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之佳
智慧图书馆属于一种新型图书馆,可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本文主要围绕图书馆个性化推荐服务体系的探究、图书馆个性化推荐服务模式的探究两方面展开讨论,从智慧图书馆特征以及智慧服务理念等角度出发,分析了图书馆个性化推荐服务体系的构建和模式的选择,以便为读者提供智慧型知识服务,促进图书馆的良好发展。
前言:现阶段,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正逐渐转变为以读者为核心的个性化推荐服务模式,体现了智慧图书馆的未来发展趋势。图书馆服务通过对资源、人力、空间等因素的融合,将逐步形成智慧服务体系,其中智慧已经成为图书馆个性化推荐服务体系中的重要内容。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与用户阅读需求的提高,要求图书馆在服务方面应凸显智慧性,从而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
1 图书馆个性化推荐服务体系的探究
根据现代化图书馆的建设与管理工作进程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个性化的图书管理和推荐系统模型的构建,能为图书馆管理提供更加科学和便捷的指导依据。图书馆个性化推荐服务体系模型在国外相关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高的发展水平,比如,著名的康奈尔大学 My Library是目前国际上具有领先发展水平的个性化推荐服务图书馆原型。相比之下,国内关于图书馆个性化推荐服务的研究起步虽然较晚,但是仍有部分民间学者通过采取不同的策略,提出了数据关联驱动模型的图书馆系统。在此种理念的影响下,国内图书馆个性化推荐服务已经能初步为用户的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根据多种数据资源库当中的信息,实现了用户个性化服务推荐全覆盖的目标。
此外,在进行具体的构建过程中,笔者重点对用户交互层以及智慧服务层等两个层面进行了探究。其中,用户交互层主要的服务内容为向用户提供个性化推荐,是一种个性化推荐平台。借助智慧图书馆平台,可以为用户提供知识服务,同时还能对其内部的各类知识资源进行整合,知识资源的信息反馈效率。此种反馈评价的方式,能同时为用户提供显性反馈和隐性反馈两种模式。显性评价是通过读者对资源的直接评价打分;隐性评价根据读者在微信、微博以及论坛等社交圈内,关于图书资源相关内容进行的互动和标签等,对图书资源进行系统评价。此外,智慧服务层还可以被称为是推荐服务模式层。智慧图书馆通过智慧服务层,可以根据用户的阅读偏好和阅读习惯等,实现动态化和个性化的图书推荐。通常情况下,智慧图书馆的智慧服务层具有集群服务和泛在智慧感知服务两种模式。两种模式的共同作用,可以为用户提供基于地理位置信息和情境感知的智慧化服务,让用户在特定的情境就近获取图书馆内的各项图书资源与管理服务,进而为实现智慧化定制。在此过程中,图书馆还能将用户的阅读偏好以及地理位置信息等进行记录,从而为后续的用户维系工作提供更多的准确信息。
2 图书馆个性化推荐服务模式的探究
信息化技术为智慧图书馆提供了技术支持,表现为对馆内人员和事物的全面感知,以及信息共享下的高度协同。个性化推荐服务系统综合运用了网络化、数字化等技术,在提高推荐服务准确性和效率的同时,还增强了智慧图书馆互联这个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全面感知的推荐服务。通过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可实现这一服务体系,保证对图书馆有系统的感知。在读者卡、智能手机、图书建筑上安装RFID电子标志,则该技术可在读者进入图书馆时,通过扫描手机上的数据信息来进行身份认证,而读者借阅书籍的一系列行为产生的数据信息,将在云计算等技术处理后,得到读者借阅偏好,从而为读者提供他们感兴趣的知识内容。为了加强推荐系统对读者的感知,可利用移动推荐技术来实现推荐行为的动态化。例如,相关学者建立了以读者情境感知为基础的推荐系统,使得图书馆能及时感知读者需求,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促使图书馆服务更加“智慧”。
其次,提供立体互联的推荐服务。立体互联指的是将馆内多个数据收集器连接起来,做到人人、书书、库库相通。其中物联网是建立指挥图书馆的关键部分,需要结合物联网理论及较好的系统推薦经验,建立合理的图书馆推荐系统。最后,建立共享协同的推荐服务。智慧图书馆推荐服务体系构建的重点在于充分利用读者间的交流分享,通过对相关数据的收集,为读者提供针对性知识资源。想要充分利用信息共享创造的有利条件,需要借助相关推荐算法,指的是根据读者的数字资源的评分,来判断知识推荐资源,是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智慧图书馆是基于传统图书馆,结合了多种先进信息技术的一种新型图书馆,同时是图书馆的未来模式,在读者体验和知识服务等方面体现明显优势。智慧图书馆具有提供智慧服务的特点,在满足读者个性化服务需求的同时,还应解决信息技术下大量数据带来的挑战。通过建立适当的服务体系和模式,能有效实现智慧服务质量的提高。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