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方
【摘 要】 所谓“解决问题”是指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数学知识去解决各种问题。《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解决问题”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目标要求,即“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在实践中进行深入的探索。
【关键词】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思考
课改以来,对解决问题教学的研究有很多,探索出一些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的基本规律,总结出一些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的好的经验。现就如何更好地教学“解决问题”谈一些教学思考。
一、加工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素材,是教师教学的参考。在教学中我们不能过分强调教材的精华性、权威性,而应强调教材只是一种材料和资源,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在教学关系中,学生是中心,一切应该围绕学生怎样学,怎样才能学好这个中心进行。现行的教材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更为广阔的发挥空间,教师不能盲目地跟在这些资源后面,而应该根据教材的实际,创造性地选择和应用这些教学材料,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比如在信息的呈现上,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小朋友或小动物对话的情境,如果直接让学生解答,有的学生就不能正确地理解题目的意思。有经验的老师就会让两位同学用对话的形式将题意表述一遍,让学生感觉到好像这件事就发生在自己身边,理解题意就自然准确了。情境图的素材表现在教材上都是静态的,如果教学中仅仅是简单地呈现主题图,就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去收集、整理这些相关信息的欲望。因而,面对静态的教材,我们一定要在呈现形式上下功夫,变静态的信息为动态的演示。
二、教学中让学生多探索、多交流、多总结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解决问题”教学中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积极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在自主探索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有任务时,小组成员同心协力,共同完成;有困难时,小组成员互相帮助,渡过难关;有问题时,组员之间积极探讨,能发现别人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最好经常进行争论,探索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在培养中,首先要从“小”处入手,使学生具备合作意识,然后为了提高合作质量,要找到合作的切入点、关键处。要求学生尊重他人,专心听别人的发言,有步骤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优化合作的过程。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小组合作能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并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课堂生动活泼。并为学生将来学习及走向社会、适应时代的发展,迎接各种挑战打下基础。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互动可以促进学习信息交流,改善人际关系,学会与同伴合作,挖掘集体潜能,也为学生提供自主参与的学习空间。课堂引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解决问题的机会,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场所。例如:在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出示问题情景图:学校买来12个排球,拿走了9个,还剩几个?此时没直接向学生进行讲解,而让学生自主探索、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合作,想办法自己先算一算。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较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各小组学生通过思考和尝试探索,想出了多种算法:有的利用小棒将12根一根一根地减去9根,得出12-9=3;想:12=10+2,先10-9=1,再2+1=3;把12-2=10,10-7=3;想:9+( )=12,因为9+3=12,所以12-9=3……然后让不同小组进行汇报交流,教师给予充分肯定,使学生分享到自己成功的快乐,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实践证明,通过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能给学生营造出一个和谐、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最大程度参与学习,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共同提高,也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参与意识和“主角”意识,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交流和满足。
三、抓住关键字词,简化多余条件
许多题目都存在的关键性字词。抓住它们就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找到分数数量关系的突破。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一共、还有、剩下、同样多、还差、比……多、几倍、增多等字词展开思维。如:四年级数学课本的一道练习题:5箱蜜蜂一年可以酿375千克蜂蜜,小林家养了这样的蜜蜂12箱,一年可以酿多少千克蜂蜜?问题:“小林家养了这样的蜜蜂12箱,一年可以酿多少千克蜂蜜?为此,启发学生动脑思考,讨论应该求什么?从而抓住关键字词,准确、高效地解决问题。有许多数学题给出的已知条件比较复杂、繁琐,甚至有的条件在求解时不但没用上,还起干扰作用,是多余条件。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时,要善于对复杂的已知条件进行简化,消去多余条件,使需要的条件趋于明显。如:二年级数学课本中的一道练习题:妈妈今年36岁,儿子今年9岁。10年后,妈妈的年龄比儿子大多少岁?让学生明白要求:“妈妈的年龄比儿子大多少岁?只需要知道:“妈妈今年年龄比儿子大多少岁?”这个条件。题中“10年”是多余条件,是解题的干扰因素,应该简化。
四、重视分析数量关系
分析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传统的应用题教学只注重教给学生记类型、套公式,这种方法割断了应用题之间的联系,不利于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而课改后又有些教师走极端:认为新课程下解决问题的教学可以不讲数量关系。其实不然,试想一下,一个搞不清数量关系的学生,怎么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呢?
如在加减法中抓住“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让学生学会找出“部分与整体”。如例题已經采了23个桃,树上还剩5个桃,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可以这样想:还剩的是部分,采了的是部分,树上原有的就是这两部分合起来是全部,求全部用加法。再如红花片有20个,黄花片比红花片多5个,红花片有多少个?可以这样想:红花片比黄花片多5朵,“多”是什么意思?指红花片的个数与黄花片一个对一个,对完了,红花片还有5个,就是把红花片分成了两部分,即20和5,红花片的个数是总数,求总数用加法。如果是黄花片比红花片少5多,怎样想?从“少”这里想,红花片与黄花片一个对一个,对完了,黄花片不够,红花片20是总数,黄花片个数与5是部分,求部分用减法。抓住了以上关系,即抓住了本质,不管题目怎么变化,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五、培养良好的习惯
培养读题能力:读题是理解题目内容的第一步,也是培养审题能力的开始。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要重视学生读题能力的培养。教师要边范读边指导,训练学生读题时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教给学生正确读题的方法。一年级下开始慢慢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从发出声音的读逐步过渡到轻声读、默读,养成读题的好习惯。
培养审题习惯:如果你仔细地观察学生平时的作业,你就能发现多数中下生在粗略的读题后迅速的出手,直接按照信息呈现的顺序将数字简单的加减乘除,而没有深入细致地思考问题。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养成读题、思考等习惯,对题目中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帮助学生采用有效的策略来控制自己的注意和有效加工信息的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
【参考文献】
[1] 周文良. 核心问题教学中的学生深度体验研究[M]. 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
[2] 邓履平. 浅谈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J]. 学周刊,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