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特点,就如何借助音乐这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利用音乐与语文的通感关系,巧妙地将音乐艺术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感官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行探索研究。
关键词:音乐艺术 语文教学 通感关系 学科整合 教学效果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将“诗”“礼”“乐”融合在一起,这也是新课改学科整合的要求。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喜爱音乐、善于模仿、接受能力較强,但同时也存在着自控能力不强、注意力易分散等弱点。在语文课中,若一味要求孩子们在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的静态教学中进行,这无异于捆绑了学生的手脚、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因此,利用音乐的特点,把音乐引入小学语文教学,对拓展语文教学内容和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
一、音乐艺术与语文教学具有紧密的通感联系
早在《乐记》中,就提出了音乐与其他艺术的整合,把音乐以及各种艺术与感官情感相联系,使之情动于中,故形于声,音心对映。而今学科整合已成为现代教育趋势,将音乐与语文教学融合显得尤为必要。[2]
1.音乐与语文教学融合,带来听觉上的享受
音乐是启迪想象的听觉艺术,音乐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能起到“以声表意”的作用。小学生感性认知强于理性认知,在小学语文教学时,运用好音乐的丰富表现力,使之化枯燥为有趣,化抽象为生动,丰富学生表象,触动学生心弦,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在教学《快乐的节日》一课时,我让孩子们聆听歌曲中的鸟叫声,以及各种乐器的演奏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更快地进入课文描绘的意境,提高了学习效率。[3]
2.音乐与语文教学融合,带来情感上的共鸣
音乐是典型的情感艺术,音乐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能起到“以情动人”的作用。在文学史上表现最出色的当属白居易的《琵琶行》,通过音乐的衬托,产生强烈的共鸣,让学生完全沉浸在音乐之中,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遭遇由音乐上的沟通,达到了情感上的共鸣。
3.音乐与语文教学融合,带来形象上的塑造
音乐是形象塑造的艺术,音乐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能起到“以声类型”的作用。好的音乐形象,总是达到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比如我用《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的歌曲,作为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导入,让学生先从歌曲中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感受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
二、音乐艺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拓展
新课程标准强调:“应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融、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语文素养。”因此,在现代语文课堂教学上,更应发挥音乐的特殊感染力,让语文课堂更加精彩。
1.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
(1)配曲演唱,背诵诗词
新课标对小学生积累、背诵古诗词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要背诵理解一定量的名篇,任务繁重。我在教学中将歌曲演唱引入古诗词,用“以唱代教”“以唱抒感”“以唱代背”的方式进行教学,那么,歌唱熟了,诗词自然背熟了,情感理解也加深了。
(2)配乐传情,诵读经典
配乐朗读是将文字配上合适的音乐,运用艺术语言诠释,激发学生想像力,从而体会感受课文。我教学散文《故都的秋》,把钢琴曲《秋日私语》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配乐诵读,想象“落蕊轻扫”“秋蝉残鸣”的意境,进而感知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及时代背景下有志之士的忧乐情怀。
(3)创设情境,感受课文
情境教学就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场景,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中,播放悲哀的音乐,缓缓地道出人民哀悼周总理的场面,学生个个神色凝重。用哀乐感受情境,激起学生的哀思和怀念之情。
(4)营造氛围,演讲故事
学生都喜欢听有趣的故事,教师要利用学生这一特点,在教学中营造氛围,使其产生身临其境感觉。我在上《拔萝卜》一课时,首先为故事做了铺垫,运用劳动号子,让全体学生有节奏地喊“嗨哟嗨哟”之声。通过让学生参与故事表演,帮助老爷爷拔萝卜,把学生引入到课文中来。
2.提升学生创新和表达能力
(1)用话剧演绎课文
语文教学要突破课本的局限性,发挥创新精神,多注入一些艺术元素。例如在一些精彩故事片段教学后,以情景话剧的形式,让学生扮演人物角色,通过自身的表演体会到人物的语言、性格等特点,增添语文课堂的互动性,提高表演能力。
(2)用儿歌演绎课文
儿歌语言简练、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便于记忆,深受学生喜爱。通过儿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让学生在创编儿歌、快乐吟诵中熏陶情感、启迪心智、丰富审美元素,深化课文理解。既提升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演唱能力。
(3)用朗读演绎课文
朗读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为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我增加《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等国学经典诵读内容,配以拍手、舞蹈等动作,让学生在经典诵读中,吟味节奏的快慢、声调的抑扬,玩索词句的意蕴。
音乐作为一种美育手段有语言难以企及的感染力和效果,将音乐巧妙地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记忆力具有明显效果。教师应加强各学科知识学习,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作用,形成相互交融、渗透、整合的大学科体系。
参考文献
[1]陈曙光.论新课程改革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J].考试周刊.2013(57)
[2]邓丽萍.意境美--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演唱的至高追求[J].音乐创作.2013(04)
[3]张向秋.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作者简介
朱悠艳(1990.07—),女,汉籍贯:浙江省台州市,本科研究方向: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