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顶层设计

2018-09-08 11:03曹普
前线 2018年2期
关键词:顶层设计

[摘要] 党的十九大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对于2020年至本世纪中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所作出的两个阶段战略安排,细化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步骤和路径,更加清晰地描绘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前景,是关于我国现代化长远发展的又一个顶层设计。

[关键词] 战略安排; 现代化强国; 顶层设计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18)02-0029-03

党的十九大总揽全局,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了用两个15年、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这个战略安排,细化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步骤和路径,更加清晰、更为具体地描绘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前景,是关于中国现代化长远发展的又一个顶层设计,令人鼓舞、催人奋进,意义重大。

“四个现代化”发展目标的提出与“两步走”战略构想

每逢重大历史关键节点,登高望远,善于从战略上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具有前瞻性、预见性、引领性的总体规划,谋全局、谋长远、谋未来,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宝贵经验和重要领导方法。

1956年1月,在中国迎来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代的重大时刻,毛泽东同志进一步豪迈地提出,“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 1。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国经济上极为贫弱,以总产量比较,中国与当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水平差距至少在100年以上。中国在政治上、人口上是一个大国,在经济上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国、穷国。这个时候我们党的任务,就是尽可能快地把中国早日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大国、强国。

为此,我们党还在1954年9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了要建设“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的“四个现代化”要求。10年之后,在1964年12月21日至1965年1月4日召开的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我们党进一步明确提出了这个任务,要求“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并提出了分“两步走”完成这一伟大任务的战略设想。又经过了10年时间,在1975年1月召开的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重申了“四个现代化”目标和“两步走”发展设想,明确提出:“第一步,用十五年时间,即在一九八○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1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上述设想未能完全落实。

制定和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经过70年不懈奋斗“基本实现现代化”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迎来了全面改革开放新时期。在此重大时刻,我们党基于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20年经验教训的深刻反思,也基于对到20世纪末我们不可能实现“接近或比较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的高标准的“四个现代化”的清醒认知,邓小平同志带领我们党对中国现代化目标作了重新思考和再规划。1979年12月6日,在回答日本首相大平正方关于中国现代化长远发展设想的提问时,邓小平同志经过短暂思考,第一次提出了“小康”目标,明确表示,中国在20世纪末要实现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是“小康之家”2 。这样的“小康”概念一经提出,立即引起强烈反响。1980年6月30日到7月23日,邓小平同志有一个长达24天的“陕川鄂豫四省之行”,一路上最感兴趣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实现农村奔小康” 。

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构想,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到20世纪末我国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是:工农业总產值以1980年为基数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党的十二大后,为了进一步验证“小康”目标的可行性,1983年2月,邓小平同志又专程来到江苏苏州、浙江杭州等地,进行为期12天的“苏杭之行”,听取两省负责人汇报,实地考察当地“翻两番”、实现“小康”的可行性、可能性,结果信心大增。

也正是在这之后,邓小平同志开始将注意力更多地转到“小康”之后、也就是2000年后的中国发展目标上,经反复酝酿并最终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到21世纪中叶分步实现温饱、小康、基本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三步走”战略长达70年,气势雄伟,从总体上规划了自1981年到2050年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路线图、时间表,是邓小平同志总体设计、展现我们党实现国家现代化决心和意志的大手笔。

党的十九大的战略安排,同样气势不凡,它是在“三步走”战略第一、二步目标已提前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也将如期建成,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情况下,对“三步走”战略最后30年如何走法的更高层次的设计,是“三步走”战略第三步目标的“升级版”。经过从党的十三大到党的十九大的30年特别是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五年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改革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国家面貌、人民面貌、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据此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所作出的战略安排,是一个全新的战略安排。它要求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这30年间,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分两个阶段、两个15年来安排:第一个15年,到2035年的奋斗目标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15年,到2050年的奋斗目标是“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分两个阶段、用两个15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升级版”的战略安排的“亮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奋斗目标提前。我们党提出的“三步走”战略部署的最初设想是: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意味着将原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时间提前了15年。这是我们党在综合分析我国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现有发展条件和未来走势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既顺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体现了我们党高度自觉的历史担当和使命追求,也反映了我国发展实际,具有可行性。201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74.4万亿元,约合11.2万亿美元,人均8126美元,已达到中等偏上国家水平。按照此后4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5%测算,到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9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1万美元。只要我国保持国内大局稳定,之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仍可保持中高速增长。按照从2021年到2035年年均增长5%、价格指数2%、假定汇率不变计算,到203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290万亿元,约合43.6万亿美元,人均3万美元,届时可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二是目标内涵提升。党的十三大确定的“三步走”战略,就内容看,主要是一个经济发展战略。“三步走”每一步考察的主要是经济指标,偏重于数量要求,偏重于物质文明,这符合当时中国物质匮乏、社会生产落后的实际状况和发展要求。党的十九大所作出的战略安排,虽然仍位处“三步走”战略的总的框架下,但因为背靠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大背景,面对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变化的新现实,因此带有许多新的特点。和“三步走”战略构想相比,党的十九大的战略安排,是更加注重“五位一体”统筹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的战略安排;是更加突出创新发展、质量效益,体现新发展理念,不设具体“翻番”指标,不作速度数量要求的战略安排;是更加强调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彰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战略安排;是更加致力于共同富裕、幸福安康、均衡和谐、安全有序、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安排;是激励全党全国人民为早日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而同心协力、砥砺奋进的战略安排。

党的十九大的战略安排所确定的宏伟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立下的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更为宏伟的雄心壮志。实现这个雄心壮志和庄严承诺,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一蹴而就的,需要全党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坚忍不拔、锲而不舍,付出长期艰苦努力。一是加強理论武装,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统一行动、推进工作、善作善成;二是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重点聚焦和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三是毫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深化党的各项建设,把领导实施这个战略安排的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下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2]毛泽东.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N].北京:人民日报,1956-01-26.

[3]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曹普,中共中央党校全国党校教师进修学院执行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 / 杜梅萍

猜你喜欢
顶层设计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项目建设期内控制度体系顶层设计
立志高远的人才战略缘何落地难
深化课改的五个着力点
广东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
“为官不为”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基于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建设的成本控制实践探索
科学实践观: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当代中国顶层设计
论开拓创新赢得未来的市场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时代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