微信平台推送关于招生就业、学生活动、学术报告、素质教育、校园文化、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最新资讯信息,扩大“中山大学海洋科学“科普教育平台品牌效应,增加学院在学生、家长、社区乃至国际中的关注度,塑造学院良好形象,不断提升学院的美誉度。
三、“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微信平台实践效果
“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微信平台认证于2014年5月,是一个提供海洋相关专业人士学习与交流的平台;发布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相关资讯,反映学院师生精神面貌;打造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为主体的科普教育平台。账号主体为中山大学,是海洋科学学院的官方微信平台。
在运营管理过程中,学院官微始终坚持“讲好海洋故事,弘扬海院文化”,把全院师生的思想统一到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中,凝心聚力,营造“宜教宜学”氛围,打造出了海洋科普、海洋资讯、海洋班风、海洋学子、海洋大讲堂、海院午餐会、海院新进人才、海科院迎新等精品专栏。2015~2017年,平台共推送海洋资讯479篇、海洋科普250篇、海洋学子163篇、海洋班风127篇、海院午餐会70篇、海洋大讲堂49篇、海院新进人才38篇。
微信,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海洋科学学院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及时发布海洋相关资讯和学院信息,反映师生精神面貌,畅通“学院-社会”、“学院-家庭”之间互动渠道;打造正能量充沛的微信平台,以实现对学生学习目标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营造良好学习环境,助推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在普及海洋知识的同时,全面塑造学院良好形象,以逐步扩大学院影响力,最终实现吸引招收优秀生源,并推荐优秀毕业生升学或就业。目前,学院官微单月推送文章数量已突破200条,单月阅读量已突破5万次,位居中山大学各院系微信平台阅读量排行榜之前列,已成为学院师生、校友、家长、同行等之间不可或缺的互动平台。
此外,微信作为一种新的科普途径,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即传播快、渠道广、频次高。“‘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微信订阅号科普宣传”项目,被广州市科技创新委员会批准列入2018年创新环境建设计划(科普专项),面向社会公众的海洋科普教育以及旨在培养创新型海洋人才的专业化教育,是项目实施的两个重点,最终服务于“海洋强国”战略实施。
四、结束语
微信,对于高校教育教学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如何将微信平台无缝地整合到学院日常运行和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微信平台运用的常态化成为关键问题。另外,微信平台运营,账号管理者无法得知每条推送的信息到底被多少人有效阅读,又有多少人在朋友圈上加以分享和评论,这似乎是一个不足。随着微信平台的日益成熟,相信它在高校教育领域会拥有更广的前景,会在教育领域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立淮,徐百成.“微博”网络生态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J]. 中国青年研究,2011(11):114.
[2]陈省平,汪帼英,宁曦,等.全员化、多元化、立体化学生工作模式探索[J].科教导刊,2017,11:169-171.
[3]潘云智,陈省平,宁曦,等.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模式探讨[J].科教导刊,2017,10:98-100.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7-08-04.
[5]鄭晓娜.大学生微信使用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全国208所高校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2014,2:83-86.
[6]曹砚辉.当前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教育探索,2012(3):99.
[7]孙龙国.远程网络课程“导学+助学+促学”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构建及应用[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6):28-30.
[8]来羽.“导学+助学+促学”教学模式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