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吴冠斌
日前,河北省教育厅下发《关于实施2018年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公费培养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就2018年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公费培养工作作出安排部署。《通知》指出,今年河北将按照“从本县招生、回本县就业”的原则,定向培养300名农村小学全科教师,重点面向有培养需求计划县(市、区)的贫困艰苦地区农村小学和教学点。
在张家口市尚义县石井乡中心小学,尚敬华算得上是一名“全能型教师”。
2011年,尚敬华参加全国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之后被分配到这里。本来,尚老师是学计算机的。到岗后,学校缺语文教师,她就教语文;缺英语教师,就带英语;缺音乐教师,她就领着孩子们唱唱歌……就这样,尚敬华老师先后教过语文、英语、微机、品德与社会等。
“事实上,在农村小学尤其是小规模学校,很多教师一直在充当‘全科教师’的角色,一人多科现象非常普遍。”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硕士生导师苏国安教授说,“我们对承德市各区县义务教育发展情况进行调查时,农村小学总是反映缺人,而更多情况,是‘超编缺人’。”
他说,现行核编方式不符合学校实际情况。以农村教学点为例,仅隆化县就有215个,其中一人校79个,按照小学“师生比 1∶19”计算,79个学生只需要5名教师,而实际上占用了79个教师。
“这是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苏国安说。
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张翔表示,2014年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通知》,并规定小学师生比为1∶19。从表面上看,这种编制标准为统筹城镇中小学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提供政策保障。然而,由于《关于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通知》所规定的“师生比”是建立在班容量为40—50的基础上,那些20人以下学校(含教学点)如果也按师生比为1∶19的标准配置教师,最多只能配1名教师。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些小规模学校涉及不同年级和不同学科教学,1名在编教师何以担当。当然,文件也提出“考虑实际需求,对农村边远地区适当倾斜”,但与此同时也规定“坚持从严从紧,严格控制编制总量”。于是,诸多地方政府考虑经济因素,往往执行国家1∶19的师生比标准,直接导致不少中小学陷入表面性教师超编与实际教师严重不足的非正常形态。
而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工作,农村小学和教学点往往采用“2+4”学习模式,即小学低段的孩子在村小或教学点就读,等到高学段了再转到寄宿制中心小学。低学段的教学只能选择“包班制”或“复式”教学,由于教师都是临近退休或代课的,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实施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公费培养是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意见》精神,落实《河北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2015-2020年)》要求,同时也是补充我省农村(教学点)缺乏教师问题的重要措施。”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说,“全科教师既继承中师全科培养‘一专多能’传统,又体现师范院校的学科优势和专科层次的专业支持,更是对破解当前深度推进基础教育课程融合改革难题的积极回应。”
近年来,党和政府不断健全教师补充机制,主要包括:面向师范生的正常招聘、由政府援助的特岗计划、部属师范大学实行的免费师范生培养。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乡村教师的质量,但仍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小学教师“下不去”“留不住”等问题。
“‘未来的农村小学教师’只能依靠农村,基于农村实际,在良好政策的引导下,预定和确保这一群体的稳定,使农村小学教师可持续发展。可以从报考定向生的选择,到在校期间的优惠,以及毕业以后的就业、待遇,促使农村教师可以长期留在农村。”关于如何培养“本土化”的小学教师,广西师范大学的张妙提出自己的建议。
为了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报考农村小学全科教师,《通知》规定被录取的小学全科公费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免除学费、免缴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同时,培养院校在安排国家和省各项奖助学金时,小学公费全科师范生与同类学生享受同等待遇。毕业后,至少在乡镇(不含县级政府所在镇)及以下小学或教学点从事小学教育6年。
公费培养小学全科师范生采取了生源地所在县级政府与学生协议的方式,确定了服务意向,有效解决了“下得去”的问题。此外,公费培养采取“全科”的模式,培养内容涵盖小学教育各学科,一位教师可以担任不同课程的教学任务,有效解决了编制的问题,也同时解决了“用得上”的问题。
“任何一种政策,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全科教师’也潜藏着一些先天的‘短板’,在将来可能会暴露出来。”湖北省宜城市流水中学教师徐天海说,“首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报考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可能男多女少,性别比例严重失衡;其次,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数量在近几年呈较快上升趋势,而培养的全科教师至少5年以后才能踏上教育岗位,在这段空窗期内师资缺口依然呈加大趋势,而且几百名解不了农村学校师资紧缺的‘旱情’;最后,全科教师主要是为解决农村小学师资缺乏问题而制定的应急计划,如果这些学生一毕业就被分配到教学点,工作的实际环境所限是不利于他们后期的专业成长。”
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李福忠也认同对老师进行全科培养。但他表示:如果一名全科教师包一个班,那么根据国家课程设置安排,开齐开全课程,一至二年级每周每班的课时数为26节,三至六年级每周每班课时数为30节。那么,教师几乎整天都在教室里泡着,根本没有时间参加教研活动或外出学习。不研究、不学习,教师就基本丧失了专业发展空间和机会。
公费培养小学全科教师,对破解乡村教育师资短缺难题是一个有价值的实践和创新。但如何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这一政策,使其更加成熟?
学者梁承锋表示,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明确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定位。“全科型”教师的特点是融会贯通各学科的知识体系,小学全科教师应具有“知识博、基础实、素质高、能力强、适应广”等学科教师特征。同时,小学全科教师并非我们通常所说的什么都懂、什么都会的教师,也不是所有学科要均衡发展的教师,而是在专业发展过程中,能够掌握精通与广博二者之间张力的教师。全科之“全”,不仅要体现在知识面的广博上,而且要体现在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上。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认为,在小学低年级阶段通过全科教学使学生学习和掌握整体的知识,对其今后的生活、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小学全科教学的开展,关键是培养高素质的小学全科教师。自教育部推出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后,不少师范院校开始承担全科教师的培养工作,在全科教师教育的基本理念、政策机制、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组织实施等方面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并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
实施公费培养小学全科教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综合施策。政府层面,首先应全力提升现有农村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并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尤其是男生报考全科教师。作为培养院校,必须在保障全科教师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同步推进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评价形式等其他改革。否则,公费培养全科教师也只能确保他们“下得去”“留得住”,未必能够“干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