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娜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工匠精神”的内涵,接着提出了地方高校美术教育“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性,工匠精神是高等院校美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美术专业学生立足社会的重要保障。接着从引入导师制度,明确艺术发展规律,还要打造高素质的教师团队等方面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的策略。
关键词:美术教育;“工匠精神”;创造
1、“工匠精神”概述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态度,也是一种职业追求,其基本 特征表现如下:首先,精益求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就是固执、缓慢以及劳作等,主要的核心在于专注,能够愿意针对某个作品进行反复的尝试与改进,这点在地方高校美术教育中属于非常难能可贵的精神内涵。其次,耐心、严谨与专注。这是我们设计师缺乏的主要精神,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设计追求急功近利,并没有在设计中注入耐心与专注,也是导致部分产品质量跟不上的重要原因。“工匠精神”要求在细节处着手,能够保障细节上的安全。主要是匠人在追求作品的时候体现出的追求完美的精神,这样制作和设计出来的才是真正的艺术品。事实上,中国传统的技术传授并不是单纯的技艺方面的指点,还包括对艺术品质的追求精神、价值观的教育等。
2、地方高校美术教育“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性
首先,工匠精神是高等院校美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央电视台曾经推出过一个纪录片叫做《大国工匠》,这个节目就是宣扬了中国的“工匠精神”,为大家展示在不同领域的技术人员所具备的技术风采,是国家建设发展中的专业性技术性人才,他们用“工匠精神”铸成了中国梦。高等教育是以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为目标的教育,美术教育就是为美术领域的发展培养专业人才。[1]在美术教育的时候,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养,要能够让他们用敬业的姿态对待以后从事的职业,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专业人才的作用,是高等院校美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其次,工匠精神是美术专业学生立足社会的重要保障。美术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美术方面的知识,加入工匠精神是要求学生的技术能力要过硬,还要具备专业化的知识点,从而适应以后的就业环境。一般情况下,企事业单位对员工的要求也是具备过硬的本领,具备职业化精神,要严谨、敬业,用耐心的态度对待从事的职业。所以,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能够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很大的提升,在美术课程设置中注重比赛、合作、探索、坚持以及恒心等基本素质的培养,把“工匠精神”教育引入到当前发展轨道上,让他们在专业知识学习中用“工匠精神”的标准自我要求,进而提升自身的附加成本。
3、地方高校美术教育的“工匠精神”培养策略
3.1引入导师制度,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对于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其思想比較活跃,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是培养其“工匠精神”技能的重要途径,因为培养美术专业化设计能力需要专门的实践训练作为基础。在进行美术教学设计的时候融入独特的创造手法,以实践过程为基础,能够让学生切身感受和体验创作过程,明白美术创作需要具备的要素和条件,也能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工作实践中引导学生认识专业创新实践问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提高参与度,从而实现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导师制的方式是培养美术专业人才的重要切入点,主要是以工艺实践为基础的艺术教育,培养理论修养跟艺术技巧结合的专业复合人才。所以,我们要积极完善这两项制度,在新生入校之后,为其指定导师,专门负责学生的思想品行以及学习状况,这跟师徒制非常接近。[2]通过导师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双方之间了解的比较透彻,促进学生在深入学习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3.2明确艺术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美术专业的学生不是绘画的及其,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专业基本功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养成基本的审美观念,明确艺术的本质所在,能有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还要有完整的人格特点,这些都是在艺术实践中知行合一的表现。要鼓励学生进行美术创作,敢于创作,在创作中融入自己的艺术观念与技巧。切忌浮躁了事,要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坚决不能走捷径,要带着情感进行艺术创作,这点也是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素。[3]在美术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能够激发教师对这项工作的热爱,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提升其创作能力。
3.3建造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教师具备比较高的综合素质是高等院校美术教育发展过程中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保障,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也是提高专业教学模式成效的保障。学校管理者在用人艺术上要不拘一格,引进在美术创作领域有特殊造诣的人作为课余辅导教师,为其安排合适的工作岗位,确保每个教师都得到照顾和尊重。大胆使用那些与工作岗位相匹配的中青年教师队伍,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能够实现优势互补,形成教育合力,让这些优秀的教师资源作为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关键。对于高校美术专业教师来说,要明确自己的身份,具备基本美术专业知识,认识到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美术专业技能与创作能力。能够运用先进的教学模式开展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明确专业理论教学与工匠精神培养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把知识与技能都当作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
结论
综上所述,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源头是手工艺制作中追求完美精品的表现,也是“工匠”个人气质以及专注精神的内涵。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重塑工匠精神能够提升我国教育的专业性,这点在高校美术教育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在美术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能够提升美术人才的文化层次。因此,要引入导师制度,明确艺术发展规律,还要打造高素质的教师团队,从而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参考文献
[1]章文.基于传统“匠精神”的高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艺术设计研究,2016(3):126-128.
[2]肖飞.高职家具设计专业“工匠精神”培养模式探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6(18):128.
[3]刘墨.工匠精神与手作产品设计教学实践[J].美术教育研究,2017(12):1947-1948.
(作者单位:成都大学美术与影视学院)