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提升内涵推进教育优质公平

2018-09-06 01:53大名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河北教育(综合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教育资源优质办学

■ 大名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石 立

党的十九大指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近年来,大名县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教育兴县”战略,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紧紧围绕“发展优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这一主线,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得到有效巩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程度不断提高。

三大引领把牢教育方向

大名县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实施“教育兴县”战略,城乡之间教育发展均衡水平大幅提高,义务教育逐步走向均衡、公平和优质。

规划引领,严把发展方向。为切实抓好教育顶层设计,大名县相继出台了《关于推进全县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意见》、《大名县中小学中长期教育布局规划(2015—2020年)》、《大名县中心城区中小学教育专项规划(2016—2030) 》《大名县主城区中小学幼儿园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战略规划,聚焦合理布局,确立了“1+5+12+60”均衡发展思路,在全县重点打造1个教育产业园区,5所示范校高中,12所标准化初中和60所标准化中心小学,使全县中小学布局更趋合理。

品牌引领,提升教育质量。大名县坚持“尊重、阳光、坦诚、简单”的教育发展理念,全面构建朝气蓬勃的教育生态,积极开展好校长、好老师、好学生、好学校、好课堂“五好”培树评选活动,全力实施“环境美”创建工程、“生态美”建设工程、“精神美”塑造工程、“行为美”培育工程等“美丽校园”四大工程,全力打造“温馨教育”品牌,展现了大名教育新形象。

党建引领,激发队伍活力。面对十九大以来党建工作的新要求、新任务,大名县全面推行党员活动室标准化建设,认真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制度、党内监督等各项规范化制度,实现了基层组织、组织阵地和教师党员组织生活的“全覆盖”。打破乡镇格局组建了五个青年教师基层团支部、妇委会,在各学校完善少科室建设,加强团委、少先队建设,实现了群团组织向青年教师和学生的“两个延伸”。

六种形式实现学有优教

紧紧围绕“抓管理、提质量、补短板、促均衡”的目标,大名县大力推进六种形式办学,积极实施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逐步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差距,在实现教育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的“质”的提升上进行了有益探索。

新建扩建增容。近三年,大名县根据“东西南北中”主城区教育布局,累计投入3.4亿元,新建学校6所,改扩建学校216所,新增校舍23万平方米。先后实施了大名二中整体搬迁,新建占地60亩的县民族学校,北关小学、红旗小学扩建等一大批教育均衡发展项目,快速增容的城区学校,增加了优质教育资源,有效缓解了主城区大班额、择校热等问题。

优质校兼并校。大名中学旧治校区、大名二中殷李庄校区等相继挂牌,城区中学与周边薄弱中学进行了实质性合并;县实验小学、子弟小学、工农兵小学分别兼并周边薄弱学校,设立了乡村校区……随着共享发展理念不断深入推进,大名县打破原有格局限制,着力实施优质名校兼并薄弱学校,迅速扩大了优质资源覆盖面,薄弱学校面貌得以快速扭转,分校区招生人数实现了翻番,得到群众点赞。

城区校建分校。通过城区优质学校和农村薄弱学校联合办学,让城区优质学校从理念、经费、师资、管理、评价等各方面对农村薄弱学校进行一帮一的精准帮扶,实行资源配置、招生政策、教师交流等倾斜,加强分校教学管理,提升分校教育质量,促进了薄弱校整体提升。

城乡教育联盟。搭建合作平台,以城区优质小学为总校,与乡镇中心小学结为合作联盟,通过现场交流、观摩座谈、送课下乡、教师轮岗、联合评价等形式,实现办学理念、学校管理、教学常规等方面的优势互补、抱团发展,打造小学教育发展共同体,加快了城乡学校间的交流融合步伐。目前已组建实验小学、东关小学、银河小学3个小学教育联盟,辐射20个乡镇35所中心小学2万余名在校生,实现了教育资源的高效整合。

区域贯通培养。打破学段,因地制宜,大名县开展了九年一贯制一体贯通培养试点,小学毕业后直升本校初中,实现教育思想、教学特点、学生管理等方面顺利衔接,避免了“学段欠账”,对整体规划义务教育目标,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高质量完成义务教育任务,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具有独特优势。目前大名县已建立了龙王庙中学、王村中学、埝头中学3所九年一贯制试点校,实施区域贯通培养,发展势头良好。

区域组团办学。在解决农村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区域发展不均衡,学校办学活力不足等难点上,大名县结合地域特点,实施了“1+X”组团化办学模式,在全县各乡镇因地制宜选取2—3所中心小学实施“以中心小学为核心,就近辐射周边一定数量的小学和教学点,由中心小学统筹管理,统筹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建立了教师“走教”制度,实现资源共享、管理同步,缩小校际差距。目前全县85所中心小学均已实现组团化办学,主校和分校实现了办学理念、教学管理、项目安排、资源调配、教师管理等共享发展“十统一”。

三大攻坚落实一个不少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扶贫攻坚,教育先行。孩子的教育,关系到祖国的未来;贫困地区孩子的教育,关系决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大名县教育扶贫攻坚的着力点,就是“办好每一所学校,惠及每一位教师,教好每一名学生”。

改善办学条件,打造教育“硬环境”。2017年,大名县深入实施乡村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投资9045万元新建42处标准化学校,建筑面积7万余平方米,实现了贫困村学校办学条件改善全覆盖。大力实施“教育+互联网”工程,“三通两平台”“五个全覆盖”基本建成,智慧教育“八大成果”初见成效,弥补了农村教育资源短板,促进了优质资源共享。

强化队伍建设,提升教育“软实力”。大名县通过增加乡村教师数量与质量,让孩子获得高质量的教育。2017年申报事业编制公开招录计划170名和特岗计划100名,充实农村教师队伍。为凝聚教育发展向心力,大名县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为从教30年教师发放荣誉证书;连续三年奖励“好校长”“好老师”,并让其享受县级劳模待遇;组织“教育世家”评选,对48个连续三代人从事教师工作的家庭进行命名表彰,增强世代从教的荣誉感;连续三年举办青年教师集体婚礼,让他们带动更多乡村教师改变乡村落后面貌。

实施兜底政策,保障教育“全覆盖”。发展优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教好每一名学生,让每名学生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教育精准扶贫的根本任务。一个都不能少,是党和政府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近年来,大名县深入实施教育脱贫攻坚战略,明确建档立卡学生实现零辍学、零收费,构建让孩子们能学、能吃、能住、能玩、能帮的“五能”幸福教育。认真落实国家资助“七项政策”,坚守残疾儿童有学上、留守儿童有温暖、随迁子女能入学、贫困生不辍学、学困生不流失、特长生不掉队“六条底线”,借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口帮扶,实施了“乡村幼儿园提升计划”“高中教师能力三年帮扶计划”“乡村青年教师社会支持公益计划”“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营养片投放计划”五个教育扶贫计划,资金、项目、帮扶等重叠发力,构建了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教育精准扶贫网络。让教育充分发挥“造血”功能,让更多的寒门学子完成学业,阻断贫困代代相传,让教育精准扶贫成为了扶贫路上的中坚力量。

在致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道路上,大名县进行了有益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努力实现教育公平,致力于打造温馨教育生活的道路上,大名县明确了新的目标,一直在路上。

猜你喜欢
教育资源优质办学
果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物理教材中STSE教育资源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夏季管得好 酥梨更优质
蔬菜桑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浅谈如何优质开展“三会一课”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