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民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有效的数学情境的创设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思考,唤起他们的好奇心,使看似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充满吸引力和挑战性,学生的学习才会有智慧的灵光闪现,数学课堂才会变得生动,精彩纷呈。
关键词:数学 创设情境 有效性
如何有效地创设数学情境,诱使学生把学习活动变成自己的精神需要,发展其数学思维,笔者现在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积累的一些经验,浅谈数学情境创设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一、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必须把数学问题明朗化、简单化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境引入,借此发现、提出问题,并努力探索解决问题”,使得问题与生活相联系。江苏省特级教师周卫东先生执教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确定位置》一节观摩课,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在茫茫大海上,一艘轮船A意外地发生了故障,你看到轮船了吗?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大海上有一座灯塔,灯塔上的观察员发现了这一情况,你觉得观察员会怎么做?创设这样的一个有启发性的情境后,学生的学习兴趣顿时高涨,周老师捕捉到这一契机,开始逐层设疑。教学片段一:(语音提示)距离灯塔15千米,轮船A可能在什么位置?[1]
此问题一出现,立即引起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大家议论纷纷,经过学生思考后,周老师请学生代表汇报,使他们明白距离灯塔15千米,轮船A的位置是以灯塔为圆心,半径为15千米的一个圆的范围,初步确定轮船的大体位置。接下来语音提示出现第二个教学片断:距离灯塔15千米30°的方向,轮船A可能在什么位置?请同学们用水彩笔描绘出结果。通过生生一番互动后,师生归纳出轮船A的位置可能在以灯塔为中心,距离灯塔15千米,东偏北30°、西偏北30°……8种可能存在的地方。数学问题至此已经呈现明朗化、简单化了,接下来周老师呈现第三个教学片断:距离灯塔15千米,东偏北30°的方向上,轮船A可能在什么位置?
有了上面两次学习的基础,学生很容易就确定轮船A在距离灯塔15千米,东偏北30°的方向的唯一具体位置,从而锁定救援目标,也顺利完成了学生从“起点”到“终点”的学习距离。
二、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必须让数学问题生活化
在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数学回归生活,注重应有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数学课改的重点之一。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出发,把生活搬进数学课堂,让数学问题在生活中找到归宿,落脚点,使每个人都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全国特级教师徐长青老师执教的《统筹与统计》一节课教学,呈现给人耳目一新之感。《统筹与统计》的教学内容是烙饼问题,徐老师别出心裁,用学生稚嫩的小手替代“饼”,老师的手就是烙饼的“锅”,生活中烙饼现象就在数学课堂上活生生地呈现出来,一下子就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于是,课堂上的演示,呈现出一片“吱啦、吱啦”的烙饼声,让数学问题在生活上找到了运用的载体。在师生用手“烙饼”的演示下,学生很快就明白2、4、6……等双数张饼的烙饼规律,那么烙3张饼需要多少时间呢?学生不假思索,大声说“12分钟”,徐老师话锋一转:“真的你们说的这样吗?”看着老师满脸的质疑,学生也开始思考起来,当数学问题与生活产生矛盾时,学习就充满了智慧和挑战,在几个学生上台实践操作过程中,学生很快明白了3、5、7……张饼的烙饼规律。
三、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要充分利用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认知冲突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由于知识背景、思维方式以及表达方式的不成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偏差和失误, 作为教师要因势利导,正确地、巧妙地利用这些出现的的“错误”资源,合理利用,就能较好地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促进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促进数学教学的顺利开展。特级教师俞正强先生在十六届全国“相约名师、聚焦课堂”小学数学交流研讨会上执教的《植树问题》一课,给与会的教师留下深刻的印象。俞老师新知学习中巧设了这样下面两个问题:1、20米长的路,5米分一段,共分幾段?2、20米长的路,5米种一棵树,共种几棵?第一道题,学生很快就给出了答案:20÷5=4(段),可第二道题就出现了不同的解题答案,有的说是20÷5=4(棵),有的说是20÷5=4, 4+1=5(棵),学生议论纷纷,莫衷一是。真的是这样吗?俞老师的一句话激起学生思考的千层波,唤起他们求知的欲望。他们很快就发现了第二道题缺少解题条件,有三种可能出现的种树结果,接下来的学习自然就顺理成章了,在这里,俞老师巧设生活问题,诱导错误,灵活引导学生认识了“点数”和“段数”的区别。
四、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必须注重情境的数学性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素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强调从现实情境引入数学知识的同时,对数学本质的探究一点都不能放过,数学课的“数学味”一点都不能变淡,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必须注重情境的数学性。
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后,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你们知道水桶和油桶为什么要做成圆柱体吗?有的学生说水桶或油桶做成圆柱体,提起来比较方便,有的说油桶做成圆柱体,用盖封住,把它横放好滚动,便于装卸,他们的回答都很好,但仅停留在认识的表面上,没有深入到数学的本质层次。于是我出一道题:用同样大小的铁皮分别做成一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水桶,那个的容积大?通过解答,学生都领悟到用同样大小的铁皮做成容器,圆柱体的容积要大得多,原来将水桶或油桶做成圆柱体,既省材料而且容量最大。
综上所述,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才能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才能品尝到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有利于学生知识和技能形成,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与态度,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乐仁水.浅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新校园(中旬).2016(1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