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忠鹤,闫 杰
(河海大学文天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31)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译为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简称慕课)是随着教育的发展而形成的全新教育生态环境。2012年被称为全球MOOC行业发展元年,我国起步略晚,2014年,我国MOOC用户仅有150万人,但在2015-2017年间,我国MOOC行业快速发展,到2015年底,行业用户增长到575万人,到2017年10月,我国MOOC网站用户规模已超过1 000万人。因此自2012年以来,MOOC在高等教育领域的迅速兴起和广泛应用,正引发“一场教育风暴”,有席卷全球之势。绝大部分教育者认为MOOC的兴起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促进全球教育力量与资源均衡发展,推动了世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升了高校的教育品牌建设,所以越来越多的高校积极参与MOOC建设,探索MOOC与实体教育的融合,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正在参与MOOC教学的建设。[1]面对不同初始知识储备、不同学习能力与学习水平的大规模学习者,如何有效进行MOOC教学,让学习者从中受益,是高校进行MOOC教学建设与应用所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由于MOOC发展时间短,国内起步较晚,目前其自身的教育价值难以衡量。经查阅相关资料,发现MOOC至今尚无系统的、普遍适应性的有效的教学经验可循,也没有一个成熟的MOOC教学路径或体系,其有教学效果难以得到精准的评价。即使在MOOC迅速发展的部分国家和地区,依然没有一条清晰或者成熟的教学路径,有相当一部分教授质疑MOOC所带来的教育价值,认为MOOC削弱了大学和大学教师的价值,违背了大学的本质,让大学的精神和优势悄然消失。[2]因为MOOC本身具有的开放性,难以统一界定怎样的MOOC教学才是更加有效的。如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较,MOOC的平均学习完成率很低,但MOOC的学习完成率不能客观反馈MOOC教学是否有效。[3]此外,因为MOOC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者众多,难以用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来评价其教学效果。如果采用大数据技术对MOOC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需要明确评价维度和影响MOOC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才能确定哪一类数据是核心和有价值的。
高校MOOC教学是对比较复杂的教学系统进行规划、管理、组织和评价的过程。高校MOOC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复杂的体系,需从系统的视角来审视,而把系统科学领域的霍尔三维结构理论运用到高校MOOC教学当中最为合适。
霍尔三维结构又称为霍尔的系统工程,是美国系统工程专家霍尔(A.D.Hall)在1969年提出的一种系统工程的方法论。霍尔三维结构模式,为解决大型复杂系统的规划、管理和组织问题提供了一种统一的思想方法,这种方法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霍尔三维结构是将系统工程的整个活动过程分为前后紧密相连的七个阶段和七个步骤,同时也考虑了为完成这些阶段和步骤所需的各种专业技能和知识。因此形成了知识维、时间维和逻辑维所组成的三维空间结构。其中,时间维是指系统工程活动从开始到结束按时间顺序进行排列的全过程,分为规划、拟定方案、研制、生产、安装、运行、更新七个时间阶段;逻辑维是指时间维的每一阶段内所进行的工作内容和应遵循的思维程序,包括明确问题、确定目标、系统综合、系统分析、优化、决策、实施七个逻辑步骤;知识维是指列举需要运用相关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如工程、建筑、医学、商业、管理、艺术、法律、社会科学和各类系统工程等。[4]近些年,霍尔三维结构理论不仅在系统管理和工程设计等领域取得了广泛的应用,同时也被运用在教育教学领域。[5]为了更加有效地探索高校MOOC教学路径,笔者引入霍尔三维结构理论,尝试构建立体化的高校MOOC教学模型(见图1)。
对高校MOOC教学路径探索就是运用系统工程的思维来分析和解决高校MOOC教学问题,这与霍尔三维结构用在其他方面有着相似性。
图1 立体化的高校MOOC教学模型
时间维反映的是高校MOOC教学的实现过程,具体包括三个阶段:课前,课上,课后。知识维反映的是高校MOOC教学过程中所需具备的专业知识。这些知识一般包括教育心理学、演绎能力学、教育学、专业学科知识和教育技术等。
逻辑维由戴明环构成。PDCA循环被称为戴明环或质量环,是管理学里的一个通用模型,在1930年,由休哈特(Walter A. Shewhart)构想出来,在1950年,被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Edwards Deming)博士再度挖掘,进行了广泛宣传,并运用到持续改善产品质量的过程中,是全面质量管理遵循的必要的科学程序。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全过程是一个质量计划的制订和组织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按照PDCA循环不停地周而复始地运转。PDCA是英文单词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ion(处理)的首字母,四个过程不是运行一次就结束,而是周而复始的运行,一个循环结束,解决了一些问题,而未解决的问题则需进入下一个循环,是阶梯式上升的。PDCA循环是有效进行任何一项工作符合逻辑的工作流程。在质量管理中,有人把它称作为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
MOOC教学除了具有大规模性、开放性和网络性等特征外,还具有以下特点:
教学时间短。MOOC的核心组成内容是教学视频。按照学生的学习规律和认知特点,MOOC的视频长度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超过10分钟。因此,相较于传统的45分钟一节课的教学来说,MOOC教学更有利于学生课前预习,课上集中注意力学习,课后巩固与复习。
教学知识要点突出。相对于传统课堂,MOOC教学知识要点集中,主题突出。MOOC主要是为了强调课堂教学中某些知识点(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的教学,或是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些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的活动,相比较于传统教学,MOOC的教学内容更加精炼。利于学生针对一个问题做集中训练。
充分利用碎片时间。MOOC视频时间短,总容量在几十兆左右,其格式一般支持网络在线播放,便于学生灵活的在线学习,也可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上实现移动学习,这就使得学习者可以充分利用琐碎的时间进行学习。MOOC让学习者可以把这些闲暇时间都充分利用起来。
加强主题交流与互动。交流与互动是MOOC教学的基础,只有做好学习者与传授者、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流才能建立良好的获取知识的路径,这才是MOOC的闪光点。网络搜索和论坛互动都可以运用到实践教学环节中。通过这些媒介进行实时或延时交流,提升了交流与互动。
高自主性。MOOC教学模式下,要求学习者应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建立在自主性的前提下。因学习者众多、知识背景复杂使教学组织者无法有效地监控学生的学习行为。
MOOC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课程结业率低。根据果壳网调查统计,学习者完成自己所选MOOC课程的比例一般平均不超过10%,有些课程的完成率甚至更低。伴随着这个问题的产生,人们不再相信用数字来说明完成率问题,一些人开始尝试对MOOC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进行追踪分析,来寻找隐藏在完成率后面的在线学习行为和规律。经研究发现MOOC学习者不能坚持完成所选课程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主要有缺乏所需的课程背景知识与能力、足够的学习动力等,而其中的学习主动性则是影响MOOC完成率的关键因素。
教学模式问题。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者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在当今MOOC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以Coursera、edx和Udacity为代表的MOOC平台逐步形成一种特有的在线课堂教学模式。对于这种教学模式的评价和认识一直都褒贬不一。一些研究者从MOOC的教学法、实现手段、教学效果和教学设计理念等方面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其中在教学法方面,一些研究者认为很多MOOC教学模式沿用了过去陈旧的教学法,缺乏创新;在教学理念方面,一些研究者指出很多MOOC教学理念还是以课程为中心,而不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在教学效果方面,一些研究者认为MOOC教学效果还有待开发出一定的方法来进一步验证。
难以实现个性化学习问题。个性化学习不是独自学习,依然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这就需要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要了解,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以学生为中心,进行个性化目标和策略的设计。而对于MOOC教学来说,它所面对的是大规模的学习者,教师不可能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背景、学习能力,不可能与每个学生都有交流。有学者认为,尽管MOOC教学有很大自主性,但很多学习者未感觉到有很多收获。甚至有些学习者在时间和精力上的投入都未得到保证,面对海量的信息更是力不从心。虽然有的学习者投入了时间和精力,但只是流于表面,缺乏深度学习。也有学习者反馈琐碎时间的利用不是长久之计。如果此问题没有得到解决,MOOC教育教学也只能作为正规教育外的一种补充教育教学方式。
学习体验缺失。学习体验与学习过程和学习环境有着密切关系。MOOC虽然在教学技术和教学方法上有着一定的融合与创新,但是无法实现学生在真实课堂中与他人直接交流所获得影响和收获。
教学效果难以评价。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参与人数众多,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效果评价至今未找到一个公认或者相对权威的效果评价体系。经过不断探索与研究,一些MOOC教学平台开始在这方面尝试实践与创新。研究显示,一般有两种实践方案:一种是机器评价,在机器学习的基础上,运用人工智能软件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给出自动的评价和反馈,具有代表性的有edx自动作文评分技术;另一种是人工评价,组建一定的技术平台,在平台上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可以相互打分和评价,教师也可以对学习者进行打分和评价,其代表性有Coursera的同伴互评平台。针对两种实践方案进行比较分析,主要是讨论基于机器评价更有效,还是基于人的评价更有效。这两种实践方案各有优缺点,都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教师应注重学生规模、学生接受程度、学生积极参与度、学生论坛交流情况和教学效果等因素出发,来考虑如何全面的进行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学习成果难以认证。既然是课程教学,就应该对完成课程的学生给予认可,推动MOOC的发展。但现在很少有学校能给予完成MOOC学生学位或者相关学分的认证。有些MOOC平台开始自行颁发认证证书,但缺乏统一公认性,这一问题制约了MOOC的发展。MOOC虽然不会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成为一种革命性的力量,但它也不会消失,会成为教育教学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教育方式。[6]
高校MOOC教学路径是一个探索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地完善。应运用PDCA理论和霍尔三维结构思想解决以下几个方面:
1.提升课程结业率。MOOC授课形式导致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长期处于分离状态,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容易产生情感缺失,教师在课前教学计划中应考虑学生情感解决方案,在课上支持适当互动交流,在课后帮助学习者组织一些活动来减少学习者的孤独感,缓解学习者的精神压力,进而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完成课程学习。[7]教师要注意用PDCA思想反复调整教学计划中的情感解决方案,以提高课程完成率。
2.引进先进的教学理论,创新教学模式。要学会运用在线学习理论和自主学习理论来改进和完善教学模式。没有一种教学模式是万能的、能够适应所有的教学,需要根据具体MOOC教学情况来调整的。[8]因此,教师要查阅大量资料,了解先进的教学理论,再在课前做好设计,在课上按照设计逐一实施,在课后不断搜集反馈信息,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反复调整,该调整过程是一个动态往复循环过程,始终伴随课前、课上和课后整个教学过程。
3.个性化学习。个性化学习要求高校要从三维立体的层面去了解学生,包括知识背景层面、教学过程层面、逻辑运用与创新层面。因此高校MOOC课程需要根据学校自身特色为学生提供适合的MOOC内容,资源要丰富,以满足不同大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教师可以通过在线答疑、论坛互动、小组竞赛等方式进行互动交流,授课时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
4.注重学习体验。学习体验主要强调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的运用与创新的一个循环过程。所以教学过程中多运用案例教学和竞赛活动,让参与者可以利用真实案例或竞赛进行实践,促进合作沟通。在作品展示方面,可以要求参与者互评。学生可以围绕一个案例或者竞赛作品进行讨论研究,相关论坛可以定期设定主题,进行主题交流。[9]
5.注重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突出在时间维和逻辑维方面。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实时评价和阶段评价。实时评价一次是不够客观全面的,多次循环评价才具有连续性,具体需要进行几次评价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定;阶段性评价,是在学期中或者学期末进行的一次或多次评价。注意课前、课上和课后的体系评价,既要有整体性又要有阶段性。
6.学习成果认证。 学习成果认证是在课程结束后的一种知识获取情况的考核认证。健全学习成果认证,认证的方式就是互认学分,而互认学分的前提就是建立和普及学分银行。首先,我国学分银行刚刚起步,需要借鉴国外的经验,结合本国国情来制定出符合我国MOOC发展需要的机制;其次,需要整合平台,把高校教务平台、MOOC平台和学分银行进行整合集成;最后,要有相应的制度和政策作为保障,持续监管和完善学分银行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