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明贵
2014年3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核心素养发展正在成为引领和指导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提升教育质量的目标,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成为当下的重大研究课题。为此高中历史教学必须重视和凸显“人”的核心地位,使“人”能跃然于课堂教学中。
一、高中历史教学必须重视和凸显“人”的核心地位
1. 高中历史教育正面临新一轮改革,“人”不能缺席
目前,我国的高中历史教育正面临新一轮改革。教育部将“核心素养”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1] 因此,如何在历史教学中重视和凸显“人”的核心地位,引起了各地历史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与重视。
2. 对课堂教学中“人”缺席现象的反思
由于“分数至上”、淡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核心地位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当前一些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仍存在着“人”的缺席现象。为此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关注“人”的主体地位,以激发和引导“人”(“课堂中的人”)的发展,促进师生发展的教育效益。
3.落实和实践新课标和新高考的要求
新高考试题都是“浓浓的历史情怀、深切的现实关怀”,实质却是通过高考试题来凸显“人”的核心地位。这类试题有(I卷为例):2016年第41题考查的是卢梭《社会契约论》下人民主权学说,关怀的却是近现代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方向,寄托着历史教育对人类命运关注的忧切情怀。为此,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关注“人”的地位,发挥“人”的作用,才能落实和实践新课标和新高考的要求。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重视与凸显“人”的核心地位的教学策略
高中历史教学中重视与凸显“人”的核心地位含义是教学设计和实施的全过程要始终以学生为本,这个含义体现了高中历史课程的理念:“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
那么,如何将高中历史教学中重视与凸显“人”的核心地位很自然地體现在课堂中呢?浙江省特级教师朱能认为,四类人可以进入历史教学过程:历史中的人、课堂中的人(学生与教师)、社会中的人和“未来的人”(未来合格公民)。[2] 其路径是:课前准备时心中“装着人”是历史教育“寻人”征程的前提,课中教学中努力做到“不丢人”则是教育活动的关键,课后闻人(课后与学生就教学问题进行交流)是历史教育“寻人”征程的强化与巩固。
(一)将 “课堂中的人” (学生)的质疑作为走近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起点
要实现历史教育“人不能缺席”的目的,教师必须在备课阶段心中装着“课堂中的人”。因此,在执教《辛亥革命》一课前,笔者对高一(7)班学生(共54人)布置了预习作业,要求自主预习教材并提出对教材的困惑。归纳反馈情况如下:
这些疑问一方面让笔者既感叹于学生对辛亥革命有所了解并真正思考过,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学生对辛亥革命有许多困惑。学生的困惑成了笔者教学设计的起点,最终笔者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以立宪与革命的“龟兔赛跑”来理解辛亥革命爆发背景[3];以研读史料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以品读故事感悟辛亥革命所体现出来的历史价值。教学主题定位:神入历史现场、理解辛亥革命。
(二)以研读“历史中人”的亲身经历来引导学生深度神入历史现场并温情理解历史
教材忽略了当时辛亥革命亲历者之一般民众、农民、外国列强、知识分子、民族资产阶级等 “历史中的人”的看法。我们就必须借助这些“历史中的人”的“眼睛”,学生们通过角色扮演的体验来谈谈辛亥革命后“你”身边发生的变化和感受,从而对辛亥革命有了全新的解读。
(1)辛亥革命亲历者之农夫:
材料一: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乎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 老农“茫然惶然,连声曰: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唐文权、桑兵编《戴季陶集》
(2)辛亥革命亲历者之一般民众:
材料二: (南京的下层人士)“通常谈到孙文博士是新皇帝,他们不了解总统这个专门名词,认为它不过是更高头衔的一个委婉的说法。”
——胡滨译《英国蓝皮书有关辛亥革命资料选译》
(3)辛亥革命亲历者之外国列强:
材料三:1月27号,法国外长告诉法国驻伦敦等地大使:迄今为止,六国至少分别地表现出了他们不介入的愿望。它们拒绝了对清皇室的金钱上的任何支持,也拒绝了对南京临时政府的任何承认。
——章开沅等编《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
(4)辛亥革命亲历者之知识分子:
材料四:1914年,赴美留学的胡适,收到来自家乡安徽绩溪的书信,信中说道:“吾乡一带,自民国成立以后,剪去辫发者已有十之九,其僻处山陬(如上金山、张家山、寺后十八村,并歙之内东乡各处),剪发者只有半数。”
——《胡绍之等致胡适的信》,《辛亥革命史丛刊》(第一辑)
(5)辛亥革命亲历者之立宪派、旧官僚:
材料五:(1911年12月24日)庆亲王对他(英国公使朱尔典)说:“所有在上海和华南的外国人都赞成共和,委实令人心痛。”
——[澳]骆惠敏编 《清末民初政情内幕——莫理循书信集(上卷)》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和解读史料发现:在辛亥革命亲历者(“历史中的人”)中,农民、一般民众对辛亥革命不了解和不理解的居多、外国列强如英法对辛亥革命持反对与怀疑态度、知识分子和立宪派、旧官僚对辛亥革命或是赞成或反对。借助辛亥革命亲历者(“历史中的人”)的“眼睛”,学生们对辛亥革命有了真实、多元与深刻的认识,从而培养了独立思考的“未来的人”。
(三)以出示“社会中人”(历史大家)史料来激发学生“百家争鸣”
除了借助辛亥革命亲历者(“历史中的人”)的“眼睛”来进一步靠近历史现场外,老师还应出示“社会中人”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与看法来激发学生“百家争鸣”, 让学生分析历史大家站在什么立场来评价辛亥革命,对辛亥革命有不同认识与看法的原因又是什么。
材料一: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社会风俗发生了积极变化,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辛亥革命还推动了亚洲各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材料二:辛亥革命 “基本是上一场失败, 不是一个创造”, 仅是“政体的变革”。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1800~1985) 》
材料三:有人将辛亥革命后中國的某些变化戏称为“头上和脚上的变化”,从社会习俗的变迁的角度来看,主要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
通过仔细研读“社会中人”(历史大家)对辛亥革命不同评述的史料,学生认识到:角度和立场不同会影响人们对历史事件评价。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思维火花的相互碰撞中发现问题,顿悟问题,从而使自己的辩证思维和创新意识得到充分发展。
(四)以品读历史故事来引导“未来的人”感悟历史教学的精神价值
本课的一个精神遗产就是智慧妥协,如清政府当权派与立宪派的妥协、《钦定宪法大纲》如期颁布、清皇室与民国政府的妥协等等。笔者选择研读历史故事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感悟时代精神,试图用史事打动学生心灵。
材料:隆裕太后生不逢时:此刻的大清王朝早已风雨飘摇,行将就木,外有列强侵略,内有革命党人起义,处境十分危险。可隆裕却是一个普通的女子,她没有姑母慈禧纵横捭阖的权术,也没有其掌控朝政的能力,而自己的小叔子载沣也是一个能力水平有限的人,更是无法处理这复杂的局面,她们只能眼睁睁看着大清这座大厦慢慢地倒下。最后,随着1911年武昌起义的枪声,终于敲响了大清王朝的丧钟。最终,在权臣袁世凯的威逼下和天下倡议共和的局面下,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终于签发了大清王朝的最后一道上谕--《退位诏书》,自此,统治中国200余年的大清王朝在隆裕的手上,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中国也从此告别了帝制,走向了共和。
为进一步引导学生品读该故事,笔者还增加了设问:隆裕太后为什么要签发《退位诏书》?你从中能感受怎样的政治遗产?教学效果表明,通过对这则历史故事的品读,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了:在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追求民主共和成为时代趋势;智慧妥协是一种政治遗产。这样历史课堂具备了特殊意义的生命价值和崇高境界,而且学生多了几分正确的人生态度和处世情商。
(五)以课后反馈时刻关注“课堂中人”
中学历史教育要凸显“人”的核心地位,自然应该关注“课堂中人”(学生们)的想法与感受,可以向听课学生询问以下问题:
问题一:关于学习主题的把握。主要有“你觉得老师最想告诉你们的是什么?”“想象中老师会讲些什么?”“跟你的预期有何区别?”“本课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问题二:关于学生的掌握情况。主要有“上课期间有没有想问老师的冲动?”“在哪一教学环节时有这样的冲动?”“就今天的学习内容,你们还有其它的问题吗?”
问题三:关于课堂的改进策略。主要是“你觉得哪个环节可以有所改进?怎么改进?”
通过提问、对话和交流,从学生真实感受的角度去了解本课的教学效果,也让上课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内心诉求,为改进教学收集第一手的珍贵资料。
三、总结
高中历史教育是一门认识人、理解人和发展人的学科,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未来的人”。在历史教育的道路上,一线教师应以“人”不能缺席为教学定位,备课时心中装着人,教学过程不丢人,课后反馈关注人,突显人的活动、思维和价值,最终才能培养合格的“未来的人”。
【注释】
陈超:《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与培养》,《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
田国华:《行走在历史教育“寻人”的道路上》,《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年11期。
辛亥百年:一场改革与革命的龟兔赛跑,http://blog.sina.com.cn/wcg3264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