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乐琼,佘慧莉
(安徽工业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学龄前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被称为学前关键期,是儿童性格形成、能力培养的关键期,这个时期的儿童思维像海绵一样吸收着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对外界事物也充满好奇和疑问,语言、认知等各方面能力飞速发展,并逐步形成高级情感如道德感、审美感等,这些情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趋于稳定[1]。因此绘本设计的反思层次不仅仅要满足孩子在本能层次和行为层次上的设计,提高孩子对绘本的兴趣,也要从思想上给孩子们留下记忆,解答他们的疑问,满足他们的好奇,达到本体的心理满足,从而产生心理和社交上的愉悦感。当学前儿童进入了生长和发育的黄金时期,也是如弗洛伊德所说的“动荡不安的时期”,他们的语言能力、认识能力、社交能力及审美能力等都在明显提高,自我意识逐渐建立,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而绘本精美绝伦的语言、新奇有趣的故事恰巧成为了他们认识世界、认识自我、放飞想象的一个阶梯。
对学前儿童来说,绘本并不是一个拿来学习的东西,而是用来感受快乐和满足心理疑问,树立某种信念的精神读物。一部绘本越有趣,它的内容就会越清晰地刻在孩子的记忆里,烙在他们心头,在以后的成长中慢慢理解其中的意味,这就是反思层中的愉悦记忆在学前儿童大脑中的反应。
苏珊·朗格曾说:“艺术将情感生活客观化。”学龄前儿童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和疑问,有些会让他们开心,有些会让他们害怕,这些情感都是绘本艺术创作的基础,没有这些情感的体验和表现,艺术作品将失去生命力,同样没有情感体验的观众也无法真正体会作品的精神。《走开,绿色大怪物》(图1)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绘本,作者设计了一个巧妙的方式,让孩子可以赶走噩梦中的怪物。在绘本中,每打开一页,绿色的大怪物都会有一个与形状颜色有关系的变化,如黄色的眼睛,绿色的鼻子,血盆大口,鲨鱼般的牙齿。巨大的绿色怪物出现了,然后通过翻页,绿色的大怪物又被赶跑了,整本书给小读者带来视觉上的奇妙感受,也从心理上认识到怪兽并没有那么可怕。
图1 绘本《走开,绿色大怪物》
绘本的反思层次设计对阅读主体的影响非常明显和重要。
由于学前儿童天生好动活泼,却没有生活经验,很多事情会莽撞行事却总认为没有关系。绘本的设计要让学龄前儿童对游戏规则越来越敏感,在潜移默化中遵守规则。著名的绘本《11只猫做苦工》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让学前儿童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这本绘本没有中国式说教的意味,也不会透露出任何训诫的意思,而是在故事中巧妙地将好的行为习惯和自觉遵守社会规则这一“内核”细细地、柔柔地安排在绘本中,让孩子们细细玩味。与其注重孩子们通过阅读绘本来获取知识的多少,不如更注意他们读后的记忆和体验。儿童的美感体验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在接触美学作品、音乐舞蹈中体验到美,并且对美的评价标准日渐增高。三岁以后特别是中班后,儿童的道德感逐渐建立,故而经常出现幼儿园小朋友喜欢告状的情况,《不要告状 除非是大事》(图2)反映的就是这一现象。它同样也是通过绘本给出一个简单易行的办法,让孩子懂得什么时候该自己解决问题,什么时候找大人。在生动有趣的故事画面背后,蕴含了成长的道理,对儿童的情绪管理和性格培养都起到很大的帮助。
图2 绘本 《不要告状 除非是大事》
情绪情感对学前儿童的整个认知、行为、人际交往、个性的形成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年龄越小情绪情感的影响就越大。学前儿童随着其年龄的增长,有些高级情感如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逐渐形成。儿童的理智感有一种比较特殊的表现形式,即好奇好问。他们特别喜欢问成人这是什么,在成人看起来比较正常的事物在儿童看来却感到新奇,他们要问,要动手去拆,同时在游戏活动中从对事物表面的兴趣转向到从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寻找乐趣。
反思层设计受文化层次影响,正如松居直说,绘本是跟“文化的‘根’”密切相关的媒介。对学前儿童而言,绘本超越了国家和语言的媒介,是一种与音乐同类的传播媒介和交流手段。在反思层面的设计中,绘本应该具有文化传承和熏陶的诉求,尤其是中国文化的熏陶。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优秀设计题材,设计师应该汲取先人的智慧“灌溉”到儿童绘本中去,使得中国文化犹如种子,在未来的日子里,接受传统文化的浸润,进而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在2012年中国最美的书《剪纸的故事》中,素白的封面上凹现出剪纸的动物图案,传承了中国多彩斑斓的剪纸文化,有趣还丰富,设计不拘泥于传统的平面模式,而是对部分的页面进行横向断切,并且与剪纸艺术由内而外的手法相契合,调动了儿童对剪纸的记忆。未来出版社出版的《过年了》以春节为主题,通过翻页手法、抽拉手法、信袋、立体造型等多种新巧的互动形式让儿童了解了从腊月二十九到正月十五的各种春节仪式,还可以自己体验贴对联、穿新衣、开红包、挂灯笼等习俗,让孩子感受到春节带给人们的快乐情绪。
“生命最质朴的感受,就是从心底最深处涌出强烈的、跃动的、无法压抑的喜悦。”[2]亲子阅读是儿童社交愉悦的典型,兼具行为层次和反思层次两个方面,通过阅读绘本给亲子之间带来的喜悦感,会让孩子自然拥有积极的人生观,正如卢梭所说“生命不在乎长短,在乎深切体会”。
学前儿童和大人有着不同的阅读方式:大人已陷入文字文化的世界,看书时目光习惯性地随着文字走,通过文字了解意思,再描绘书中世界,即便是看图画书,大人也会习惯性从文字下手,而相对忽略文字以外的图画的细部与整体关系,图画与图画关系等。儿童却不同,他们几乎只看图画,这是他们看绘本的最根本的差异。调查显示,该年龄阶段的孩子超过90%都需要家长带读,他们享受这一过程,对他们来说,图画书不是用来读的,而是请别人读,他们用耳朵接受语言的书。因为“绘本这种书一边看画,一边听别人读的时候会产生神奇的作用,营造一个广大的世界。孩子就是这样来体验绘本的,体验着自己创作出绘本的故事世界,这种体验实际体现了绘本的本质”[3]。
儿童绘本的文字都是被精心挑选和整理的,字字包含着作者丰富的理性认识和感情。在亲子阅读过程中,成人用自己的语言和情感,将这些文字一句一句地说给孩子听,引导他们体会、发觉图画表达的故事,从而培养儿童全面、细致、深刻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促进他们思维和审美能力的发展。一些如以亲子情感表达为主要内容等亲子绘本还专门针对儿童与成人共享阅读这一特点而设计内容。如英国的《猜猜我有多爱你》和日本秋山匡的《离开蛋壳的那一天》。这类绘本把成人的爱与童心交织在一起,在浓郁的情感氛围里,成人和儿童读者在共同的阅读中各自获得精神的满足与审美的愉悦。在这个过程中,语言像一粒一粒的种子,当种子在孩子心里扎根时,亲子之间就会建立起无法切断的亲密关系。
在反思层面的设计中,面对学前儿童,绘本应具有文化眼光和文化传承性质,要多关注我国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特征,将民族文化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在儿童面前,让他们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的浸润,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从而将我们优秀的中华文化代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