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小学课堂观察的新界定

2018-09-06 09:23周伟
读天下 2018年11期
关键词:课堂观察中小学核心素养

摘 要: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了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实现。课堂观察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及其重要。因此,基于核心素养下课堂观察的研究是极其重要的。本文首先指出我国中小学课堂观察的现状,然后对核心素养下的课堂观察进行新界定。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小学;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在国内外已有一定的研究。在国外,课堂观察源于美国贝尔斯(R. F. Bales)1950年提出的互动过程分析理论。这一理论拉开了系统的课堂观察量化研究。20世纪七十中期年代,一种基于解释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定性研究出现。其中,1975-1980年英国科研人员开发了学生与教师记录法。随后,英国学者Wragg进行定量和定性相结合课堂观察研究。在国内,课堂观察研究萌芽于20世纪90年代,2008年沈毅、崔允漷《课堂观察:走向专业听评课》,从听评课的形式进行实践与发展。课堂观察,作为一种专业的观察活动,它要求“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的分析、研究”。

一、 我国中小学课堂观察的现状

(一) 课堂观察应用范围窄并缺乏实践性

在我国,课堂观察在实际应用中,“目的及样式单一,且应用范围狭窄,应用于课堂教学评价的情况很多,但用在课堂研究和教育决策方面较少。并且目前中小学的课堂观察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探讨。其理论分析不系统,不细致,缺乏可操作性”。

(二) 教师观察意识及其课堂观察专业技能低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对课堂观察的使用自觉程度很低,且不善于对课堂事件的整体和综合的把握。“课堂上的情景通常有四个特征,变动快速,即时性,经常中断,社会互动”。因此课堂观察对观察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自身特质方面要求较高,需要教师不断接受课堂观察的专业培训,具备响应的观察能力。

(三) 课堂观察理念及其观察过程不明确

我国中小学课堂观察的课前观察缺乏对课堂观察的理念、目标、学情的准确具体的分析;缺乏对课中观察的观察点和观察表的准确把握;缺乏对观察内容及其维度正确划分;缺乏对课堂观察反思和总结。

(四) 课堂观察点的设计相对片面

课堂是千变万化的,因此中小学老师是难以要将课堂内发生的每一个状况进行细致观察和详尽记录。课堂观察点的设计是极其重要的。课堂观察需要选择一个或者若干个行为作为观察点进行研究,不能观察所有行为,否则只会流于形式。目前我国设计的课堂教学观察点往往是在商讨确定下来的,是固定的。这样听课教师在进行课堂观察点的数据记录时,就会出现仅仅记录既定要求的数据,对课堂上出现的其他有价值的观察点则可能疏于观察和记录,导致其设计相对片面。

(五) 客观数据体现不出内在因素的影响

课堂中的事件是即时的、变化的,课堂情景又是复杂多变的。面对勤学好问的学生,面对发展变化的课堂,课堂观察不可能解决课堂所有问题。同时观察者凭借观察者的感官及辅助工具(如观察量表)“只能观察可视、可感、可知的直观现象和行为,不能包容所有的现象和较多观察点,如不能观察诸如师生的心理变化、思维过程等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在机智及其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的核心素养,只能从现象来分析本质”。

(六) 课堂观察研究方法单一

核心素养涵盖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观察工具不能仅仅局限于观察量表。单一的观察量表会使观察结果产生许多严重弊端,零散化和机械化。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观察的价值取向和评价理念上,一方面,应逐步改变以知识本位和能力本位的价值取向,倾向于以人文精神为导向。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观察要采取定性与定量的观察研究。另一方面,应更加具有情境性,所观察的内容是在教学情境中产生的。课堂观察不仅记录课堂上的行为和事件,也需要观察观察者课堂上产生的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感受和理解

(七) 缺少从学科角度观察研究各个学科的课堂

核心素养下课堂观察研究方法及其先进技术应该“按照各个学科的特性普及至各个学科,而针对某个学科进行课堂观察,其观察点的设置、观察方法的选择等也应该要凸显该学科所特有的性质。但目前我国中学课堂观察研究“目前侧重于各个学科都通用的研究视角,如:课堂上师生互动与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教师提问的数量、类型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某种新工具、教育理论在课堂中的使用等,缺少从学科角度观察研究各个学科的课堂”。

二、 核心素养下的课堂观察进行新界定

(一) 基于核心素养课堂观察的理念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观察,其观察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核心。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反应。如学生表情,情绪,语言,动作等。通过这些了解学生上课心态。课堂观察者要有“学生立场”。仰视学生:课堂观察要“采取‘以学论教逆向路线:从学的效果入手思考学生应有的学习行为;再从如何引起学生学习行为来思考教师应有的教的行为;以此反思原有教学设计和教育观念的合理性”。

(二) 注重课堂观察的实践运用

核心素养涵盖有社会参与方面,強调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两大素养。课堂观察是深入教学实践对课堂进行观察的一种活动,课堂观察也应扎根实践。总体上来说,目前我国关于课堂观察的研究很少有使用具体观察方法和技术促进课堂观察研究发展的实例。因此,基于核心素养课堂观察要加强理论研究可行性,关于课堂观察的研究应到实际课堂中去。通过课堂观察的实际应用,探讨有关观察工具、方式或量表的应用范围,在校内开展课堂观察活动。

(三) 提升教师的研究意识

一些教学行为转瞬即逝,难以捕捉;有一些观察点抽象度髙,不够具体和细化,观察者只能通过现象去分析其教学行为的动机和目的。另外,如想获得一堂课的综合评价信息,其观察点的设立不仅多而且繁琐。课堂上,核心素养细化的18个点,对观察者的观察技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在课堂观察之前,观察教师需要接受相应的培训,学习观察相关的方法,掌握操作步骤,具备相应的观察技能以便于能够在课堂中准确、快速地收集数据,做好记录,并能够对相应数据做出分析,得出评价。同时还要培养个人的特质,即对信息的敏感性,注意力的持久性。

(四) 明确课堂观察的程序或步骤

在进行课堂观察前,我们必须明确其程序和步骤,一般课堂观察的程序和步骤包括观前预备会议(确定观察目的與观察点、制作观察量表)、课堂观察记录、观后分析报告(包括召开分析报告会、撰写观察报告)。观察者要“将研究的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将课堂连续性事件拆为一个个时间单元,将课堂中复杂的情景拆解为一个个空间单元,透过观察点,对一个单元进行定格、扫描、搜索等,记录相关的信息,再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同时我们必须明确其每个观察点需要解决的问题。

1. 课前会议着重解决的问题

(1)明确观察的目的:基于核心素养的观察目的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每一次课堂观察都应有目的,我们既要明确核心素养总目的也要明确基于核心素养每节课的具体目标;(2)被观察者说课分析:介绍基于核心素养下的本节课的预设目标,相关教学教材,本次课堂的主要教学内容,教材的处理方式,本课程的结构构成及其教学设计,相关的教学资源;(3)学生情况:应当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方式、学习任务、重点、难点的设置以及相应的解决方式;(4)双方商议,确定观察点,制作并熟悉观察量表,掌握相应观察工具使用技巧。(课前会议的时间:课堂观察的前一天)

2. 进去现场观察要注意的问题

一切准备就绪以后,便可进入课堂现场观察。根据自己观察的重点,明确课堂观察需要聚焦和记录的具体要点,选择恰当的观察位置。观察位置的选择:观察者在不过于影响课堂教学前提下,要尽量选择易于观察师生活动的位置、选择易于观察学生表情变化的位置。如同一观察组因为任务相同,可以坐在教室的不同位置,选样不同,以获取更多更丰富的信息;如着重观察学生表现的,一般选择比较靠近学生的位置;观察小组合作学习状况的,则选择接近某一小组进行观察。

3. 课后会议着重解决的问题

观察结束之后,观察者和被观察者针对课堂上数据资料的探讨,分析,总结,反思和研讨,制定出后续行动跟进方案。从而推进教师改进教学细节,锻炼教师对自己的专业领悟和反省能力。包括:(1)被观察者的课后反思:a. 目标达成情况;b. 教学行为的有效性。(2)观察者简要报告观察结果应当简单有效,相同类型的问题应整理后归类。(3)根据最终的结论,提出相关的改进建议,应当从教学成功之处、主要存在的问题、学生特点三个方面,制定相关的改进方案。

(五) 选定观察点

选择研究主题(观察点)要注意七点:第一、要针对学校课堂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贴近教学实际,具有实际意义;第二、顾及学校研究的课题,把课题研究植根于课堂,追求教研、科研一体化整合效应;第三、选题要做到不大也不小,范围适宜,不因太大而导致观察不细致,也不因为太小而导致观察无实质内容;第四、课堂是动态的且极具变化性,想要记录下课堂上发生的一切相关事情非常困难,因此,记录要具有目的性、事先确定好要观察的主要事项、并且尽可能提高记录的准确性;第五、对于观察点的选择,其需要围绕着被选择的“点”可以看到、可以记载、可以途释来进行选择。课上的可观察到的行为,比如师生间的问答、解释与辩论、教学方法的和模式等,无法看到或者感知到师生间的心理活动和思路的,这样的点就不应选择;第六、是确定观察点时要将师生或老师与老师间的需求作为根据,教师的不同的教学风格与教学经验,教学方式的差异,师生融洽度的差别,相应的需求也会变化,所以在进行观察时,观察点也会随之发生相应变化;第七、在确定“点”时,要与该科目讨论组近几年的教学期望目标相结合,有了明确的目的后,就要思考与所期望的主旨关联最紧密的“点”,同时观察点的选择上就能做到既能避免交叉重叠

(六) 研制课堂观察量表

观察点为观察者立足点来观察课堂提供了支持,而整个框架又为观察者从面上观察课堂提供了支持。所以课堂观察在从点出发的同时也要从面出发,引领观察者观察课堂。

基于对课堂学生、教师、课程及课堂文化四个要素的认识,崔允漷计了4个观察维度20个视角68个观察点的课堂观察量表。即“4个维度:学生学习维度(主要关注学生怎么学,学得怎么样);教师教学的维度(主要关注教师怎么练,效果怎么样);课堂性质的维度(关注的是教和学的内容,是师生在课堂中共同面对的教与学的客体);课堂文化维度(指教师、学生、课堂三者发生的联系,在整个互动、对话的过程中形成了课堂文化,关注的是整个课堂怎么样);20个观察视角:学生学习维度的视角:准备,倾听,互动,自主,达成;教师教学维度的视角:环节,显示,对话,指导,机智;课堂性质维度的视角:思考,民主,创新,关爱,特质;课堂文化维度的视角:目标,内容,实施,评价,资源”。

(七) 建立观察合作体及研发课堂观察记录的工具

在选定观察点后,第二要务就是建立一个课堂观察合作体及研发课堂观察记录的工具。一方面,课堂观察需要由相互结合的团体完成。在课堂观察的整个过程中,每个阶段都是教师之间多项互动的过程。“教师团队借助于课堂观察,探究,应对具体的课堂教学,及其教学,学习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开展自我反思和专业对话,在改进课堂教学的同时,促使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都得到专业发展”。因此建立团队工作必不可少。另一方面,今天中小学观察工具普遍是观察量表。因为,任何课堂观察方法都不能穷尽课堂中所发生的一切事情,如师生的心理变化、思维过程等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在机智是无法用观察量表进行观察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这些素养仅仅依据观察量表是无法测评。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观察需要加大对课堂观察记录工具的研发。

(八) 灵活有效的观察方法

单一的观察量表会使观察结果产生许多严重弊端:零散化和机械化。课堂观察要采取定性与定量的观察研究,与其他方法相结合,从学科角度观察研究各个学科的课堂,观察点的设置、观察方法的选择等也应该要凸显该学科所特有的性质。总之,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观察需要我们不断研发新观察量表,定量与定性观察记录相结合,并从多学科带有批判性视角去观察。

参考文献:

[1]郑金洲,陈瑶.课堂观察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陈瑶.课堂观察方法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5).

[3]赵颖.基于观察量表对初中生物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研究[D].广州大学,2013(5).

[4]郑东辉.专题研究:课堂观察——教师参与课堂观察:意义与限制[J].基础教育课程,2008(8).

[5]陈大伟.走向有效的观课议课[J].人民教育,2007(23).

[6]崔允漷.论课堂观察LICC范式:一种专业的听评课[J].教育研究,2012(5):81.

[7]崔允漷,沈毅.课堂观察20问答[J].当代教育科学,2007(24).

[8]张荣胜.课堂观察——提升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水平的有效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5).

作者简介:

周伟,湖北省武汉市,湖北大学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课堂观察中小学核心素养
高职教学“课堂观察”方法的有效性探究
高中数学“课堂观察”教学有效性初探
教师提问有效性的课堂观察探析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