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博成
摘 要:美丽乡村建设在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的同时,转变了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形成了特色旅游业,实现了城乡资源的疏通和共享,符合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发展的总体要求,本文对城乡规划设计中的一些问题展开分析,并就美丽乡村规划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城乡规划设计;美丽乡村;新型城镇化
一、前言
为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城乡资源的疏通和共享,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各级政府应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发展的一种模式,以有效促进城乡发展的协同和一致,使得国家建设成果由城镇向农村的逐步过渡,实现新时期经济发展成果的全覆盖,提高全民的幸福指数。美丽乡村的建设工作作为城镇建设的拓展,在这一过程中,对城乡资源的统筹和规划,需要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协调配合。遵循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的发展规律、规避传统农村建设中的弊端,研讨美丽形成发展的核心策略,才能有效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科学有效的开展。
二、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概述
(1)新型城镇化
2014年起,我国开始了新型城镇化,以达成区域内城市、城镇和农村的协调发展、互促互进。这一全新的新型社会发展理念,成为统筹乡村、城镇、城市体统发展进程和方向,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以尊重农村居民利用和发展意愿为前提的的户籍改革、土地流转等方式,开始在不同的地区的试点工作。
(2)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建设是应对当前城乡发展进程过程化差异的有效手段。建设美丽乡村可以促进乡村产业的健康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村居民走上富裕的道路;同时,也可以在整体布局的前提下,对农村建设资源有效发掘和利用,配以相应的基础实施,实现农村生态格局下的设施提升。要在文化生活上凝练和提升,以获得生态资源和健康文明生活的提升,进而更好地建设符合物质和精神层面上的美丽乡村。
(3)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联系
美丽乡村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两者是协调统一的,是全面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的有效保障。在新型城镇化的统筹布局下,区域内的发展差异得到有效的平衡,逐步缓解城乡居民在基础设施和物质文明生活上的差异化。美丽乡村建设在提升乡村文明水平,创新乡村发展模式的同时,也有效促进了新型城镇化的建设。
三、传统的村庄规划问题
(1)规划设计不科学
一段时期以来,主导农村建设规划的人员在实施乡村规划时,没能从农村建设的实际出发,盲目地照搬城镇化建设或特色小镇建设。在建设中,一些农村居民粗放的建设模式,使得乡村的原有生态受到破坏,新增基础设施整体不协调,有悖于美丽乡村建设基本原则,这种传统的规划方式,不仅在建设中消耗掉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还和美丽乡村建设原则不相符,使得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很难实现[1]。
(2)风格特色不统一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时常会出现,由于项目主体,施工对接以及解读不当等,使得美丽乡村建设出现不同时期,不同施工效果的风格不统一。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和监管手段,部分村民按照自我的意愿建设房屋,造成了整个建筑形式上的突兀,导致整个村庄的建筑风格混乱和不搭。
(3)产业和文化特色不鲜明
在当前的美丽乡村建设中,很多农村并没有完全领会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质和内涵,往往还是采用传统的美化、净化的方式,辅以新基础设施的建设。部分村庄通过彩绘、喷涂等形式,对老旧房屋实施视觉效果上的改良,其本质没有得到任何改变。也有部分乡村规划目标过高,脱离了其财力支撑的基础,导致后续建设乏力,这种突进式的规划方式很难长久的维持。从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情况上看,规划人员在美丽乡村的设计中,没能很好地尊重当地的传统,而是将文化嫁接,使得农村一些比较特殊的风俗没能很好地体现,新风尚缺少必要的生长力,使乡村文化风格较难持续和稳定。
四、城乡规划设计中美丽乡村规划的策略
(1)逐渐加大乡村内在文化的提升
美丽乡村的建设中,要重视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的作用。在规划、建设、以及对美丽乡村独特风格的定位中,遵循农村乡土文化的内涵,尊重不同乡村间的文化内涵差异性。发掘传统的乡土文化项目,注重乡村内在文化的传承和提升,让文化特点成为美丽乡村的显著标签。
(2)依据地形地貌对其进行整体布局设计
美丽乡村的建设,是传统和现代的进程中的一种和谐的共存方式,而不是盲目的推倒重建。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要着依托乡村的原有布局设计和规划,充分乡村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资源,将自然地貌、农作物、绿化植被等自然因素有效融入,逐渐改良和优化传统的乡村建设模式,以建成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3)尊重农村居民需求
加大美丽乡村建设的力度,在调动农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对农村居民的素养提升规划,也应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部分。物质环境的改变下,要求农村居民的精神内涵要更为得体、向上。此外,要深入调查村民的实际需求,积极采纳相关专业人员的建议,为美丽乡村的建设奠定基础[2]。
(4)逐步完善美麗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
基础设施是美丽乡村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载体,在应对旅游开发的基础实施建设的同时,对农村内部的燃气改造、排水管网、垃圾清理等问题也要同步的实施,并加大对这一方面的资金保障。强化美丽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农村居民生活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其健康发展。
(5)打造自己产业链条
因建设周期和建设规模,及后续乡村文化产业的维护成本高等原因,在进行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时,其最常见的困难是资金不足。通过在政府投入和农村自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建设资金压力,但仍面临着投入缺口。以文化旅游为辅助的美丽乡村建设,是需建立起自己的独特文化品牌,并合理运营的,增加收入,以促进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3]。
五、结语
综上所述,美丽乡村规划应根据农村实际发展需求,以保护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为基础,合理规划、统筹布局,在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的同时,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特色旅游业,在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指导下,大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刘柱.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策略探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17):239-240.
[2]吴理财.美丽乡村建设四种模式及比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3]冯浩.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重庆都市区美丽乡村发展与规划模式研究[D].重庆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